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西藏昌都“8·12”地震重灾区见闻:走向春天

2014-03-27 10:52:18   来源:西藏日报   作者:闫党恩


  米扎村,位于昌都地区左贡县田妥镇兴卡拉山脚下,是2013年8月12日昌都6.1级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村,全村21户人家的157间房屋全部垮塌成为废墟,地震让本来就比较贫困的村民一贫如洗。
 
  藏历新年之后,记者再次来到米扎村村口,远远地就能看见一片夺目的红色,所有临时安置帐篷顶上,都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
 
  “这是群众自发插挂的国旗。”昌都地区公安处驻村干部魏东介绍说,地震发生后,在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下,灾区群众生活有了保障、未来有了希望,大家就想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总体原则,目前平整土地、备料等前期筹备有序开展,灾后重建工作进展顺利。”左贡县田妥寺管委会书记、沙溢片区灾后重建领导小组组长加永介绍道。
 
  深深的峡谷里,潺潺溪水在村旁流动,村民们着上了最美的服装,满是笑意的脸在太阳照耀下闪着光,嘹亮的山歌响彻山谷。当天,米扎村村民与驻村干部、灾后重建领导小组工作人员聚集在一起,跳起了锅庄。
 
  “最好的锅庄在喜庆的日子里跳,最动听的山歌在高兴的时候唱”,村委会副主任阿旺江村介绍了锅庄《吉祥如意》的歌词大意。歌词准确地表达了米扎村群众的心声。
 
  记者注意到,在米扎村的集中安置点,21户受灾群众每户都有两顶帐篷,一顶住人,一顶用来存放物资。每顶住人的帐篷里都配发有藏式火炉和太阳能照明灯,防冻自来水管也都接到了门前,过冬的棉衣棉裤每人一套,连被褥也是加厚的。
 
  “不仅身上暖和,心里更暖和。”村委会主任加永登巴说,“政府在灾后安置方面无微不至,吃的、穿的、用的全送来了,就连牛羊过冬的饲草料都发到每户,每人每月还能领到300元生活补贴,这样的恩情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
 
  记者在米扎村集中安置点走访了10多户村民,所到之处尽是群众对党和国家的赞誉和感激之言,许多群众自发在帐篷前插上国旗,村里的年轻人都在自己心爱的摩托车上贴上了国旗。
 
  走进村里,通往各家各户的小路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米扎村党支部书记谢枕介绍说,新年前夕,驻村工作队筹集资金,为每户发放大米50公斤、面粉50公斤、清油10公斤、酥油5公斤、挂面25公斤、糖果5公斤、蔬菜12.5公斤。
 
  来到67岁的老阿妈洛松曲珍家,桌子上“卡塞”、奶渣、水果、饼干、各种饮料等食(饮)品是应有尽有。如今的米扎村,老人安详、孩子欢笑,安置帐篷里,其乐融融,看着洛松曲珍一家快乐的神情,开心的笑容,让人倍感欣慰。
 
  “我这辈子已过了66个新年,但今年的藏历新年很特别,在帐篷里与驻村干部、灾后重建领导小组干部一起过新年,很开心、很温暖。要是在旧社会,遇上这么大的灾难,我们早就成了此处逃荒的难民了。”老阿妈说,最艰难的时期都过去了,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住进新房子,家人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
 
  昌都地震中倒损的民房达15万余间,涉及12万余人,转移的群众近6万人。交通、电力、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公路受损里程达3100余公里、桥梁294座,电站、水渠、通讯基站损毁无数。
 
  由于昌都地处偏远,属高寒高海拔地区,加之经济发展滞后,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广大受灾群众安置、基础设施恢复和灾后重建工作任务艰巨。
 
  记者在昌都一些受灾较严重的县乡采访时看到,损毁的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恢复迅速,已基本能够正常使用。一些损毁程度较轻的民房已完成加固,学校的活动板房全部建好并投入使用,崭新的帐篷学校里早已书声朗朗。一些村民已经开始春耕备耕,接羔育幼,用勤劳的双手对抗灾害,自力更生。
 
  “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是政府的责任,不管有多难,我们绝不让任何一个群众受冻挨饿。”昌都地区行署专员阿布表示,在确保受灾群众有房住、有衣穿、有饭吃的基础上,今年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扎实推进灾后重建顺利进行。
 
  一路走来,我们深刻感到,虽然大自然的力量不可抗拒,但在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下,灾区广大群众已从痛失家园的痛苦中走出来,正坚定信心、凝聚力量、艰难起步,重建更加美好幸福的新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