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李雪明:青藏高原的“炼金人”

2014-02-12 14:23:10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不当过客当主人,不要镀金要炼金。我要做一名真正的玉树人、治多人,踏踏实实为当地做些实事和好事。”青海省玉树自治州治多县民族中学校长东周如今还清晰地记得,2010年8月,教育部援青干部李雪明刚到治多县时说的这句话。
 
  “他做到了,到我们治多县这三年来,成绩有目共睹。”作为基层一名普通中学校长,东周肯定地说,“只要看看我们灾后重建的全新房屋、整齐街道,还有标准化建设的教学楼、塑胶操场、室内篮球馆、阶梯教室……”
 
  “每个角落都想去看一下”
 
  治多县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海拔4200米,距省会城市西宁1000多公里。作为第一批援青干部,虽然出发前对治多已有所了解,但直到踏上治多县的土地,李雪明才真正感受到这里的贫瘠和落后。
 
  治多县城只有一条两公里多的主干道,隔一天才通一次电,有时甚至几天没电;缺少蔬菜,饭菜以土豆白菜和牛羊肉为主;没有通自来水,喝的是井水,用的是旱厕。高原干燥缺氧,嘴唇每天青紫干裂,头疼乏力,有时晚上睡觉会不知不觉流鼻血,李雪明起初很不适应高原的生活。
 
  “他从来没有因为身体不适离开治多。”土生土长的教育局长扎西说,对于习惯了平原地区生活的人来说,在高原上小小的感冒发烧就可能导致肺气肿、脑水肿,很可能是致命的,之前来治多的内地干部不少,生病了就下到海拔低、条件好的市里进行治疗休养,但李雪明却总是拒绝,因为他特别珍惜能到基层一线锤炼意志增长才干的机会,因为他觉得县里虽然艰苦但有干事创业的广阔空间,因为他确确实实想为治多县做一些事情,不负组织重托,无愧群众期盼,无悔自己选择。
 
  三年中,李雪明见得最多的人就是学生、教师、老百姓;跑得最多的地方就是乡镇、村庄。
 
  在治多,下乡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这里的乡村公路路况很差,夏天雨水多,土路泥泞不堪甚至被河水冲断无法通行;冬天风雪起,土路变成了冰路,车辆经常打转侧滑。”扎西告诉记者,“索加乡离治多县城260公里,早晨6点出发,碰到天气不好路况差,走到晚上都到不了,中途要住一宿,第二天白天才能到。”
 
  但路途的困难和生活的艰苦,从来没有成为李雪明放弃深入调研了解实情的理由。他走遍了全县20个村开展调研工作,徒步爬过5300多米的山峰,也去过距县城最远的索加乡和邻近西藏安多县的地区勘察,行程达12万多公里,有些地方甚至连很多当地干部都没去过。
 
  “在这里工作,就把它当作自己的家,每个角落都想去看一下。”李雪明说。
 
  三年下来,李雪明习惯了在坑洼不平的土路上颠簸,习惯了吃缺少蔬菜的饭菜,习惯了与藏族老乡同吃同住,也习惯了跟老乡们拉家常。高原的紫外线给予了他黝黑的肤色,高原的风雨锤炼了他坚毅的性格,李雪明已经彻底融入当地,俨然一名康巴汉子。
 
  “和这里融在了一起”
 
  2011年寒假,治多县希望小学六年级学生德尕扎西遭遇车祸,腿部骨折,李雪明前去看望时,看到受伤的孩子与贫困的家庭,李雪明决心资助德尕扎西上学,并协调县民政局定期给他们送去面和油,解决实际生活困难。
 
  “他是个热心人,遇见困难的老乡就帮助,不管是生病的,还是生活困难的。”扎西曾与李雪明一同下乡,多次看到他用自己的钱帮助老乡。
 
  在立新乡的一次调研中,李雪明得知寄宿学校教师才松的孩子患有重病,在当地一直无法治疗。不久,他联系好医院和大夫,安排才松带孩子到北京治病。
 
  三年中,李雪明资助过孤儿、伤病贫困学生,还资助过在北京读书的治多县大学生,他希望“孩子们能好好学习,将来为治多县的建设发挥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在治多,李雪明的办公室就是他的家,家门时常开着,来找他的人络绎不绝,人们都说他的话总能说到人的心坎里,是百姓的知心人。
 
