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打造现代“香格里拉”的康巴汉子

——记云南藏族农民企业家斯那定珠

2014-08-18 16:36:09   来源:新华网   作者:曹凯 侯文坤


  50岁的斯那定珠一生当中最遗憾的事,就是父亲没能等到路通的那一天。
 
  9岁时,父亲带他第一次从山腰上的巴拉村走到香格里拉县城,整整5天才走到。父亲花了一块六毛钱给他买了炒豆腐和回锅肉,味道令他至今难忘。第一次见到汽车的他暗下决心有朝一日一定要把路通到家乡,让爸爸妈妈坐着车回家。多年后,在外打拼事业有成的他回乡创业修路、建景区,路通了,父亲却不在了,这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
 
  在2008年1月1日通路以前,巴拉格宗雪山脚下的小村庄巴拉村隐藏在与世隔绝的峡谷深处,既没有电,也没有通讯,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所在,但村民们并不喜欢这样的生活,村庄一直在走向衰落,从他小时候的60户变成了现在的14户。
 
  如今,斯那定珠将路从214国道直接修到了巴拉村。身为巴拉格宗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斯那定珠要将拥有峡谷、雪山、湖泊、佛塔、藏式民居的家乡打造成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成为更多人心中和谐美丽的人间净土“香格里拉”。
 
  走出大山的孩子
 
  斯那定珠从小特别向往外面的世界。他还记得,小时候来一个客人全村都要去参观,戴眼镜的以为是大学生,戴手表的就以为是领导。童年最甜蜜的记忆就是东旺乡供销社的杨春林赶着牦牛驮着盐巴、茶叶和红糖来,那是孩子们的节日。10岁时,父亲从乡供销社给他买回一双解放牌胶鞋,第一次穿鞋的斯那定珠高兴地跑遍全村。
 
  因为家里兄弟姐妹6个负担太重,身为老大的斯那定珠10岁半辍学回家挣工分,小学四年级都还没毕业。13岁那年,斯那定珠拿着父亲的35元钱和山里捡的水晶石到广州摆摊,赚了1400多块钱,从此开始自己的致富之路。辗转香格里拉、大理、昆明、广州、上海,斯那定珠卖掉水晶石、虫草,再把录音机、磁带、胶鞋、自行车等运回云南,在乡村集市摆摊销售,获得可观的差价。后来,他开办了迪庆州第一家五金机械门市部、第一家涮羊肉火锅城,积累了数千万的财富。
 
  1999年的一天,斯那定珠在昆明西山龙门景区游览时,萌生了回乡发展旅游业的念头。家乡虽然贫穷落后,但却是一片人迹罕至的神圣净土。斯那定珠认为,把家乡原生态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作为旅游项目开发,同时可以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
 
  执着的筑路人
 
  斯那定珠1999年回乡注册了巴拉格宗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准备将家乡打造成旅游景区,遇到了最大的“拦路虎”——道路不通。他决定自己出资修建从214国道入口通往巴拉村的35公里公路,耗资过亿。这不仅遭到家人的一致反对,还受到了乡亲们的冷嘲热讽。
 
  小他8岁的弟弟洛桑扎西一直是哥哥的追随者,这一次他却强烈反对,“你好不容易发家致富,修路钱可能就要打水漂了,又要变成穷光蛋了。”47岁的扎西泽仁是斯那定珠的发小,觉得在悬崖峭壁上修路简直是天方夜谭。不过,斯那定珠没有退缩。州县财政困难无力负担在高山上修路,斯那定珠从小等到中年不能再等了,只有自己动手干。
 
  在景区总体规划和环评获得通过后,2004年斯那定珠开始着手修路,首先就是跟沿路老百姓开协调会,告诉他们修路的意义。有一次一位大妈把口水吐在了斯那定珠的脸上,说修路占了她的山和地,斯那定珠尽管委屈擦干净脸继续说服她。“韩信受胯下之辱终成大事,我一个农民为了修路受点屈辱算什么。”他说。
 
  2004年9月10日,从214国道通往巴拉村的公路终于开工建设。因为都是悬崖峭壁,有施工队害怕走了。他自己带人摸索着勘测地形,设计施工线路,愣是设计完成了43个拐弯。
 
  2006年的时候,斯那定珠遇到了人生中最大的挫折,资金链快要断了,还差一亿多修路资金。他变卖了经营多年的餐馆、五金店以及房子、车子,跑遍了香格里拉所有的银行和信贷公司,借遍了所有的亲朋好友,从昔日的富翁变成了“负翁”。做矿产生意的弟弟借给了他1450万元。在最苦的时候,他甚至向迪庆州旅游局一位领导借500元钱吃饭。
 
