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西藏行】“老红人”的新梦想

2014-03-02 09:46:0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刘峣


\
 图为拉琼捧着手工制作的青稞酒壶。
 
  近年来,在关于西藏的人物报道中,有几张时常出现的“熟面孔”,成为记录西藏经济发展的“注脚”。他们或白手起家,成为远近闻名的企业家;或抓住发展机遇,带领当地村民走上致富路;或技艺精湛,成为传统手工艺的“集大成者”。本报记者近日重访了这些媒体关注的“红人”,记录他们的新梦想,从中探看西藏经济的新发展。
 
  “亿万富翁”为百姓筑梦
 
  “西藏首位亿万富翁”,是群培次仁头上最夺目的光环。这位60岁的企业家,从“小包工队”做起,如今拥有12家分公司,涉及建筑、地产、酒店、青稞酒生产、生态产业园等多项产业。
 
  在日喀则仁布县的达热瓦集团,群培次仁回忆起自己的创业历程,“达热瓦集团的成长壮大离不开党中央的援藏政策”。近年来,西藏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实行“零成本”注册,并采取了多项优惠政策为非公经济“松绑”。数据显示,2013年西藏非公经济主体达12.8万户,上缴税收135.5亿元,占全区税收的91.8%。
 
  经济发展,百姓受惠。群培次仁说,目前集团有1500余名藏族员工,人均月工资约4500元。
 
  群培次仁的新梦想是建好万亩农业生态产业园,这预计会解决4个搬迁村村民的就业。“梦想的实现不能只靠一两个人。只有先帮助员工实现他们的个人梦想,我们才可能实现更大的梦想。”群培次仁说。
 
  “糌粑状元”向家乡献智
 
  被媒体称为“糌粑状元”、“糌粑老板”的罗布丹增,15年前在日喀则白朗县建起了当地第一家糌粑加工厂,并逐步发展成西藏地区最大的糌粑加工企业。然而,当记者来到白朗县的康桑农产品糌粑加工厂,迎接我们的并非罗布丹增,而是一个“毛头小伙”——扎西顿珠。
 
  扎西顿珠是罗布丹增的儿子,24岁的他几年前从北京交通大学毕业,回乡后逐步接手工厂的管理工作。他说,工厂现在白朗县有2600多个收购订户,每年可以帮助农民增收319万元。
 
  近年来,西藏的藏医药、绿色食品、民族手工业、特色农牧业已初具规模。2014年自治区财政将为产业发展投入17.8亿元,增长52.5%。
 
  “我想继续开发有机产品,建设无公害的糌粑产品生产基地。”扎西顿珠说,在北京读书期间,自己常到学校附近的有机农场参观学习,如今要把新点子带回家乡,让乡亲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非遗传人”把工艺传承
 
  在日喀则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厂,拉琼捧着一只精致的青稞酒壶,笑得合不拢嘴。在叮当作响的打磨声中,工人们正在手工打造新年用的酒碗。拉琼说,经过长达一个月的成型、雕刻、抛光等过程,这样一组价值不菲的工艺品才会交付给客户。
 
  藏历新年将至,拉琼的产品供不应求,工人们加班加点,成型的产品依然保持着极高的水准。“虽然手工制作比机器生产要贵不少,但民族传统手工艺有自己的特色”。拉琼是这家金银铜器厂的厂长,也是金银锻铜技艺的传承人。2011年,扎西吉彩金银锻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习基地。
 
  藏医药、唐卡、藏毯、藏式器皿……一大批民族手工艺产品正从高原走向内地,从中国走向世界。数据显示,西藏自治区注册的民族手工业企业已超过200多家,实现工业总产值近7亿元。
 
  虽然面临着资金的压力和传承的难度,拉琼对于锻铜技艺的未来依然信心十足。目前在厂的工人中,既有60岁的“泰斗”,也有16岁的“菜鸟”。拉琼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辈留下的传统,我要继续组织有才能、有技能的人,把这种传统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