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菊美多吉 所属分类:人物 > 著名人物

菊美多吉(1979.05~2012.05.19) 男,藏族,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木茹乡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甘孜州道孚县瓦日乡原党委副书记、乡长。2012年5月18日,在开了2个村大会、走访了10多户村民后,菊美多吉深夜返回宿舍时,因劳累过度于次日凌晨突发脑溢血去世,年仅33岁。2012年9月,中共四川省委追授菊美多吉同志为 “全省优秀共产党员”。

人物事迹


  持续奔走16小时突发脑溢血去世

  
2012年5月18日,菊美多吉早上8点就出门,到尧日村召开村组干部会议。中午2点过,菊美多吉回到瓦日乡党委办公室后,骑着摩托车去鲁村。当天下午,菊美多吉在鲁村开了村民谈话会后,又到木拉村、鲁村走访了10多户村民。晚饭后,菊美多吉又匆匆地赶着到道孚县城,商谈为瓦日乡村民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事宜。直到深夜12点,菊美多吉才将工作忙完和弟弟一起回家。由于守门的大爷已熟睡,菊美多吉不忍将其喊醒,因过度劳累,菊美多吉很快在车上睡着了。5月19日凌晨6点过,菊美多吉的弟弟喊了菊美多吉几次,都没能叫醒。当弟弟摇他身体时,菊美多吉的一只手从胸前滑落下来。此时,弟弟发现,菊美多吉的身体已没有了温度。菊美多吉被送往县医院后,经诊断,已因突发脑溢血去世。

  无言的雪山会记得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县长  洛绒土登)

  菊美多吉同志生前是我们县瓦日乡的乡长,他的名字藏语的意思是“坚贞永恒的不变金刚”。人如其名,他扎根基层11年,先后在我县最偏远的扎拖乡、龙灯乡、瓦日乡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践行藏区基层党员干部誓作“万里长城金刚砖”的誓言,为了藏区的发展和民族团结,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年仅33岁。

  他视忠诚如使命,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扎拖乡地处鲜水河峡谷,距道孚县城70多公里,全乡317户1700多人,分散居住在山腰、河谷地带,不通公路,没有电。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菊美多吉,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了一件件艰苦的工作中。从要求到艰苦的村小担任代课老师,到参加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再到全力以赴参与农村土地普查工作,他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艰苦的工作任务,并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起来。

  2008年12月,组织上提拔他到龙灯乡任乡党委副书记,当选为乡长,那里平均海拔近4000米,工作和生活条件更艰苦。当时,菊美多吉就已查出患有高血压,但他把检查报告往包里一揣,带上药品,打起背包就去报到了。刚一到任,正遇上我省启动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由于传统和习俗的影响,牧民觉得还是住帐篷方便。菊美多吉主动向乡党委提出请求带队到草原深处去做工作。有时找一户人家骑马要走3天。甚至为了做通一家人的思想工作,他一共跑了7趟。高血压常常使他头昏头痛,他就靠降压药和头痛粉坚持。在他和同事们共同努力下,拉日村成为了全省牧民定居示范点,成为省级文明村。如今拉日村的墙壁上,镌刻着菊美多吉和相亲们共同的心声:“一步跨千年,从帐篷到别墅,从梦想到现实。”道出了藏区群众感念党的恩情,共享幸福生活的喜悦。

  菊美多吉常说,通过我们的努力,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群众心里,让农牧民群众从内心体会到共产党好,就是基层干部对党的最大忠诚。

  他视群众如亲人,把老百姓的小事当成顶天的大事。他常说,自己是喝酥油茶、揉糌粑长大,永远是农牧民的儿子。2010年底,考虑到菊美多吉身体不适宜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组织上安排他到海拔较低的瓦日乡工作。到了新的工作岗位,他把药瓶带在随身包里,拿出“高原牦牛”的劲头,对乡里的大事小事他都铆足劲地干。在瓦日工作的一年半时间里,他带领群众建成了23公里的通村公路,修建了32公里的灌溉水渠,架起了一座钢索大吊桥,建起了5个农村书屋和6个村级医疗卫生室。在当地,菊美多吉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尼瓦”乡长,意思是“亲戚”乡长。

  他视责任如泰山,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共织“幸福梦”。去年初,我到瓦日乡调研,菊美多吉带着我跑遍每一个村子,哪个村适宜发展特色农业、哪块区域需要规划旅游产业、哪条沟可以发展经济林木,他都一清二楚。菊美多吉的热情和能力,让我对这个年轻干部充满了信心,我对他说:“遇到什么困难就大胆说,我一定支持你。”

