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藏医学 所属分类:科教文卫体 > 医疗卫生事业

藏医学 简称藏医。藏医学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流行于藏族聚居地区,在南亚地区的印度、尼泊尔等国也有流行。20世纪后,对西方国家产生一定的影响。藏民族在多年的生活中积累了经验,并吸收其他民族和外来医学的精华,形成了本民族独具特色的藏医学。藏医学作为一种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有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形成和发展 西藏境内早期流行的“本医”,主要以放血、火疗、涂摩三种疗法治病,用酥油止血,青稞酒治疗外伤等简单方法。4世纪,天竺医学家入藏,传播了《脉经》、《药物经》、《治伤经》等五部医典,对“本医”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6世纪后,内地医学和天文历算传入西藏。从内地和邻近国家吸收其他医学体系的精华,促使藏医学产生了飞跃发展。7世纪藏文的创制,为藏医经验的积累和理论的升华提供了便利条件。《西藏王统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中医大典《医法大论》和“治四百零四种病的医方百种,诊断法五种,医疗器械六种,医学论著四种……”。这些医著由摩诃弟瓦和尚及西藏译师达磨廓卡译成藏文《医学大典》,这是已知藏医学中第一部医学专著,今已不存。

  710年,金城公主入藏时又带来许多医药人员和医学论著。这些论著被汉族医僧大乘和尚和藏族著名译师毗卢遮那译成藏文《月王药诊》,使汉医和传统藏医相结合,为藏医学的理论奠定了基础,并对藏医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月王药诊》是现存藏医学最早的著作。

  赤松德赞时期,藏医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9大著名医学家,称“藏医九圣”,包括宇妥·云丹贡布、碧棋列贡、吾巴曲桑、齐齐谢布、米娘绒吉、昌提杰桑、聂巴曲桑、冬门塔杰和塔西塔布。其中,宇妥·云丹贡布是吐蕃王朝时期最杰出的医学家,是藏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人,编著了藏医最著名的古代医学《四部医典》,同时还编写了《实践明灯》和《经验明了》等30多部医学论著,从而使藏医有了较完整的理论基础。由印度医师先底嘎瓦和7位太医(七觉士)向赞普呈献的《度母本草》中,收录了250种药材和365种配方。大译师毗卢遮那所著《文殊本草》中,收录有250种药材和365种配方。《度母本草》和《文殊本草》为现存的最早的“本草”书籍。

  9世纪中叶,阿底峡入藏传法时带来大量佛经和医学著作,其经典著作《八支心要集》被译成藏文,注译本《月光》也同时译成藏文。这些著作对藏医产生明显的影响。15、16世纪,藏医学学派林立,形成南北学派。南方学派,又称舒卡派,由舒卡·年姆尼多吉创立,包括恰尔波班钦·多吉帕朗木、舒卡·洛追杰布等医学家,总结了西藏南部河谷地区的多发病及其治疗方法;北方学派,又称强巴派,由强巴·南杰扎桑创立,包括米衣尼玛·通瓦顿旦、伦顶·堆孜居美、南杰多杰等医学家,总结了西藏北部高寒地区的多发病及其治疗方法。两派藏医依据《四部医典》有关人体解剖脏腑测量的论述,绘制了风格不同的医药学挂图。

  五世达赖重视发展藏医学,采取一系列鼓励发展医学的政策和措施,命令西藏各地方先后建立藏医学校。第巴·桑结嘉措执政期间,将古典医经《四部医典》进行全面修改、补充和注疏。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完成了《四部医典蓝琉璃》的编写及整理工作。18世纪后期,著名藏药学家丹增彭措编写了《晶珠本草》。

  1916年西藏拉萨成立门孜康,专门培养藏医学和天文历算人才。1959年后,将门巴扎仓(利众藏医学院)改造成现代藏医教育和医疗机构,还新设了一些藏医医疗、教育和研究机构,将门孜康扩建为西藏自治区藏医院。1975年藏医院研究小组编写《新编藏医配方》一书。1979年相继出版发行《四部医典》及其注释《蓝琉璃》、《秘诀补遗》等医典。

