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苯教 所属分类:宗教 > 宗教及教派

苯教 西藏原始土著宗教。在藏文典籍中,苯教的称呼有“苯波”、“苯曲”、“雍仲吉苯”、“贤苯”、“都苯”、“恰苯”、“吉苯”、“阿苯”等等。因藏族称苯教僧侣为“苯”、“苯波”,故名。因教徒头裹黑巾,俗称黑教。源于中亚,流传于古代西藏,与巫术相结合,相信万物有灵,崇拜神山、圣湖。9世纪后因佛教兴起而没落,它的很多教义与佛教整合形成了现在的藏传佛教。

  苯教最初是在原始自然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然宗教。约公元前5世纪,古象雄王子辛饶米沃创建苯教,最初流行于后藏阿里一带,后自西向东传播遍布西藏各地。8世纪,吐蕃王朝抑苯兴佛,苯教势力渐衰。苯教是原始拜物教,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还有祖先神鬼崇拜,各种崇拜依靠诵经、施法术等繁多仪式达到祈福禳灾的目的。苯教的活动主要通过巫师进行,巫师在社会上具有很高的威望和地位,从婚丧娶嫁、农耕放牧,到交兵会盟、赞普安葬建陵、新赞普即位主政,都由苯教巫师决定。苯教是藏族原始社会土生土长的宗教,是藏族的启蒙文化,保存了藏族人民在原始时期大量的、较完整的精神文化遗产。

  发展史 苯教在西藏的传播按其历史发展,可划分为初兴期、中兴期、后兴期三个阶段。

  初兴期 从吐蕃始祖聂赤赞普始,到第七代止贡赞普灭苯为止。该时期也被称为“笃苯”,意为“附体的苯教”。笃苯是苯教的原始形式,即苯教的前弘期。此时,藏族社会处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在气候温和的雅砻河谷以及其他气候条件类似的地区仍是以地域为基础的氏族部落组织。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人们对于风、雨、雷、电、冰、雹的发生,日月星辰的运转,季节交替,洪水猛兽的袭击,山崩地裂等自然现象无法理解,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因而就相信有一种超自然的外界力量,即鬼神支配着人们的命运,于是人们就创造了担任人间与鬼神往来的精神使者——巫师。早期苯教除了对天、光明的崇拜外,还有对山川、水、火、树木以及动物的崇拜。动物崇拜主要是通过对猕猴、狗、牦牛等动物的崇拜,分别表示崇拜农业、狩猎、牧业等,这些崇拜都带有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性质。止贡赞普时期,由于苯教教徒对王室王权构成威胁,止贡赞普驱逐苯教徒,毁灭苯教,这是苯教史上的第一次法难。该时期,苯教的主要内容仅限于祈福禳灾的原始形式,尚未构成一个完整的教派体系。

  中兴期 从止贡赞普时期开始,到8世纪中叶赤松德赞灭苯为止。该时期的苯教被称为“恰苯”,意为“流动的苯教”。恰苯是苯教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从原始的自然崇拜发展到原始的巫术时代。在其形成初期,主要的宗教活动有占卜吉凶、祈福禳灾、崇尚法术、驱役鬼神。苯教自进入恰苯阶段后,葬仪成为苯教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宗教活动,并以其仪式的固有形式区别于其他宗教。约6世纪,藏族地区进入奴隶社会,其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由于经济基础的改变,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苯教开始按照奴隶主的意志办事,从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逐渐转变为人为宗教。苯教在上层统治阶级中的活动主要是根据吐蕃奴隶主的意志,主持各种场合的祭祀、盟誓、葬仪等。直到8世纪中叶,苯教仍然是藏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这时苯教的势力随着赞普权力的强化不断发展,苯教大师甚至与赞普平起平坐。苯教巫师不仅左右着当地的重大决策,而且控制和支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生老病死、农牧业生产活动等,成为奴隶主统治人民的精神武器。8世纪中叶,赤松德赞采取了兴佛抑苯的政策,从印度迎请寂护和莲花生等佛教大师来吐蕃传教,建立桑耶寺,翻译佛典,对苯教采取坚决消灭的政策,下令焚烧苯教经典,强迫苯教徒改宗佛教,导致苯教史上第二次大法难。

  后兴期 大约8世纪吐蕃王朝中后期。后兴期是苯教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此时的苯教被称为“觉苯”,意为“变革的苯教”。觉苯是苯教流传的成熟阶段,即苯教的后弘期。其特点是在这一时期翻译了部分佛教经典,补充苯教内容,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自7世纪佛教传入西藏以后,苯教与佛教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到8世纪中叶,苯教渐趋衰微。赤松德赞废除苯教后,苯教大师青裙智者等人把苯教经典埋藏于地下和岩洞中。至吐蕃王朝灭亡后,苯教才开始有所恢复,先后在各地陆续发掘出原先埋藏的苯教经典,用于授徒传法。到11世纪,后藏苯教大师辛古龙噶到前藏达域,对所掘出的伏藏经典着手审定,并增译新的译著,如《苯经》、《十万黑白龙经》等。14、15世纪,苯教大师西饶坚赞等在各地建立寺庙,收徒传教,健全苯教的宗教结构。苯教大师主要从事巫、医等宗教活动。在后弘期,苯教出现了大量的经典,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受到了藏传佛教的强烈影响。