  他视团结如生命,反对分裂、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大是大非问题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开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中,他发挥了本民族本地区干部懂语言、熟悉情况的长处,为了让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他努力探索工作的方式方法,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与生动事例结合起来向群众宣讲。

  2010年11月,一辆重型货车把瓦日乡列瓦村的水槽压坏,货车跑了,村民追到县城找到了这辆车。因为赔偿问题与车主发生争执,阻断了县城主干道交通。菊美多吉闻讯赶到现场,他劝说村民,要大家提高警惕,防止个别不怀好意的人趁机搞破坏,疏导了群众情绪,车主也承认了自己的过失,终于圆满解决了这起纠纷。这件事后,菊美多吉在乡里开展了法制教育宣传活动,组织群众学习法律知识,引导群众依法办事,推动社会依法管理。

  菊美多吉同志去世的消息传来,全县各族干部群众都十分悲痛,我们为失去这样一位优秀的青年干部感到十分惋惜。老百姓成群结队赶往他家,人们手捧酥油灯,一遍一遍唱着思念的歌:白云深处,雄鹰飞过,无言的雪山记住有一位好人曾经来过……我们要发扬菊美多吉同志的崇高精神,把雪域高原上的美丽道孚建设得更加美好,带领广大农牧民群众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一颗滚烫的爱民心
  
(甘孜藏族自治州广播电视台记者  刘  云)

  菊美多吉去世以后我参加了对他事迹的采访。追悼会的那天,细雨绵绵,农牧民开着拖拉机、骑马甚至徒步走了几十里山路,赶着来送他最后一程。老人们手摇转经筒默默哭泣,场面催人泪下。我想,一个年轻人的离去为什么让如此多的群众悲痛相送?在深入采访了他工作过的三个乡之后,一个藏区基层干部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逐渐清晰起来。

  我们采访的第一站是扎拖乡,菊美多吉在那里工作了8年,从一个小伙子成长为党的基层领导干部。扎拖乡是全县最艰苦的地方,曲折的泥土路上,一边是陡峭的悬崖,一边是深深的河谷,沿途不时有标识提醒“注意前方飞石”,每一次走在这条路上我都会胆战心惊。当时正值旱季,车辆后面扬起漫天尘土。如果是雨季,这泥泞山路的艰难可想而知。颠簸了两个半小时,才到达位于半山腰的扎拖乡。

  菊美多吉调离扎拖乡已经五年了,可是当地干部和老乡说起他办过的好事仍然是历历在目。他在波罗塘村遭遇泥石流的时候,连续七天和村民在一起抢险救灾;他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修通了扎拖村的通村路;他一家家地动员家长送孩子入学,将全乡的入学率从30%提高到100%。我发现,乡亲们在讲述菊美多吉故事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说,这些年,共产党给我们盖新居,免费送孩子上学,给我们修路修桥,发放各种农牧补贴,办了太多太多的好事。我不由地感慨,正是菊美多吉这样的基层干部用自己的言行让老百姓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

  在菊美多吉工作过的龙灯乡,我们看到国道边上一片漂亮的藏式民居错落有致,老人在晒着太阳,孩子在嬉戏,门前停着农用车、拖拉机。当地的干部说这是菊美多吉负责建设的全县第一个牧民定居示范点拉日村。村民们站在新居前告诉记者:“为了让我们54户人家过上这样的定居生活,菊美乡长累坏了身子,操碎了心,早知道他有那么重的病,当时就不该给他添太多的麻烦!”

  采访中,我们走进了乡政府旁边一座红色藏房,80多岁的白多大爷瘫痪在床,围着毡子颤抖着嘴唇不停地向我们讲述。从他的语速和激动的表情,能感受到他的深情。乡干部翻译说,菊美多吉在落实牧民定居的走访中,发现有两位无儿无女的老人。大爷下身瘫痪,大妈白内障失明。半截碎石墙,顶上一张破旧的毛毡就是他们的家,家里只有一匹马、一头牛和几件破烂的炊具。菊美多吉心酸地说,这是咱们乡最穷、条件最差的一家,我们一定得帮他!回去后他号召全乡干部捐款,申请民政救助。为了照顾好老人,作为五保户安排,菊美多吉用捐款和民政救助的钱在乡政府旁边找了这处藏房。搬家那天,菊美多吉喊上乡上几个年轻干部,做了一个简易担架,把瘫痪的白多大爷放到担架上,把失明的大妈背在背上,走到有公路的地方才坐车。搬到新家后,大妈颤抖着双手抚摸着菊美的脸说:“我真想仔细地看看你的样子,一个有着菩萨心肠的好人的样子!”后来,在菊美多吉的帮助下,大妈做了白内障切除手术。重见光明后,大妈紧紧地拉着菊美的手说:“我能清楚地看到你的眼睛和眉毛了,你长得真像菩萨一样啊!你就是我心中的活菩萨!”白多大爷拉着我的手哽咽着将一句话重复了好几遍。“菊美乡长就是我的救星啊!没有他,我们早就死在深山沟里了,哪里还有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家?哪里还有享受这样好生活的命?他是个好人啊!”

