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输血”变“造血” “有限”变“无限”

——成都市成华区对口援助丹巴县助推跨越发展纪实

2014-02-10 13:24:41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张发传 朱景良


\
  图为成都市成华区医生与丹巴县医生交流医疗技术。
  编者按:
 
  2012年,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委、区政府按照四川省委“7+20”对口援藏部署,开始对口援助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两年来,成华区准确把握丹巴县发展的现实基础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立足“造血援藏”,创新对口援助理念,计划在5年内共投入8000万资金,援助丹巴县改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从投入财政资金援建基础设施项目,到引导社会资金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成华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了政府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合力推进的援藏工作新局面,为维护藏区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4年1月2日,由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帮助引进的第一个重点旅游产业项目“甲居藏寨4A级景区”首个藏家接待点样板房改造完成。嘉绒文化展示中心、旅游环线公路等配套项目正在全力推进中,计划投资3亿元的丹巴商业风情街和该县首个五星级度假酒店也将动工开建。截至目前,成华区已投入援建资金3835万元,启动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等方面援建项目24个,完成16个项目,引进文化旅游产业项目8个,吸引社会投资20亿元。
 
  “造血援藏”,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奠定基础
 
  2013年1月21日,随着最后一个桥面铺装和调校工作的完成,四川丹巴县三岔河大桥项目正式竣工。当天,尽管寒风凛冽,仍有很多丹巴群众在第一时间赶来体验这份浓浓的喜悦。
 
  藏族阿妈青珍说:“三岔河大桥建成后,不仅节约了我们到对面县城的时间,而且娃娃上学也更加安全了,为老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
 
  位于丹巴县城的三岔河旧大桥横跨大渡河两岸,因地质灾害原因形成危桥,于2011年实施爆破拆除。三岔河旧大桥拆除后,对大渡河两岸一万余名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出行带来了极大不便。四川省委、省政府对口援藏工作机制确定以后,成华区决定安排对口援藏资金500万元,在原三岔河大桥原址重建一座钢架桥。
 
  “援建单位将路修建到我们家门口,商贩直接将车开到地里收农产品,如今,我们彻底告别了肩挑背扛的日子。”丹巴县中路乡村民格玛笑得合不拢嘴。
 
  为改善基础设施,连通村民致富路,近两年来,成华区不仅为丹巴县重建了三岔河大桥,还完成了甲居一、二、三村和中路乡二、三村的道路建设。此外,丹巴县S211至高顶干道建设、丹巴县聂呷至巴旺通乡环线公路、丹巴县卡恰片区联户道路等项目已经启动。
 
  2013年5月,经过成华区援建人员的牵头,川内最大的旅游企业四川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与丹巴县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决定斥巨资开发当地旅游资源,重点打造“甲居藏寨4A级景区”,使其成为全国知名的休闲旅游度假村落。
 
  随后,四川省川物汽车(保时捷)进出口贸易集团总公司、成都孜汇投资有限公司等纷纷跟进,前者将预计投入3亿余元,在丹巴修建五星级酒店和商业风情街;后者将预计投资7亿元,对丹巴县党岭生态旅游区进行保护性开发。
 
  “我们计划5年内,共投入8000万元资金援助丹巴县文化旅游产业。”据成华区对口援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成华区统筹城乡工作局局长陈国素介绍,为落实省委“7+20”对口援藏部署,区里立足“造血援藏”,创新对口援助理念,发挥市场机制在丹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吸引了近20亿元社会资金投入丹巴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这一系列措施,将“输血”式援藏转变为“造血”式援藏,由“有限”援藏向“无限”援藏转变。
 
  “我们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切实改善丹巴县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为当地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奠定了基础。”陈国素介绍,随着甲居畅通工程、老县城供水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 高原藏汉群众将彻底告别“行路难、吃水难、发展难”的状况。
 
  智力援藏,有效解决用人“瓶颈”
 
  如何结合产业发展,实现就近就业,是丹巴县就业局一直思考的问题。援藏队伍抓住当地水电开发的有利契机,通过“校企”联合方式,大力实施劳动力带岗培训,帮助农牧民转移就业。
 
  近年来,丹巴县水电开发迅猛,如果全部投产,将新增就业岗位200个以上。在援藏工作队的积极协调下,丹巴县就业局与水电开发企业、高校联合签订了“带岗培训”协议。成华区落实专项就业资金150万元,分两批选送122名丹巴县大中专学生参加带岗职业技能培训。2013年7月,第一批学员顺利完成学业。2013年8月,55名学员走进8家水电企业实习。3个月之后,学员们通过职场“双选”方式,正式进入企业工作。“带岗订单培训,为企业培养了一批马上可以用的专业人才,及时有效地解决了用人‘瓶颈’问题。”当地水电开发企业负责人说。
 
  在人才培养方面,成华区、青白江区的环保、水务、住建、司法等部门,共派出60多名干部人才,到丹巴县各受援单位开展业务技能培训;大力实施了“城乡医院对口支援项目”,95名医技人员到丹巴开展无缝短期服务,培训医技人员450余人次。  
 
  成华区妇幼保健院儿保科主治医师陈姝,是生长在丹巴的藏族人。2012年6月,陈姝参加了全省第二批“千名干部人才援助藏区行动”。“虽然我的力量很微薄,但很想为家乡做些事情,来援藏义不容辞。”丈夫李茂琳辞掉工作,陪同爱人一同去丹巴,他对陈姝说:“哪里都能找到工作,我要去照顾你,支持你的工作。”
 
  到丹巴后,陈姝挂职丹巴县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她加班加点地工作,找同事、领导谈心,了解医院情况,探索解决困难的方法。工作之余,她先后撰写了《丹巴县妇幼卫生工作调研报告》、《医院缺陷管理整改》等,并编制了《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等系列宣传手册。
 
  妇幼保健院关于儿童保健的内容很单一,仅仅局限于称重、量身高、听心肺功能。陈姝来之后,开展了很多新项目。新的仪器和药品买了回来,视力听力筛查、神经运动检查同步进行,并开展了儿童智能发育评估。她还举办了育儿讲座,为脑瘫儿童联系了免费救助项目。“保健工作不能停,我希望把一技之长尽快传给其他医生。”陈姝说。
 
  2012年7月, 成都市第三十八中学高中数学教师李潇也成了援藏队伍的一员,挂职丹巴二中副校长。基础薄弱、缺乏优秀老师……刚到丹巴,李潇就感觉到当地教育与成都的差距。当时,本该放暑假的他,却给学生们进行义务辅导。从食堂到教室,一路上都能听到同学在喊“李老师好”。
 
  为推动学校教师的成长,李潇还与几位当地年轻教师“结为师徒”,除了对他们的课堂教学进行指导外,每周还要上一节示范课。李潇还就高三学生管理、教师培训等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选择援藏,让我能够静下心来思考问题。”李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