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帕拉庄园 所属分类:文物考古 > 遗址

帕拉庄园 西藏惟一保存完整的贵族庄园,也是西藏十二大庄园之一。位于江孜县江热乡班觉伦布村。

\

  帕拉,原是不丹一个部落的酋长,因不丹内乱迁到西藏,并取得西藏地方政府官衔。1904年英军烧毁了原在江孜县城附近江嘎村的帕拉庄园,1937年帕拉庄园迁到班觉伦布村,又称班觉伦布庄园。

  帕拉庄园迁到班觉伦布村后,历经数十年,家族势力不断扩大,帕拉家族成为西藏近代史上著名的实力派家族,为西藏八大贵族世家之一。帕拉家族中先后有5人出任西藏地方政府的要职——噶伦,扮演了西藏重要的政治角色。

  帕拉家族权势的增大,使帕拉庄园的规模日益扩展。据统计,民主改革前西藏共有330万克土地(1克相当于333.33平方米),贵族占79.2万克,其中帕拉庄园就拥有3万克土地。帕拉家族在江孜、白朗、康马、山南、拉萨等地拥有37座庄园、12个牧场、1.4万头牲畜,占有3000多农奴。其中主庄园——班觉伦布庄园拥有农奴100多人,庄园建筑宽敞舒适,有房屋82间,面积5357.5平方米,设有经堂、会客厅、卧室和专门玩麻将的大厅。除主人住宅外,还有家奴劳作的各种作坊等,现存房屋57间。房内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经堂陈设考究,经书、佛龛保存完好。卧室内金银玉器琳琅满目。

  庄园内还有帕拉家族当年遗留下来的名贵食品、餐具、进口酒、进口自醋、珍贵裘皮服饰。庄园内还陈列着皮鞭、脚镣等刑具,是西藏贵族虐待农奴的工具。庄园前仍保留农奴居住的朗生院13间,朗生院是专门为庄园主服务的家奴住处,这些家奴是庄园主从所属庄园和属民中强征而来的。民主改革前,庄园内住着14户60多名奴隶,从事织卡垫、织氆氇、马夫、炊事、酿酒、裁缝、侍卫等繁重工作。1959年帕拉弟兄参与叛乱后随达赖出逃。

  1994年底,自治区对外开放庄园,并将其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次年7月,县委、县政府对其进行多次维修。帕拉庄园反映了旧西藏贵族和农奴两种不同生活,是旧西藏的缩影,为考证西藏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大量例证。1996年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帕拉家族


\

庄园庭院

  西藏封建农奴社会的贵族分为四种:赞普后裔、亚奚家族、第本家族,其余统称为格巴,帕觉拉康系第本家族,因此,帕拉庄园属贵族庄园。

  帕拉家族是一个有400多年历史的古老家族。据考证,帕拉家族的祖先是藏堆王(1618)从年楚河上游强旺地方一座寺院中抽到不丹管理普拉康寺的喇嘛,后来成为不丹一个部落的酋长。再后,因不丹内乱迁到西藏,因率五百户丁返藏有功受封江孜重孜沙鲁地方作为薪俸。帕拉家族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并步入西藏大贵族行列。到十九世纪末,帕拉家族发展到帕拉家族在江孜县、拉萨、白朗县、亚东县、山南等地区拥有37座庄园、1.5万余亩土地、12个牧场、14000余头(只)牲畜、3000多名农奴,成为西藏十二大贵族之一。

  在西藏地方政府中,帕拉家族担任孜本、代本、卓尼钦姆,直至噶伦的人丁不少。在家族兴衰史中,先后有5人担任过西藏地方政府的噶伦,总管西藏行政事务。在政教合一的旧西藏,帕拉家族有着很大影响。

  帕拉庄园原建于江孜江嘎村,1904年,英国侵略军烧毁了原在江孜县城附近江嘎村的帕拉家族主庄园。1937年抗英战争结束后,帕拉庄园重建于江孜城西南年楚河的另一侧,即目前距离江孜4公里的班觉伦布村。

帕拉庄主


\

庄园庄主

  帕拉庄园主扎西旺久为逃避服兵役当过林布寺小喇嘛,还俗后主持庄园日常事务。他整顿庄园经济,扩充庄园规模,加强对农奴的统治,到西藏民主改革以前,虽不能与先祖时的帕拉家族相比,但地位依旧显赫,其中主庄园-班觉伦布庄园就拥有农奴100多。

  1959年,帕拉旺久参与叛乱并外逃,其庄园被全部没收,当时的江孜分工委考虑到帕拉庄园系西藏十二大庄园之一,具有特殊意义,对其进行了妥善的保护。随后,县委、县府对其进行了多次维修,因此,帕拉庄园是如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旧西藏贵族庄园。