  菊美多吉生命的最后一年半在瓦日乡当乡长。乡干部告诉我,菊美多吉把办公室、卧室和食堂都安在了列瓦村的村民活动室。在这里我看到屋里中间摆放着一排茶几,三面墙边摆放着一圈藏床,床上堆放着被子,村长说靠左边屋角的床是他的,对面是村支书的,那张铺蓝色垫子的就是菊美的。屋内的钢炉就是取暖、做饭的工具。

  在菊美多吉留下的三个笔记本里,我看到,一页页、一条条不但记录着工作中需要解决的大事难事,还记录着一户户村民遇到的实际困难,上面写着2月28号前办好单孜的户籍证明;4月15日,翁姆家里的孩子缺一本新华字典;5月16日,尧日村村支部的图书架上差两枚螺丝……

  翻看着菊美多吉的笔记本,我的心感动着,眼睛模糊了。一个粗犷的康巴汉子如此细如针尖地把群众的点滴困难记在了心上,带有多么真挚的深厚情怀。我明白了,那些会赶几十公里的山路来送他最后一程的农牧民,是怀着怎样的惜别和感激之情。

  采访中我们也遇到许多基层干部,他们风尘仆仆,被高原的阳光照射的黑红黑红的脸庞,让他们显得比内地的同龄人苍老许多。他们每个人的胸前都佩戴着一枚徽章,徽章上半部分是鲜红的党旗,下书 “为人民服务”五个金字,是那么的耀眼夺目!

  他是我们的贴心人
  
(道孚县瓦日乡鲁村党支部书记  俄孜降泽)

  鲁村很偏僻,全村25户171名村民,祖祖辈辈都居住在方圆几十平方公里的高山峡谷之中,以农业为生。菊美乡长到我们乡上后,经常到我们村来开展工作,村里家家户户都认识他。

  我一辈子都忘不了,2012年5月19日那天早上,我们30多个村民,按照菊美乡长前一天的要求,正在有说有笑地赶紧修堡坎。突然,我的手机铃声响了。乡党委书记在电话里很着急地说:“菊美乡长‘走’了,他今天早晨突然离开了人世!”我的手不停地抖,心咚咚地跳。

  我们全村的乡亲们怎么也不相信,年纪轻轻的菊美乡长,就这么匆匆地“走”了!他为我们办了那么多好事,我们还没有对他说声“谢谢”。当天,乡亲们开上拖拉机、骑上摩托车,赶往菊美乡长的家去给他送行。

  2010年12月,菊美乡长从龙灯乡调到我们乡。在与村干部的见面会上,他说:“我是在农村喝酥油茶、揉糌粑长大的农民儿子。我来瓦日乡工作,是为大家服务的,不是来当官的!我会尽最大努力,为乡亲们多办实事、多解决实际问题!”

  会后,我就叫上村主任次孜向他反映:“我们村最大的愿望是把通村公路修通,已经反映多次了,但一直没动静。你这个新乡长能不能抽空来看一看?”他爽快地说:“我明天就去你们那里,放心!”

  第二天早晨,我刚起床,菊美乡长就已骑着摩托车到了我家院坝。我说:“乡长,你真的来了啊!”他取下头盔笑着说:“我昨天说了要来得嘛。快把村干部喊到一起,我们去看一下这个路怎么修。”看完后,菊美乡长说:“这条路非修不可,项目我来争取!”

  接下来的几个月,为了争取项目、联系物资、找施工队,菊美乡长简直跑断了腿,终于把项目和资金搞定了!但是,更难的问题出现了。路面加宽,需要占用相邻的列瓦村几户村民房前屋后的土地。涉及到其他村子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我们很难办。菊美乡长就说:“别的村你们管不了,我来管!哪怕是一家一家地走、一遍一遍地磨,也要把工作做通!我们乡干部给老百姓办事,求情、作揖不丢人!”

  列瓦村的洛绒益西家,是这条路必须经过的第一家,需要拆掉他家的一部分围墙,占用大约1米宽的地基。我们村干部虽多次与洛绒益西沟通协商,但他就是不同意。

  菊美乡长和我们一起来到洛绒益西家,乡长拉着他的手动情地说:“修这条路是鲁村人的梦想,对他们非常重要。虽然不是给你们村修的,但修好后你们过往也方便嘛。我们做书记、乡长的,也许几年就调走了,但路我们是带不走的,你让出一点土地,乡亲们都会记住你、感谢你!”说着,菊美乡长真诚地用双手竖起了大拇指!要知道,这在藏族人眼里,一个人向别人双手竖起大拇指,就好比汉族人眼中一个人向别人下跪一样!