  文化 苯教文化是藏族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理、仪轨、历史、文字都对藏族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苯教大藏经》自象雄文翻译为藏文,是苯教最重要的经典,内容包括教义、仪轨、历史、地理、天文、历算、医术、占卜等,是研究苯教及藏族古代文化的第一手资料。西藏的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是在原始苯教文化的社会环境中产生、流传并逐渐完成的。因而,受到苯教思想和文化的影响,从各个角度反映出苯教文化的特征。纵观史诗的内容,它所表现的原始苯教文化特征,主要包括苯教的宇宙观、巫术活动、占卜预测、祭祀等若干方面。产生于青藏高原这片神秘土地上的苯教文化,上下延续数千年,其中所蕴藏的社会文化内涵是极其丰富多彩的。《格萨尔王传》正是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寺院 苯教是原始社会的产物,随着藏族社会的发展,苯教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变化不仅表现在经典和宗教仪式方面,在宗教道场方面也发生一定的变化。早期苯教徒的宗教活动是在神坛旁或山洞里,吐蕃王朝时期,其道场在山洞里或雪山下,青藏高原上所有的高山湖泊都是苯教徒的理想道场,如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玛旁雍错等。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当政后,把苯教推向顶峰,当时在曲水铁桥附近,修建了一座苯教大寺,名为绛洋贡却寺。大寺在鼎盛时期,有苯教徒3万余人,寺内开辟法苑,学习经典。朗达玛死后,该寺被焚,经书大多被毁,但苯教并未因此而消亡。吐蕃王朝崩溃后,随着苯教的兴起,逐渐出现了苯教寺院。西藏地区的贤达顶寺、甲莫寺和康区的雍仲拉顶寺,被称为早期的苯教三大寺,其中雍仲拉顶寺在清朝乾隆平定金川后,改为格鲁派寺院。苯教的寺院有其独特之处,首先大部分苯教寺院建在远离交通干线的偏僻山沟,而佛教寺院则建在交通沿线、商业中心;其次苯教寺院一般都混建于村子间,寺院规模小,僧侣少,有些寺院实际上是家寺。另外,苯教寺院很多都冠有“雍仲”名称。据清人张其勤《西藏寺庙概况总表》载,在西藏的72座寺庙中,格鲁派41座,苯教14座,噶举派12座,宁玛派5座。在诸派中,苯教居第二。苯教主寺除今谢通门县的贤达顶寺、色结寺,康区的雍仲拉顶寺外,还有后藏地区南木林县的雍仲林寺,藏北地区丁青县孜珠寺等。

  影响 苯教在礼仪、崇信的神灵及苯教与佛教斗争中,显示出苯教对吐蕃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①礼仪。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后,佛教逐渐传入,但并没有取代苯教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苯教礼仪仍然盛行。首先藏族地区杀牲盟誓之俗完全是以苯教为核心的,其次苯教葬俗是将死去的赞普建陵埋入地下,其生前衣物、良马,甚至共命朋友随葬地下,立众木以为祠。佛教以火葬为主要方式,而吐蕃赞普以土葬为主。吐蕃的杀牲盟誓与丧葬制度完全沿袭了苯教的礼制。

  ②神灵。苯教神灵主要是自然神和女神。在苯教中,天地日月山川及万物均有主管之神。吐蕃王朝建立以前,这些神灵均高高在上,赤松德赞兴佛抑苯前,苯教神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民间尤其如此。因此,吐蕃王朝时期,苯教神一直处于佛教神之上,虽然在护持国政方面的作用有所减弱,却仍为群众所普遍敬信。

  ③苯教与佛教的斗争。苯教在抵制佛教影响及同佛教作斗争方面所显示出的力量,直接反映了它在吐蕃王朝时期的地位。在吐蕃历史上,佛苯之争虽然具有浓厚的政治斗争色彩,甚至代表着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进步势力与保守势力之间的争夺,但其具体内容则要复杂得多。从佛苯两教的斗争中可以看出,苯教的力量始终存在,并影响着王朝的重大事件,整体上高于佛教。苯教在民间也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吐蕃王朝时期,佛苯两教代表新、旧两股势力,苯教的弱点在于它排斥外来文化影响,而且大量地杀牲,甚至人殉,妨碍了生产的发展,这一点为保守势力所利用。但佛教要占有一定的地位,也需要一个艰难困苦的过程。从吐蕃王朝的建立者松赞干布接受佛教到最后一代赞普朗达玛灭佛,反映出佛教在吐蕃王朝时期的命运。

  ④吐蕃简牍。新疆出土的吐蕃简牍是吐蕃统治西藏地区时期的遗物。从简牍来看,苯教是吐蕃人的主要信仰,有25个与宗教活动有关的木简完全是苯教内容,这是影响其在西域辖区宗教状况的基础。简牍材料表明,苯教是有组织的,其经济生活依赖于当地居民的摊派,带有一些官办的性质,西域地区的苯教得到当地吐蕃军政机关的支持或首肯,是与军事行动相伴而行的精神统治。其次,说明吐蕃王朝时期,松赞干布、赤松德赞及赤祖德赞三代赞普所极力提倡和强行扶持的佛教,在很大程度上只限于一时或逻些(今拉萨)一带,对广大的西藏本土与西域辖区并未产生更深的影响。在吐蕃入据西域之初,西域是佛教较为发达的地区,于阗、龟兹等国均以佛事之繁盛而闻名于世。吐蕃苯教要力排佛教涌入西域人的精神世界,如果没有军事征服或强力推行无疑是很艰难的。由此可见,苯教流行西域与吐蕃王朝大力支持是有一定关系的。因而,苯教在吐蕃王朝时期的意识形态中地位也高于佛教。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