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两百年坎坷民族交融史,观照的不仅是历史

2014-03-21 10:15:44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肖静芳


  原标题:阿来 《瞻对:融化的铁疙瘩》:两百年坎坷民族交融史,观照的不仅是历史 
\
  3月15日,著名藏族作家阿来新作《瞻对:终于融化的铁疙瘩》在京举行研讨会。20余位专家学者给予这部“藏地史诗”高度评价。
 
  《瞻对》于2013年8月在《人民文学》首发,并获得2013年度人民文学奖非虚构作品大奖。今年1月,该作品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短短3个月,销量破万。
 
  《瞻对》以生动的笔触、丰富的细节、扎实的内容,还原与再现了在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清政府对瞻对(今四川甘孜州新龙县)的7次征伐始末,对一个民风强悍、号称铁疙瘩的部落进行了历史钩沉,对清廷治藏方略、中央与地方的博弈进行了梳理,抒写了一段坎坷的民族交融史,从中也传达了作者对边疆治理的反思。
 
  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对《瞻对》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是近年来少有的功夫扎实、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作品。一方面,阿来十几次深入藏地的社会调查、翻阅数百万字史料的案头工作,表现了他治学的严谨及创作态度的严肃认真;另一方面,作者从瞻对这样一个小地方入手,展现的却是大历史、大思考,表现了汉藏民族交融过程中的坎坷与冲突,清政府两百年来对瞻对的用兵及治理,足以为今天的治藏方略做参考。
 
  《瞻对》是阿来继《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之后,又一部聚焦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力作。
 
  ■专家看《瞻对》:
 
  作为伟大的多民族国家的公民,
 
  都应看看这本书
 
  李敬泽(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7·5”事件后,我曾与很多新疆官员接触,发现他们对新疆的历史和政治知之甚少。西藏问题、新疆问题是如此重要,今天的很多官员却不懂边疆学。正如书里写到的,清光绪年间科考时将西藏问题列入策试内容,诸如历朝茶马互市、藏区行政沿革的考题,拿来问问今天在藏区行政、维稳、建设的各级官员,有多少能答上来?
 
  《瞻对》以瞻对为标本,展示了清政府在这个藏族小地方复杂、曲折的治理过程。在历史中发现的问题大多与现实相关,《瞻对》让我们通过历史更清醒地认识现实矛盾的复杂性。因此,这本书不仅具有文学意义,更有其历史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作为中国这个伟大的多民族国家的公民,我认为每个人都应看看这本书,了解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艰难坎坷。
 
  叶梅(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副会长)
 
  在民族问题比较突出的当下,很多人谈论起这个问题是隔靴搔痒、避重就轻的。阿来的《瞻对》,很有“以史为鉴”的意义,是值得高层领导来读的,即面对像瞻对这样的“铁疙瘩”,以及不断出现的“新疙瘩”,如何去融化?从过去到现在,民族之间就一直存在着尖锐对抗,也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让每个民族都过得有尊严,从古至今都挑战着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雷达(文学评论家)
 
  如果说阿来的《尘埃落定》是诗化地展现了一段康巴土司的历史,《瞻对》则是以非虚构的方式切实地展现了一段藏地冲突与融合的历史。历史总是相似的,清政府对瞻对的7次征伐似乎总是在重复过去,但幽微处却发人深省。《瞻对》钻进历史,反观现实,夹叙夹议,其独到的反思和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相似。《瞻对》的写法也很高明,从一个小切口进去,里面的天地却很大,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皇帝与大臣的较量、政府大员与土司头人的战争、不同文化与宗教的冲突,都囊括其中。
 
  贺绍俊(文学评论家)
 
  阿来是出色的小说家,但在《瞻对》中,他却成功地控制了自己想象和虚构的冲突,以非常扎实的功底,构筑了这一非虚构叙事作品。虽然是非虚构,但是其人物性格之鲜明、戏剧冲突之激烈,毫不逊于虚构小说。如班滚、贡布郎加这两个历史人物身上,就充分展示了康巴地区民风强悍和“铁疙瘩”本色。而这些,都是阿来通过对史料的挖掘、分析、组织来呈现的,充分体现了他的史才、史学和史识。
 
  ■阿来谈《瞻对》:
 
  “创作过程是解答我自己的困惑”
 
  “3·14”事件后的一个深夜,曾经做过省领导的一位藏族学者打电话给我,他说:“一个撕裂的时代开始了,这不仅是两个民族的撕裂,也是我们藏族内部的撕裂。你记住这句话,认真观察吧。”
 
  确实,我们发现这些年来民族地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民间社会甚至出现了“挑边站队”的情形。作为一个汉藏混血的人,我感到困惑,开始在痛楚中追问着。遗憾的是,在中国的少数民族问题上、在边疆问题上,我们的知识界几乎集体失语。于是,我只得自己去寻找答案,从元史读到了清史。《瞻对》的创作,其实也是解答我自己困惑的过程。
 
  《瞻对》是非虚构作品,其实我本来想上午写非虚构,下午写虚构,但写了一段时间发现根本进行不下去。因为写《瞻对》需要的资料太多了,至少有上百本书堆在那里,还有大量的采访录音,都需要爬梳处理,每天只能写两三千字。
 
  这本书是从我内心出发,用文学的眼光、人类的眼光来看世界,来看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来看今天的社会矛盾的作品。
 
  ■《瞻对》中纵论古今的“生花妙笔”
 
  今天,常从各级行政机构人员口中听到的一句话,西藏无小事,藏区无小事,恐怕这种感觉从乾隆朝就开始了吧。
 
  我以为,观察宗教的存在方式与影响力,就可以知道这个社会正不正常。藏区社会不正常,寺院太多,僧人太多,宗教影响力太多强大。内地社会也不正常,寺院都开发成旅游景点,俗人去庙里上香祈求,都只为满足现实中一些过于实在的愿望。官员和商人面对僧人神佛,内心的企求更是不可告人。
 
  有清一代,几乎从无在藏区内部培植进步力量的任何举措——甚至意愿,其所求者只是这片疆域的臣服与平安。一旦有事,无非就是剿抚两手。剿,花钱。抚,也花钱,所谓花钱保平安。今天中国人喜欢说康乾盛世时中国疆域如何广大,但在所开拓的疆土上,不促进社会进步,没有新思想的萌生与发展,不在这些疆土上培养起码的国家认同,朝廷拿不出银子维稳时,这些广大疆域,往往便只剩下得而复失一条道路了。中国历朝历代,边界版图或大或小的变化,都和边疆民族的认同和背反息息相关。
 
  ■阿来的“藏地史诗”
 
  《尘埃落定》,初版于1998年,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小说以康巴地区一个显赫藏族土司的傻儿子的视角,描写了土司集团的权力争斗、爱情、仇杀等,表现了土司制度的盛衰变迁。
 
  《空山》,2005年,第七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作家奖。
 
  小说描写了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发生在藏族村庄“机村”的6个故事。不同的人和事构成一幅立体的当代藏区乡村图景。
 
  《格萨尔王》,2009年,全球出版工程“重述神话”系列。
 
  《格萨尔王》是世界上最长的活史诗,从小接触它的阿来在重述这一史诗时既展现了格萨尔王的丰功伟绩,也表现了神授格萨尔艺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