  洛绒益西的抵触情绪慢慢平息下来,洛绒益西最后当着大家的面,答应拆掉围墙,让出路基。

  在修路的那些天,菊美乡长一有空就会到工地来。搬石头、运沙石,我们群众做的,他一样没少做;喝清茶、啃锅盔,我们吃啥他吃啥,一点乡长的架子都没有。

  我们村是个靠天吃饭的农业村,致富的路子很少,菊美乡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带着我们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鼓励村民发展养猪,还好不容易为我们争取到了一批优质猪仔。

  发放猪仔的那天,太阳很大,他穿了一件衬衫,在大货车上忙得满头大汗,一边把猪仔和饲料塞到村民怀里,一边反复叮嘱村民好生喂养,还特意对我说:“阿哥,过年杀猪的时候,别忘了酿一坛青稞酒,我要过来吃肉哦!”

  今年春节,菊美乡长让我们养的猪仔出栏了,肉特别香。可是,面对桌上香喷喷的猪肉,我却拿起筷子又放下,想起菊美兄弟要来我家吃年饭的约定,我心里特别难受,咽不下去啊!

  菊美乡长特别关心村里的老党员和困难户。我们村的女党员四郎翁姆,已经70多岁了。她老伴因病离世,家里还有一个失去丈夫的女儿和两个正在读书的外孙女。菊美乡长得知情况后,带头为她捐款,并第一时间赶到四郎翁姆家中,给她带来全乡干部的慰问金,安慰她振作精神、渡过难关,还积极协调,为她的两个孙女争取到了每年的生活、学习补助。菊美乡长“走”了后,四郎翁姆含着泪水说:“乡长解决了我们的生活困难,是我们最亲最亲的人。乡长这样‘走’了,真是太可惜了!我们一家永远也不会忘记他!”

  菊美乡长在我们乡工作了一年多,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他给我们村和许许多多的村民,办了一件又一件好事、实事。他是带着梦想离去的。他的梦想就是一个共产党的基层干部,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梦想。我们村里的党员都表示,要像菊美乡长那样,带领老百姓永远跟着共产党创造美好生活! 

  他是永远的榜样
 
 (道孚县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  拥生卓玛)

  我和菊美多吉都是土生土长的道孚娃,我们一起在州府康定求学,同一年参加工作。2001年7月,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菊美多吉告诉我,他被分配到扎拖乡。扎拖是全县最艰苦的地方,可菊美多吉说:“我是山沟里长大的,现在终于参加工作,有了给父老乡亲办事的机会,条件再艰苦我也不怕。”

  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后,我和菊美多吉见面的机会不多了,但是每次见面都感到他的进步很快。他是我们同期参加工作的同学中最早入党的,也是最早提拔为基层领导干部的。

  一次聊天中我向他请教进步的门道,他说:“其实,基层干部就是给群众办事的,只要你真心实意、想方设法地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就会得到组织的认可,赢得群众的满意。”

  2010年,菊美多吉调到了我的家乡瓦日当乡长,我每次回家都会听到他的故事。家里人对我说,村民们有什么困难都爱找他帮忙,他都会一件件地用心去解决。家里人给我讲的事情印证了菊美多吉曾经给我讲的那段体会。

  距乡政府25公里的布日倭村前面,是一条大河,一座不知哪个年代建造的铁索桥成为通往外界的必经之路。村民赶牲口、背粮食,只能从摇摇晃晃的桥上经过。孩子们上学、放学,必须要有大人照顾。菊美多吉上任才几天,就来到布日倭村。他找到援藏工作队的领导,带着他们到现场考察,对他们说:“你们能在这里修一座桥,留下的是民族团结的一座丰碑,藏族老乡会世世代代记住南充人民的深情。”很快,这座投资100万元的钢铁桥,作为四川南充首批援建项目立在鲜水河上,新桥和旧桥紧挨在一起,鲜明的对比成为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见证。

