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阿多:古老藏戏舞出幸福味

2014-08-06 10:06:39   来源:西藏日报   作者:裴聪


  堆龙德庆县古荣乡那嘎藏戏队创建于公元1700年左右,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那嘎藏戏是以觉木隆为派系的藏戏流派,在每年的藏历新年、雪顿节、望果节等大型节日里进行展演,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群众的热烈欢迎。2012年,那嘎藏戏以浓厚的演绎历史和文化底蕴、独具特色的演出方式申报为拉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堆龙德庆县古荣乡那嘎村为半农半牧村,村内有噶举派第一大寺庙——楚布寺,并有风景秀丽的楚布沟,有著名的那嘎村藏戏团,以出演八大藏戏及各类文艺演出而出名,村子附近有两股神奇的泉水,引得游客纷纷前往。而今天,采访组的目的是要寻访那嘎藏戏传承人、第七任戏师——阿多。

\

图为7月30日,藏戏非遗传承人阿多在田间地头耐心地将自己的表演技艺传授给后人。记者 高加库 摄

  那嘎藏戏:

  楚布河谷里的“活化石”

  那嘎村坐落于楚布河谷风景区。村里的老人热情地告诉我们:“那嘎”的汉语意思是对着山头,这个山指的是那嘎山,那嘎村因此得名。

  那嘎村连绵的幽幽草地,被朵朵黄色的野花装扮得清新可爱。河谷两侧的群山顶上,还萦绕在雨后的雾霭中,清新的空气让人忍不住贪婪地大口呼吸,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依山傍水的那嘎村历史悠久、交通便利、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

  就在草原上的一块空地上,几十名群众正热闹地聚在一起。鼓钹齐鸣,高亢的曲声在天空回荡,原来是大家正在排练藏戏。尽管每一句唱词、每一个动作大家早就熟记于心,但是他们还是在认真地练习着。

  场地旁的青稞就要熟了,沉甸甸地弯下了腰;金灿灿的油菜花怒放着,一片繁花似锦的景象。青稞和油菜花在微风中轻轻摆荡,仿佛是在欢快地和着戏曲声在唱歌。“这就是原汁原味的藏戏,雪山河流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藏戏的艺人们就地而唱。”陪同我们一起采访的古荣乡工作人员扎西措姆介绍说,赶巧在我们采访的第二天,附近的地方要举办望果节,藏戏队也被邀请到那里演出,所以大家正在认真地排练,为村民们奉献上一场精彩的演出,过几天,藏戏队还要到拉萨其他县区去演出。

  一位上了年纪的艺人弹奏着悠扬的扬琴,紧靠在旁边的人就是那嘎藏戏传承人阿多,他和其他村民一起认真地练习着。

  阿多今年49岁,是土生土长的那嘎村人,现在是那嘎藏戏的传承人、第七任戏师,也是那嘎藏戏队的队长。

  对于那嘎藏戏的历史,阿多如数家珍地向我们娓娓道来。那嘎藏戏最初形成于日喀则地区仁布县。后来,那里的部分群众迁徙到了楚布沟居住,并将藏戏带到了那嘎村,但是每年演出的收入还要交到仁布县的宗政府那里。那嘎村藏戏队创立于公元1700年左右,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以前专属于楚布寺,现在已经成为拉萨地区唯一传承迥巴风格的具有独特魅力的传统藏戏队伍。相传,在那个时候,拉萨地区发生了罕见的水灾,在无法泄洪的情况下,当时执政的噶厦政府邀请十三世噶玛巴·堆督多杰大师施法,洪水得以有效控制。噶厦政府为奖赏十三世噶玛巴的突出贡献,将那嘎藏戏队队员所在的那嘎庄园内500余名群众全部奖赏给了堆督多杰大师,还免去了那嘎藏戏队所需要交付的税费。从那时候开始,那嘎藏戏队开始蓬勃发展,并越来越受到关注。

  1978年,那嘎村组建了藏戏队。在近40年的经营和发展中,该藏戏队演员满怀着对藏戏艺术的热爱和古老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通过邀请专家指导、老一辈藏戏演员亲身传授、演员自学等方式,在唱腔、舞姿、表演剧目的成熟度方面,从一个业余的藏戏演出队发展成为能够熟练演绎八大藏戏剧目的较为专业的藏戏队。如今,在藏历新年、雪顿节、望果节等节日期间,藏戏队都要前往各地演出八大传统藏戏剧目,尤其是《文成公主》、《顿云顿珠》、《直美衮登》等颇受观众喜爱,藏戏队也多次荣获各类奖项。

\

图为藏戏非遗传承人阿多在农闲时节,与藏戏艺人编排音律配唱。记者 高加库 摄

  藏戏发展:

  迥巴风格独具魅力

  1978年藏戏队重新组建时,13岁的阿多在一个小学的艺术班学习书本知识和文化艺术,阿多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学习并迷上了藏戏。

