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西藏农牧民在传统与现代融合中实现“安居梦”

2014-03-10 09:05:00   来源:新华网   作者:张晶 张京品 呼涛


  31岁的拉巴每天起床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来到家里的经堂敬佛——用茶碗装上“七碗水”,点起酥油灯,在香炉里点燃一根藏香。香烟袅袅升起,一天的生活宣布开始。
 
  “终于不用担心这些神圣的法器在迁徙时因为颠簸而破坏了。”这位西藏阿里地区措勤县牧民说,安居房建成后,他家依然过着放牧的生活,不同的就是生活条件更好了,佛事活动更安稳了。
 
  拉巴指着独家小院里的太阳能光板说,现在到了冬天,他可以和家人在暖和的新房里一起看电视、听广播,夏天放牧时老人和孩子不用再跟着在山里风餐露宿。
 
  措勤县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是藏西北地区有名的纯牧业县。
 
  “我家有1万亩草场,放牧是重要收入来源。”拉巴家养着20多头牦牛,300多只羊。到了夏天,他和妻子到30多公里之外的夏季草场放牧,冬天就回到安居房所在的冬季草场。
 
  西藏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牧民放牧一般是夏季扎帐篷游牧,冬季则回到海拔较低的冬春牧场居住点生活。安居工程就是对那些居住点进行修缮和综合环境整治,并没有改变牧民的放牧生活方式。
 
  西藏是中国重要的草原牧区之一,藏族自古就是马背上的民族。300多万西藏人口中,农牧民占80%以上,由于地域辽阔,他们享受的路气电水等公共基础设施,和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与城镇居民有很大差距,有些农牧民的居住条件还处在人畜杂居时代。
 
  从2006年开始,西藏大力实施以农房改造、农牧民定居和扶贫搬迁为重点的农牧民安居工程。藏历木马年前,安居工程“收官”,许多农牧民实现“住房梦”。
 
  “以前夏天就带着帐篷全家去放牧,冬天不用出去的时候就在自己建的小土坯房里生活。房子小、低矮、潮湿,人、牛、农作物的工具都在一起,墙上有很多裂缝,雨水还会渗进房子滴在客厅的矮柜上。”拉巴说,听说要建安居房,他第一个举手赞成,2006年就建成了房子。
 
  “家里出1.5万元,政府补贴1.6万元,安居房建成以后,生活上了个大台阶!”拉巴告诉记者,附近有不少施工工程,去年妻子放牧,他和其他村民合伙跑工程运输,一年就赚了7万元左右。
 
  安居工程改善农牧民的居住条件,相关建设还拓宽他们的增收渠道。一大批农牧民组建砂石厂、砖瓦厂、石灰厂,农牧民施工队、运输队、木工队活跃在农牧区。
 
  江孜县重孜乡恰古村位于江孜县到日喀则市的公路边,飘扬着彩色经幡的二层藏式小楼是藏区的独特风景。
 
  71岁的桑培老人和女儿边普卓玛就住在一座面积800多平方米的二层藏式楼房里。二楼的正中间是五六十平方米的玻璃顶阳光房,旁边是精美的佛堂和卧室;主要做仓房使用的一层也画着藏族传统图案壁画。
 
  高原温暖的阳光下,边普卓玛坐在藏族传统的木制编织机前织着氆氇,桑培老人坐在矮塌上,用羊毛纺出柔软的米白色毛线,牛奶分离机在一旁发出轻微的嗡嗡声——机器取代了要耗费很多时间和体力的打制酥油劳作。母女俩晒着太阳,安详又惬意。
 
  “住在拉萨的儿子经常叫我去城里住,可是楼房有啥好?家里有这么好的日光房、佛堂,晒着太阳念经,这才叫舒坦。”桑培老人说。
 
  在山南、日喀则、阿里等农牧区“安居工程”里,记者见到,几乎所有的信教百姓家中都设有专门的小经堂和佛龛。新建的藏式小楼充盈着浓郁的民族特色——精致的卡垫、明亮的彩绘和考究的藏式矮柜,与电视机、冰箱、洗衣机一起构成了现代生活与传统特色的奇妙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