  菊美多吉来到瓦日乡工作以前就查出患有严重的高血压病,听说他经常头昏头痛。可他完全忘记了自己的病,整天都在各个村子里忙碌。

  我最后一次见到菊美多吉,是去年4月22日。那天,我在医院的病房里陪护我住院的姑妈。病房的门开了,菊美多吉走了进来。他说:“阿妈85岁高龄了,听说生病住院了,我很担心。咱们各个村的老人我都挂在心上呢,希望他们健康长寿,多看看今后的好日子。”临走,还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两百块钱,硬塞到我姑妈手里。我表哥追了出去,想把钱还给他,可是那两百块钱是没能还回去,表哥手上却多了一本新华字典,说是菊美乡长给村里高绒翁姆家的女儿买的,让他帮忙带回去。事后,我给菊美多吉打电话,说起新华字典的事。菊美多吉说:“高绒翁姆是村里的困难户,他家的困难都记在我的本子上。

  2012年5月18日,是菊美多吉人生的最后一个工作日。

  上午8点开始,按照县委群众工作的安排部署,他和县群众工作组来到尧日村召开村民大会,那天工作整整持续了一个上午。

  中午12点,工作组的同志们来到村级活动室,这时,他的头又痛起来。大家都劝他休息一下。他说,老毛病了,过一会就没事。

  下午1点,工作组又到木拉村、鲁村开展进村入户工作。鲁村正在修公路,来回只能步行。烈日暴晒之后,又突然下起雨来。他熟悉每家每户,带着工作组走了一家又一家,一直没歇气。

  晚上9点30分,当车行至孟托电站时,他给爱人打了个电话。说这几天事情太多,等忙过了就一定回去看看。身旁的表弟说,嫂子怀着娃娃,你就不能多说几句呀。他笑笑说,没事的,你嫂子早就习惯了。

  晚上10点半,到了县城,他立即和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技术员见了面,他们找了一家小餐馆,边吃饭边商量第二天的工作。

  半夜12点,他们回到租住的县委党校宿舍。表弟要去叫门,菊美多吉说守门的老阿妈已经睡觉了,不要去打扰了。今天累得实在不行了,干脆就在车上凑合一晚,明天一大早还要赶回乡上。说完,就躺在了汽车的后排座上睡着了。

  凌晨5点,坐在驾驶座上的表弟被车边早起转经人经筒的“呜呜”声唤醒,他回头问了一句,“哥,天快亮了,什么时候出发?”菊美多吉没有回应。表弟认为他可能睡得太沉了,于是打开车门,想把他叫醒,可碰到他手的时候却感到一阵冰凉,表弟一下子紧张起来,赶紧摸他的胸口,体温还在,却感觉不到心跳,心里更慌了,赶紧开着车冲向医院。医生说,患者突发脑溢血,大约在凌晨两点就去世了。

  我也是一个进入而立之年的年轻干部,正是为事业为家庭努力奋斗的时候,能够切身体会到菊美多吉留下的遗憾。他是带着对父老乡亲的眷恋、带着对父母未尽的孝心、带着对妻儿来不及的关爱离开的,我深深地为他惋惜。作为他的同志和朋友,我要终身以菊美多吉为榜样,忠诚于党的事业,脚踏实地的为父老乡亲们干好每一件事。   
  
人物言论


  不能一味地抱怨群众,更多时候要看到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些事情的发生就是因为我们工作上脱离了群众,没有实事求是,没有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才让个别别有用心的人钻了空子。我们对自己的工作要有责任感,不管是对待群众还是僧尼,要用情、用心,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

个人荣誉


  2012年9月,中共四川省委追授菊美多吉同志为 “全省优秀共产党员”。

社会影响


  追悼会
  

  2012年5月25日,道孚县在县体育场为菊美多吉举行追悼会,上千名干部职工到现场悼念菊美多吉同志,表达沉痛哀思和无限怀念。

  先进事迹报告会

  
2012年9月24日,四川省委组织部、甘孜州委、道孚县委在道孚县联合举办“全省优秀共产党员”菊美多吉先进事迹报告会。道孚县麻孜乡党委书记邓芝罗布,县城小学生代表在会上发言,他们纷纷表示,要把菊美多吉的先进事迹转化为自己工作、学习的动力,要把菊美多吉作为自己的楷模,进一步激发干事创业和努力学习的动力源泉。报告会上,菊美多吉的父亲代菊美多吉领取了“全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证书和荣誉勋章。