  妻子杨晓燕说,那时候斯那定珠烟一支接一支地抽,跟他讲话都没有反应,贷款太难了。为了平息自己的情绪,斯那定珠回到巴拉村转佛塔,远望巴拉格宗神山,借以重新获得力量。
 
  2008年1月1日,巴拉村的路、电和通讯全部与外界连通,香格里拉大峡谷·巴拉格宗景区也正式对外营业。那一天,全村的老百姓在村口为斯那定珠献上哈达。回想那一天,斯那定珠动情地说:“我如果有一天不在人世也不会遗憾了”。
 
  然而,命运似乎给斯那定珠开了个玩笑。2013年8月28日和8月31日,香格里拉接连发生5.1级和5.9级地震,斯那定珠用尽全部心血修建的公路大部分被塌方掩埋或被落石砸毁,损失巨大。那时候他在昆明出差,得知消息后好几分钟没有缓过劲来,副手电话中告诉他“地震了,景区完了!”倔强的斯那定珠反过来宽慰妻子,“我的路啊,我的巴拉格宗,我又要重新努力了。”
 
  直到目前,公路的修复工作仍在进行当中。
 
  不合格的商人
 
  在弟弟洛桑扎西眼里,斯那定珠绝不是一个合格的商人。在哥哥公司成立之初,他就建议在景区开发银矿和水电站,被斯那定珠断然拒绝。
 
  为了阻止别人觊觎景区内的矿产和水电资源,斯那定珠接连将景区申报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红山片区的核心区,从制度上保障了家乡的山山水水不会遭到破坏。斯那定珠说,开矿赚钱太容易了,但我会因此成为家族的罪人,祖先留给我们的净土不能毁在我手上。
 
  为了彻底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斯那定珠每户出资2万元至10万元不等,让生活在高海拔山坡上的全村14户村民陆续搬迁到岗曲河畔,形成一个新农村——水庄村。村民买车他也资助2万至5万元。
 
  扎西泽仁2010年也搬了下来,盖起了三层藏式石头房,自己原有的房屋和土地又由景区租赁过来,每年能拿到2万多元的租金。去年承包修路工程一年收入9万,家里还买了皮卡和奥拓车,用上了煤气灶和冰箱。扎西泽仁的父亲、82岁的白玛老人常觉得现在的生活像是在做梦,过去孩子小的时候要翻山到邻村借米度日,现在的酥油茶和糌粑都吃不完。
 
  2007年,斯那定珠筹资700万元,从上桥头214国道架设10千伏输变电线路至巴拉村,全长34.8公里,解决了景区内及沿线4个村落50多户人家的生产生活用电。景区开放后,本村和邻村的160多人在景区找到了工作。
 
  村民住院、上学遇到困难找斯那定珠也是有求必应。斯那定珠告诉记者,自己不是个合格的商人,帮助村民的这些支出很多都没有记账,而修路建景区也不是为了赚钱,更多是为了圆儿时的梦。目前,斯那定珠还欠1亿多贷款,如果一切顺利2年以后可能收支持平,但是3亿多元的投资收回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现代“香巴拉”的打造者
 
  “香巴拉”是藏语的音译,又称“香格里拉”,其意为“极乐园”。
 
  斯那定珠相信,巴拉格宗就是现代人追寻的“香格里拉”。巴拉格宗曾是无人涉足的境域,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有形象逼真的天然佛塔,集雪山、冰川、森林、草甸、溪谷、河流、高原湖泊、古老村落于一体,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香格里拉”圣境。
 
  巴拉格宗雪山海拔5545米,是香格里拉县最高峰,这里有无数动人的传说,至今还有成批的信徒来神山朝圣。
 
  斯那定珠认为,旅游和文化是分不开的,没有文化,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巴拉格宗要打造圣山圣地文化,藏传佛教文化,转山转水转佛塔,成为现代人和自然对话的地方。“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战争寻找‘香巴拉’,而现代人需要内心的平和同样也需要在“香巴拉”通过大自然的洗礼找回自我。”
 
  2011年,斯那定珠引进了外部投资者,云南文投集团控股后将加快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一座拥有278间客房的五星级藏式酒店已进入内部装修阶段,计划于明年5月开门营业。在斯那定珠的老家巴拉村,古色古香的藏式民居将保留原样,打造成高端客栈,游客们可以在这里远眺雪山,畅游牧场,转佛塔,体验多姿多彩的藏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