  作为第七任那嘎藏戏的戏师,在藏戏表演方面,他保持着那嘎藏戏的传统,又有很多自己的创新。历经30多年的磨砺,现在的他带领着那嘎藏戏队逐步走向繁荣。“那嘎藏戏队的历任戏师皆在藏戏方面深有造诣,传承了所有藏戏特色剧目,并且多有创新。第一任戏师是日喀则藏戏艺人欧罗多吉,他开启了那嘎藏戏的新时代;第二任戏师由藏巴班久担任,他才华横溢,传承了《卓娃桑姆》剧目;1945年,楚布寺管家欧罗大郭和土多、仁青巴桑、亘布曲杰4人先后传承了《文成公主》、《顿云顿珠》、《直美衮登》等藏戏,并多次在自治区、拉萨市的藏戏表演中荣获奖项……”说起自己的前辈,阿多充满了敬佩之情,“那嘎藏戏的历史悠久,在前辈的不懈努力下,给我们留下很多弥足珍贵的财富,我们保存着历史时期关于八大藏戏的完整剧本,有元朝时候流传下来的古老戏服、有说不清年代但是年头很久的演出道具等等。如今,这些物品我们都有专人保管,确保他们完好地传承给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在堆龙德庆县,提起藏戏,人们不得不说到闻名遐迩的觉木隆藏戏。觉木隆藏戏流派的演出风格也深深地影响着周边藏戏的发展和演绎。阿多的第一任老师是楚布寺的管家仁青巴桑。年轻时的仁青巴桑“嫁”到了墨竹工卡县甲玛沟的一个贵族庄园。在庄园里,大小节日都会有藏戏的演出,就在那里,仁青巴桑和藏戏结下了不解之缘,深深地迷上了藏戏,并自己开始学习藏戏的唱腔、舞姿、剧目等。

  在那嘎村,仁青巴桑有一座庄园,他将房屋出租给了觉木隆藏戏队的艺人。对藏戏本身就有着浓厚兴趣的仁青巴桑又积极向这些艺人学习,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在仁青巴桑的言传身教下,阿多在藏戏表演方面一天天成熟起来。在他的带领下,藏戏队也一天天壮大起来。“在我们那嘎村,和我一样热爱藏戏的人还有很多,几乎家家户户的人都会表演藏戏,参与演出的热情很高,即便是在农忙时节,只要有演出的机会,大家也会放下手里的农活,而且不计报酬去表演。如今在藏戏队的演员中,我们年长者有90岁的,最年轻的演员只有14岁。”在阿多的话语中,我们感受到了他心中的一丝欣慰。

  《诺桑法王》、《朗萨雯蚌》、《卓娃桑姆》等经典的八大藏戏剧目在西藏人人皆知。在排练的现场,我们看到每一个村民的手中都拿着一本藏文版的剧本。阿多笑着告诉我们:人们常常说八大藏戏、八大藏戏,我们那嘎村可是有九大藏戏。村民手中拿着的藏戏剧目名叫《杰热色瓦米隆》,形成于噶玛巴十世,这是那嘎藏戏的特有剧目。该剧主要是祈祷带来光明、带来欢乐。整场剧分为上下两段,演出完毕需要两天时间,很受群众的喜爱。对于《杰热色瓦米隆》剧本,阿多倾注了许多的心血和精力,经过他的精心整理,新的剧本被印刷成一本本的小册子,更加方便在群众中流传学习。

  艺人阿多:

  戏师不是光环,是责任

  当然,我们最为关注的是那嘎藏戏队的现状和发展。

  那嘎村第一书记罗布扎西认真地告诉我们,2012年,那嘎藏戏申报为拉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我们正在积极申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资料收集工作正在进行中。最为重要的是,那嘎藏戏队为了提升自己的水平,推掉了很多到外面去演出的机会,集中精神和精力抓紧排练。

  对于那嘎藏戏的发展和未来,大家最为担忧的还是人才和经费的问题。现在,那嘎藏戏队有30名演员,每年会有30多场次的演出。除了在当地的演出,藏戏队还被邀请到了日喀则、山南、那曲等其他地区演出。“自治区、拉萨市和堆龙德庆县对藏戏队每年会有2万元的拨款。一般一场次的演出会有3500元的收入,有时候也会免费演出。”阿多掰着指头给我们算了算藏戏队的收入,“藏戏队的演员都是农民出身,大家都是一头干着农活,一头参加藏戏队的演出。所以,经济上的支持对藏戏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缺乏好资质的艺人也是困扰藏戏队发展的原因之一。”

  如今,那嘎藏戏队的困境正在一步步地改善。“在当地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工作队投资3万元购买了现在的这块空地用于藏戏队的排练,以后还将逐步提升场地建设、增加演出服装和添置道具、音响等演出设备。同时我们还要在排练地旁边建一所和那嘎藏戏有关的展览馆,让更多的人了解那嘎村和那嘎藏戏的历史文化。”罗布扎西介绍说。

  “今年9月份,我们将把那嘎藏戏申报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我们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作为第七任戏师,我不能辜负了戴在我头上的‘戏师’两个字。希望在有生之年把那嘎藏戏保护好、传承好,让它发扬光大,走得更远。”阿多郑重地说道。作为一个农民,阿多现在基本不做农活了,主要精力都花在了藏戏上,一心一意地提升自己的演出水平和传授徒弟。阿多的女儿玉珠也受其影响加入到了藏戏队中。同时,也因为在藏戏上多年的造诣,阿多在藏戏圈里小有名气,很多大的藏剧团都向他抛出了“橄榄枝”,邀请他到别的藏戏团演出,可是他都婉言拒绝了,因为他的心始终都只在那嘎藏戏队上。

  当记者问阿多为什么那么痴迷藏戏。阿多开心地说道:“在表演藏戏的过程中,自己和家人都收获了很多的快乐。快乐让人产生幸福感,藏戏就是我们的快乐源、幸福源。”

  记者观察:

  戏师对于藏戏队的发展起着“顶梁柱”的作用。记者认为,在一个藏戏队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只有一根“顶梁柱”,需要培养更多的人才,增强藏戏队的实力。所以,相关部门应通过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思想引导等手段,培养和造就更多资质好的藏戏演出人才,为藏戏发展注入新生力量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