  2013年4月3日,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四川省委宣传部在成都举行菊美多吉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会前,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明会见了报告团成员。王东明指出,菊美多吉是当代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新时期基层干部的楷模,他的事迹平凡而伟大,生动践行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央领导同志对菊美多吉同志的先进事迹给予高度肯定和赞扬。省委去年已授予菊美多吉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最近又决定在全省开展向菊美多吉同志学习的活动,就是要通过学习宣传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进一步引导、激励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在推动我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奋发有为。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要以菊美多吉同志为榜样,学习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矢志不渝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学习他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不计个人得失,把毕生精力献给党和人民伟大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学习他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真正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奋斗目标的真诚公仆情怀;学习他扎根基层十数载,艰苦奋斗、不尚空谈,真抓实干、雷厉风行的扎实工作作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报告会上,道孚县委副书记、县长洛绒土登,瓦日乡副乡长昂旺扎西,瓦日乡籍干部拥生卓玛,瓦日乡鲁村党支部书记俄孜降泽,菊美多吉的妻子昂旺巴姆和甘孜州广播电视台记者刘云等6位报告团成员,结合亲身经历,深情讲述菊美多吉在生活、工作中的各个侧面,透过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充分展现了菊美多吉忠于职守,忘我为民,为藏区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奋斗到最后一刻的朴实一生。生动感人的报告,深深感染了现场听众,会场不时响起热烈掌声。
四川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柯尊平出席报告会并讲话。柯尊平指出,菊美多吉同志是我省近年来继文建明、李林森等先进典型之后,涌现出的又一全国重大典型。从菊美多吉同志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信仰的力量、为民的本色、实干的风采、团结的旗帜和无私的情怀。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落实王东明书记的要求,围绕发展开展学习活动,弘扬菊美多吉式的精神;联系实际开展学习活动,树立菊美多吉式的作风;紧扣党建工作开展学习活动,争做菊美多吉式的干部。

  2013年4月10日上午菊美多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报告会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会见了报告团成员。他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菊美多吉同志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推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各族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俞正声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要靠广大党员干部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万众一心朝前走。要深入学习菊美多吉同志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品质,扎根基层、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忘我工作、务实进取的敬业精神,清正廉洁、默默奉献的崇高品格,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强国之梦转化为做好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走好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俞正声强调,近年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基层基础得到巩固,社会大局总体稳定,但同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菊美多吉同志身上这种不怕困难、苦干实干的“高原牦牛”精神,推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着力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护好生态环境,维护好社会稳定,使各族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报告会由中宣部和四川省委联合举办。各主办单位有关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干部代表,北京市基层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代表等700多人参加报告会。

  开展向菊美多吉学习活动  

  2013年4月2日,中共四川省委发出《关于开展向菊美多吉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市(州)、县(市、区)党委,省委各部委,省直各部门党组(党委)紧密联系实际,精心组织部署,采取多种形式,迅速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掀起学习菊美多吉同志的热潮。通知强调,菊美多吉同志的先进事迹,集中反映了藏区广大党员干部不向恶劣环境低头、不因艰苦条件气馁、不被复杂局面吓倒的坚定信念和恪尽职守、勇敢担当、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这是在推进我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宝贵财富。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菊美多吉同志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一心为民、服务群众的宗旨意识;反对分裂、促进民族团结的爱国情怀;扎根高原、艰苦奋斗的实干作风;公而忘私、清正廉洁的崇高品德。

社会评价


  领导评价
 

  菊美多吉逝世后,甘孜州委书记胡昌升、四川省委组织部、甘孜州委组织部、四川省委驻道孚县工作组、道孚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前往木茹乡格村看望慰问菊美多吉的家人。[7]甘孜州委书记胡昌升说:“菊美多吉千方百计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真正诠释了党为人民服务的誓言,是奋战在四川藏区的党员干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组织上要进一步加强对其家属的关怀,进一步凝聚党心民心,激励更多的干部投身于反分维稳的战线中。”

  甘孜州委常委、秘书长,道孚县委书记徐芝文:菊美多吉是雪山的儿子,藏乡的英雄,但他同时也是我们无数扎根高原,坚守在祖国最艰苦地区,默默奉献的藏区基层干部的普通一员。和其他基层干部一样,为了藏区的稳定和发展,为了老百姓的幸福与安康,为了自己心爱的事业,为了这片深深眷恋的故土,他没有留恋大城市的繁华,而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坚守。这种精神,这种意志,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也是雪域高原最需要的。菊美的身上有一种信念,一个康巴汉子的信念,一个共产党员的信念。他其实就是希望老百姓能过得好,所以在短暂的生命中,他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牦牛,为老百姓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他过世的时候才33岁,这样一个年轻人,能有这么远大的心胸,真是了不起。

  菊美多吉虽然离开了大家,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在冲刺、在燃烧。他的精神在藏区广大干群心中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全县广大干群将把对菊美多吉的思念,化作建设“团结、法治、富民、花园”道孚的不竭动力,并为此而不懈奋斗,切切实实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

  我个人认为,菊美多吉的事迹,是在特殊时期、特殊环境、特殊任务中出现的。虽然西部地区环境艰苦,基层工作涉及面宽,工作任务繁重,但这些无疑也给广大青年锻炼成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媒体评价

