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光明日报:历史的必然 人民的选择

——写在第六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2014-03-28 11:10: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苟灵 范云


  2014年3月28日,是第六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距离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已经55个年头了。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笔者以“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村为视角,再次回顾55年前那场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运动,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一西藏发展史上最广泛、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
 
  克松村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乃东县雅砻河畔,1959年西藏的民主改革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因此被誉为“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众所周知,旧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是一个比欧洲中世纪更黑暗、残酷、野蛮、落后的社会制度。而民主改革前的克松村,是原西藏地方政府索康·旺青格勒在山南的6个庄园之一,是旧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的一个缩影,有农奴59户302人,土地1200亩。绝大部分生产资料被庄园主索康及其代理人占领,而农奴却一无所有;索康及其代理人每年摊派的税收18项,差役14项,占劳动日26800天;西藏地方政府摊派的税收9项,差役10项,占劳动日2700多天;热乌曲林寺摊派的税收7项,差役3项,占劳动日900多天;平均每个劳动力每年要给三大领主服210多天的无偿劳役,提供和缴纳1600多斤粮食、100两藏银。当时流行的一句民谚,就是克松村的生动写照:“农奴身上三把刀,差多、租重、利钱高;农奴面前三条路,逃荒、为奴和乞讨。”
 
  克松村人对1959年3月28日的那一声春雷至今记忆犹新。鉴于西藏地方反动上层发动了旨在维护封建农奴制的武装叛乱,中央人民政府果断发布命令解散西藏地方政府,发动西藏各族人民实行民主改革,废除了延续几百年的封建农奴制度,开启了西藏历史上最为广泛、深刻,最具进步意义的社会变革。饱受压迫和剥削的克松村农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在民主改革的前列,自发组织成立了西藏历史上第一个农民协会,成立了西藏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与西藏百万农奴和奴隶一样,长期被当作“会说话的牛马”的克松村农奴从此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获得了人身自由权利,成为自己命运和社会的主人。世代为奴的克松人站在脚下的土地上彻夜狂欢,他们欢呼:“贵族的太阳落下去了,我们的太阳升上来了!”在民主改革中当选为克松村农民协会主任的尼玛次仁,曾经是索康·旺青格勒的农奴。旺青格勒曾说:“尼玛次仁是我的财产,我愿意把他揉成团装在口袋里,随我;我高兴把他拉成条围在腰上,也由我。”民主改革后,尼玛次仁说:“现在有法律保障我的人身自由,我再也不是谁的私人财产,活得心里真敞亮。”
 
  民主改革使西藏百万农奴和奴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获得了解放,开创了西藏发展的新纪元。民主改革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克松村人和西藏各族人民一道,以主人翁的姿态迸发出建设美好生活的巨大热情,生产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民主改革以来的五十多年是西藏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条件变化最大、生活质量提升最快的时期。今天的西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防巩固、人民安居乐业,处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今天的克松村,共有240户880人,2013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1144元,九年制义务教育早已普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村容村貌得到根本改善。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克松村的变迁,展示了1959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及其对西藏发展进步的深刻影响,由此不难得出一个结论:由传统的农牧业经济到现代市场经济,由政教合一到政教分离,从黑暗到光明、从落后到进步、从贫穷到富裕、从专制到民主、从封闭到开放,是人类社会普遍的发展规律。事实胜于雄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雪域高原实行的民主改革,半个多世纪西藏经济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遵循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因此深受西藏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成为百万农奴的必然选择。相反,作为旧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和极少数农奴主的总代表的十四世达赖集团,总是不甘心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总是违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总是逆历史潮流而动,不仅悍然发动武装叛乱,顽固反对民主改革,而且叛逃国外后仍然一直从事分裂祖国和破坏西藏发展稳定的活动,但每一次都是以失败而收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复辟没有出路,分裂没有前途,十四世达赖集团就是被西藏各族人民抛弃了的“失道者”。他们不论以什么借口,玩什么花样,妄图在西藏开历史倒车,恢复封建农奴制统治,都是饱尝封建农奴制之苦、亲历新西藏之福的包括克松村人在内的西藏各族人民坚决不会答应的,也是注定要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