  “走得多,看得多,就和这里融在了一起。”李雪明告诉记者,“刚来的时候还觉得自己是被派来支援的,给当地争取资金项目是任务;慢慢地想法变了,为了解决任何一个具体问题可以四处求人,就像是给自己家里办事,成为一种自发的感情。”
 
  “李县长得知牧区孩子在县里上中学路途遥远,就争取资金为县民族中学购买了两辆符合国家标准的大巴校车,开创全州之先河。还为全县学生购买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东周说。
 
  李雪明还积极协调有关基金会向玉树州拨付资金专项补助贫困学生,联系企业单位为乡村学校捐赠教学用具和生活物资,向教育部有关单位协调争取扶持资金和物资,为全县所有学生购置全新校服,为各乡寄宿学校配备体育器材,向全县所有特岗教师发放慰问金;他特意为偏远的扎河乡寄宿学校标准化建设和食堂改扩建争取资金,为希望小学筹集到修建风雨操场的全部建设资金。
 
  学生、老师、学校的一切困难都被李雪明记在心里,经过三年来一点一滴的努力,学校变样儿了,老师的待遇改善了,牧民的孩子们也渐渐地从“要我上学”变成“我要上学”,“我要上好学”。
 
  “我们需要这样的好县长”
 
  2010年8月,距离玉树大地震刚刚4个月,治多县各级各类学校需灾后重建、新建及维修加固的总建筑面积达7万多平方米。
 
  “要完成好灾后重建工作,就要用好重建经费中学校建设的1.7亿元,让治多县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主管教育的副县长,李雪明为教育系统的灾后重建定下目标,确保施工时间、进度、质量万无一失。
 
  2011年5月,各学校陆续开工建设。李雪明奔走于各个工地,察看进度,了解问题,与援建单位和施工单位沟通协调,督促问题及时解决。
 
  2012年8月,治多县五所灾后重建的新校舍全部交付使用,走在了全玉树州的前列。
 
  2013年7月,青海省省长郝鹏来到治多县调研,对教育系统建设成效给予高度评价,连说“没想到”。
 
  此外,两基国检、校安工程、营养改善计划……每一件教育上的大事,李雪明都亲自抓、亲自管。
 
  为了改善学生们的就学条件,李雪明四处奔走筹集资金为学校搞建设,争取审批用地213亩用于第二民族中学建设规划用地,他还推动治多县将解决就业问题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结合起来,第一次组织考试选拔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第一次推动在岗位上长期任职的各校校长交流轮岗、优胜劣汰,第一次大幅提高代课人员工资待遇保障其基本的生活水平,第一次通过财政支持为各寄宿制学校设立专门炊事人员,第一次设立每年30万元的奖教金和奖学金奖励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学生,第一次推动县财政自筹资金450万元用于安排教师周转房建设……
 
  玉树州教育局长达杰曾感慨地说:“这两年,每次来治多调研都能看到教育上的明显进步,老师学生们身上有一种过去没有的团结拼搏、刻苦学习的精气神。”2013年6月的玉树州统一中考,治多县的成绩从过去的全州倒数第一跃升为正数第二,创历史最好成绩。
 
  2013年7月,李雪明的援青工作圆满结束。离开治多的那天清晨,无数当地干部群众冒雨赶到县政府大院,怀着感激与留恋献上了几百条吉祥的哈达。县政府的同事们送给李雪明一张手工制作的羊皮地图,上面用电烙铁一笔一画地烙出了青海地图,还特别标注了李雪明三年中走过的地方: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山、青海湖、通天河、聂洽河……
 
  “治多的老百姓舍不得李县长,因为他真的融入了治多,为治多县发展用心了、尽力了。”扎西说,“我们需要这样的好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