  2012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第15版以《菊美多吉 被雪山铭记》为题, 报道菊美多吉的先进事迹。同时,配发短评《两枚螺丝见深情》。评论说:“5月16日:尧日村村支部的图书架差两枚螺丝。”这是菊美多吉兜里的小纸条上留下的记录。帮村民核实医保本上的户名,去看望因脚伤住院的老人……菊美多吉的小纸条上记的都是小事,反映的却是一名基层干部对群众的深情:基层无小事,因为一件件小事都关乎群众的生活,把群众的“小事”当大事,把群众的利益举过头顶,才是扎扎实实地为群众服务。菊美多吉自家的房子破旧不堪,几年前就备下了木料至今还没顾上修葺。他却把村支部的两枚螺丝、村民家孩子的一本字典记在小纸条上,也记在心间。康巴汉子最多情,菊美多吉对群众的情谊,被群众铭记在一盏盏酥油灯里。从焦裕禄、吴天祥,到沈浩、周恩义,再到今天的菊美多吉,这些基层干部感人至深的事迹背后,是他们对基层、对群众的一片深情。“做基层干部,心要热,腿要勤,要往群众堆里扎。”菊美多吉用生命实现了入党时的承诺,为广大基层干部树立了楷模。

  2013年3月29日,《人民日报》第6版以《胸怀像草原一样辽阔——追记四川甘孜州瓦日乡原乡长菊美多吉》为题,报道菊美多吉的事迹,同时发表署名“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向最美基层干部致敬》。评论说:四川省甘孜州瓦日乡原乡长菊美多吉用青春演绎了造福百姓的感人故事,更用生命谱写了党的基层干部无私奉献的动人乐章。了解基层工作的人,不少都有“基层真苦,基层真累,基层真难”的慨叹。菊美多吉的事迹是无数基层干部执政为民的一个缩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千千万万基层干部工作和生活的艰辛,反映了难能可贵的责任担当。面对雪域高原的艰苦环境,他经常压一锅饭吃三天。面对山高坡陡、滚石如雷的危险,他组织抢救物资,转移村民。菊美多吉的“最美”,不仅在于他克服了基层工作的重重苦与累,更在于他用一腔热血与智慧解开基层的种种“难”与“结”,彰显新时代基层干部的风采与形象。基层工作千累万累,为民造福不觉累。基层工作千难万难,心有群众就不难。菊美多吉心里只有老百姓的高尚情怀,赢得了许许多多人的尊敬。他离去后,藏区百姓每月农历十五夜都会为他点亮酥油灯,正是这种干部群众深厚感情的真实写照。菊美多吉是千万最美基层干部中的一员,他们用忠诚与奉献,书写了扎根基层、造福百姓、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时代颂歌。我们干部应该为有这样一支为民的基层队伍而欣慰,为群众有这样一群贴心服务的基层干部而自豪。

  老百姓评价
  
  四川省道孚县龙灯乡老人白多:我一辈子无儿无女,从没人这样关心过我们,他(菊美多吉)就是我的孩子。
  四川省道孚县龙灯乡一村村民尕她大妈:活了80多,没见到菊美多吉这么好的人。

  菊美多吉的妻子昂旺巴姆:他是我心中的白杨

  我和菊美从相识、相恋到结婚生子,一共是4年9个月。在这短暂的1730天里,菊美对我深深的爱永远留在我的心底。

  我们第一次见面,是2007年8月30日那一天,我从四川民族学院毕业,到红顶乡中心校报到,同行的有分配到扎拖乡中心校的同学。红顶乡距离道孚县城62公里,山高路窄,班车很少。当时,菊美是扎拖乡的干部,他听说乡上分来了新老师,特意开着自己的二手车到县城来接扎拖的老师,我问:“我去红顶乡,你能带上我吗?”他笑着说:“我们要经过红顶乡,搭我的顺风车吧。”我觉得这是一个热心肠的人。 

  后来熟识以后,菊美经常主动接近我,他到上级办事经过学校,总会进来找我说话。渐渐地,我觉得他人真好,心里喜欢上菊美了。

  2008年10月29日我们结婚了。结婚这些年,我们不能天天在一起,只能打电话,白天他工作忙,电话也忙,只有晚上很晚了,才能通上话。

  在外忙碌的菊美不能抽身照顾家里,他只能把阿爸阿妈挂在心上。阿爸有风湿,一到下雨天就腿疼,菊美只要听到有治风湿的药方就会马上找来交给我,嘱咐一定按药方给阿爸治病。阿妈喜欢吃奶糖,菊美回家都要带回奶糖,亲手剥开喂进阿妈嘴里。这些年来,菊美回家的日子虽然很少,但每次他回来都是全家人最快乐的时光。