庄园现状


\

庄园主的日光室

  帕拉庄园颇为壮观,现存房屋57间,面积5357.5平方米,主体楼高三层,建筑配套完整,装修考究,设有经堂、日光室、会客厅(上接待室)、卧室,还有玩麻将的专用大厅。房内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经堂陈设考究,经书、佛龛保存完好。经堂是帕拉庄主念经或举行法事活动的地方,堂内雕刻、绘画、摆设等多为内地样式,可见中原文化对其有着较大的影响。卧室中,金银玉器琳琅满目;还有帕拉贵族当年遗留下来的名贵食品、餐具、进口酒、进口白醋、珍贵裘皮服饰,极尽奢华之能事,生动再现帕拉家族当年的豪华生活场景。

  此外,帕拉庄园内还有酿酒坊、磨坊、农奴大灶等。庄园酿酒坊酿制的青稞酒大部分自用,少部分出售或它用。帕拉庄园的磨坊可分为水磨和人工磨,主要加工糌粑和藏面,所加工的糌粑分为三等:一等庄主食用,二等亲信佣人食用,三等农奴和牲口食用。帕拉庄园的农奴大灶,主要为农奴做饭,据说,早晚各一顿,早上糌粑,晚上吐巴,无肉无菜,十分清淡。

  主体大楼楼道中,陈列着皮鞭、脚镣等刑具,这些都是旧西藏贵族压迫和统治农奴的工具。为了惩罚农奴,帕拉庄园设有各种刑具,如站笼、镣铐、鞭子、牛皮筒等,刑罚有鞭笞、掌嘴、割鼻、断足等,手段极为残酷。庄园中还保存着旧时的监狱,这是西藏贵族统治农奴的工具。

  帕拉庄园多花树水石和家禽畜类,整体布局类似园林,平时非常安静。

农奴院子


\

帕拉朗生院院子

  庄园对面,有一座农奴院,叫帕拉朗生院。

  朗生就是家奴,这些家奴是从帕拉所属各地庄园和属民中抢征过来的,他们在庄园内担任马夫、炊事员、侍卫,从事织氆氇、织卡垫、酿酒、纺线、裁缝等繁重的劳务。庄主根据不同的工种确定每个家奴的薪水,有的每年只有24甲克(1甲克相当于24斤)粮食,有的仅有16甲克粮食,有的每天只有一勺糌粑,靠这些薪水养活全家人。

  据介绍,在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的统治下,生产力水平低下(平均亩产约90斤左右),广大农奴不仅没有自己的土地,还要承担相当重的无偿劳役,缴纳数十种实物或货币租。广大农奴过着苟延残喘的生活,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朗生更是如此。位于班觉伦布庄园的班觉伦布村,那时有131人,其中20%是庄园的朗生,该庄园的朗生与旧西藏其他地方的朗生一样,没有生产资料,没有教育、文化权力,受庄园主绝对支配,丝毫无人身权,被视作会说话的工具。朗生的子女亦为朗生,无论什么原因,一旦沦为朗生,不仅自己,连子孙后代也永远无出头之日,受到庄园的残酷剥削和人身摧残。

  在这座仅有150.66平方米使用面积的院子里,解放前夕共住有14户人家、60多名奴隶。最大的房间有14.58平方米,最小的仅有4.05平方米,平均每个农奴只有2.5平方米,而帕拉庄主两口人占有建筑面积为5357.55平方米的82间房屋。

  农奴们祖祖辈辈住在这些低矮的只有几平方米的房屋内,当时一户最多的达7口人,因人多房屋小,除了冬季寒冷季节外,大多数时间晚上只能睡在露天的院内。

  至今保持原貌的朗生院,一间间拥挤、低矮、阴暗、形同牢笼的房间,与庄园贵族的豪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些农奴的房间内,除了极简陋的生活用具外,一无所有,据说,农奴年老失去劳动能力后,还会被庄主一脚踢开,过着更为困苦的生活。

  其中有间是一名叫加布的农奴一家人的房屋,加布的母亲米玛片多从小开始在帕拉庄园内任纺毛线工,年薪只有16甲克粮;加布的父亲拉贵是帕拉庄园的“多多”(“多多”是强劳力或打手),后替帕拉去当藏兵;加布还有个兄弟叫罗杰,解放前,全家两代4口人就住在这间只有11.35平方米的房间内。

  据介绍,现在的加布一家,共有23亩土地、6头奶牛、1匹马、20只羊、2辆自行车、1部马车、1台拖拉机、1部电视机,并盖了面积为460平方米的新房,一家子吃、住、用,全不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