  2009年春节以前,菊美和我的第一个孩子快要出生的时候,我回到塔公草原的娘家待产,他打电话对我说:“生娃娃是天大的事,我一定争取赶回来,守着你生娃娃,让娃娃第一眼就看到我。”除夕之夜,躺在塔公家里的藏床上,我的肚子突然痛起来,想给菊美打电话,信号不好,打不通。剧烈的阵痛一阵阵袭来,豆粒大的汗珠直往下滚,我真希望菊美能陪在我身边,真希望他那双温暖的大手能给我力量。可是门外始终没有走进菊美的身影。大年初一凌晨4点,我们的儿子贡嘎曲扎出生了。

  隔了好多天菊美才回家。当他来到床边,我都快认不出来了,他像是工地上的泥水匠,头戴布盘盘帽子,脸晒得黑红。我的眼泪忍不住流下来,我说:“菊美啊,怎么不早一点回来陪我们啊?”菊美红了眼眶,走到我身旁,轻轻抱住我说:“巴姆,牧民定居工地太忙了,实在离不开,对不起你们娘儿俩了!”菊美弯下腰,看着初生的儿子,想抱又不知道怎么下手,他小心地拉拉孩子的小手、理理孩子的被角。我发现他的脸有点肿,嘴唇还有点发乌,着急地问他:“菊美,你的脸怎么有点肿呢?”菊美安慰我说:“没事没事,乡卫生院冯医生给我看过,就是血压有点高。”我说:“在高原高血压可是吓人的病,你要到大医院看看。”后来我只要打电话,就催他去检查。2009年年底,菊美的好朋友高绒降泽三番五次劝菊美,我才拉着他一起去成都363医院检查。医生说,菊美高压有时超过200,不适合在高海拔地区工作了,应该住院治疗。菊美却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高原人,怎么会不适应呢?他让医生开了药,就赶回龙灯乡继续工作。

  2010年,组织上照顾他的身体,把他调到了离家较近、海拔低一些的瓦日乡当乡长。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刚当乡长,仍然是几个月都回不了一次家。2012年3月,有几天下大雪,菊美在村上值夜班带去的衣服少了,就抽出时间赶回家取衣服。那天阿爸阿妈正好不在家,菊美只好从土墙翻了进去,找了件军大衣就匆匆离开。在村口小卖部门前遇到了儿子,他使劲地抱了抱儿子,还和儿子说了一会话。阿爸阿妈回来知道后,对我发牢骚。我在电话里埋怨菊美:“你这么久没回家,为什么不多等会儿,和阿爸阿妈见见面啊?”菊美说:“昨天县委才开了会,我要到各村抓落实,实在对不起了。”我们万万没有想到,他和儿子那次短暂的相聚,竟是他们父子俩的永别!错过了的,还有和阿爸阿妈最后一次见面的机会!

  儿子出生的时候,菊美没能守在医院,是他心中的一大遗憾。后来,我又怀孕了。菊美常对我念叨:“这回最好生个女儿,就儿女双全了。我发誓,到时候就是遇到天大的事,我也一定会在身旁守护着你们。”2012年11月,就在菊美离开我们半年之后,孩子出生了,真如菊美盼望的,是个女儿。取名升措,是大海的意思,寄托着全家人对菊美如海一样深的思念。女儿长得像菊美,如今刚刚4个月,只要有人逗她,就会灿烂地笑起来,每当这时,我都会想起菊美,看着一双儿女再也不能得到父亲的温暖,我都会揪心地疼。

  菊美经常和我讨论他的家庭梦想,他说:“今后我们就在县城附近找块地基,建个漂亮的木头大藏房,把阿爸阿妈和二叔,还有你的阿妈4个老人都接来,带着我们的孩子,让孩子在县城上好学校,一大家子住在一起安安定定地生活。”可谁知道家里准备修房子的木料一堆就是7年多,而他年纪轻轻的却带着全家人的梦想离开了。

  菊美,此时此刻,我有很多心里话想对你说,你走之后,党和政府给了老人和孩子们很好的抚恤、照顾,我的肩膀虽然没有你宽厚,不过,我会担起重任,照顾好4位老人,养育好一双儿女,让我们的孩子像道孚挺拔的白杨一样茁壮成长!


话剧《寻找菊美多吉》


 

  2012年12月23日,四川省委组织部、四川省委宣传部和甘孜州委、州政府在四川锦城艺术宫举行大型多媒体话剧《寻找菊美多吉》公演活动。 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靖平观看演出。全剧通过对菊美多吉生前在三个不同工作岗位上先进事迹的回顾,艺术地再现了菊美多吉在艰苦环境中为当地发展和群众幸福安康作出的不懈努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