  1981年在拉萨成立中华医学会藏医学会。其后,山南地区藏医院、阿里地区藏医院、日喀则地区藏医院、那曲地区藏医院、昌都地区藏医院及贡觉县藏医院、索县藏医院等相继成立。到1999年底,全区已有独立藏医机构17个,其中自治区级1个,地区级6个,县级10个,未建藏医院的县均在县医院内设立了藏医科,共有藏医病床587张。全区在编藏医药人员已发展到1071名。自治区各级藏医院与内地有关省市联合办有3所藏医院或藏医诊所,1992年在北京建立了北京藏医院。

  藏药 西藏藏药材资源分布广泛,储量很大,有各种常用中草药400多种,具有特殊用途的藏药300多种,比较著名的有天麻、虫草、贝母、灵芝等。藏医所用药物主要产自青藏高原,其中许多药物是藏医所独用的,在配制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

  已入藏药的植物共有191科,682属,2085种。其中菌类植物5科,5属,50种;地衣类4科,46种;苔藓类5科,5属,5种;蕨类30科,5属,5种;裸子植物52属,47种,3变种;被子植物131科,581属,1895种,141变种。此外,尚有动物药57科,111属,159种,矿物药50余种。

  藏医有六味、八性、十七效之说,六味即甘、苦、辛、酸、咸、涩;八性为寒、热、轻、重、钝、锐、润、燥;十七效为寒、热、温、凉、干、稀、润、糙、轻、重、稳、动、钝、锐、柔、燥、软。在医治具体疾病时,需根据各类药物的味、性、效三者均衡考虑,对症下药。藏药有汤剂、丸剂、膏剂、散剂等。

  主要藏药有:七十味珍珠丸、仁青常觉、仁青芒觉、二十五味珊瑚丸、坐珠达西、二十五味珍珠丸、二十五味松石丸、十五味黑药丸、九味牛黄丸、智托洁白丸。1995年国家卫生部正式颁布第一部藏药标准,该标准收纳藏药材136种,制剂200个品种,其中14种藏成药列入国家药典,41种藏药材和203种藏成药被列入卫生部部颁标准,13种藏成药被列入新品种,12种藏成药获国家中药保护品种。

  西藏共有22家藏药生产企业,其中10家已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能够生产藏成药360种,其中218种已经列入国家标准,年产值2.7亿元,每年上缴利税2000多万元,部分名贵藏成药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设有销售点,成为内地600多家各级医院的医疗用药。西藏自治区藏药厂作为全国最大的藏药生产基地,年生产能力达100吨,可生产350多个品种。

  著作 藏医药著作共约300余部,其中最重要的藏医著作有《月王药诊》、《四部医典》、《晶珠本草》、《密诀补遗》、《精要艳丽》、《实践明灯》和《经验明了》等。

  ①《月王药诊》。现存藏医学最早的著作。梵名《索玛惹杂》,藏名《门介达维杰波》。710年金城公主将其带入西藏。由汉地大乘和尚和西藏译师毗卢遮那共同翻译。该著作有11章、130章和113章三种不同的版本,其中流传最广的德格木刻版共113章。主要讲述人体生命来源、人体生理构造、病因、疾病诊断、疾病与季节气候的关系、脉诊、疾病分类、症状及病因、治疗方法、药物的选用等部分。全书共收载单药784种,其中约200多种产于青藏高原,为藏医所专用。

  ②《晶珠本草》。又名《药物学广论》或《无垢水晶宝鬘》。藏名《协称》或《资玫协称》。1835年藏药学家丹增彭措著述。全书分上、下两部。上部13章总论,为歌诀之部,以偈颂体写成,对各种药的功效进行概括论述;下部13章分论,为解释之部,以叙述文写成,对各种药物的来源、生境、性味、功效予以叙述。书中收集了《月王药诊》、《四部医典》、《甘露八部》、《药性广论》、《蓝琉璃》、《药物大全》等书中记载的药物,共载药物13大类,有根本类1176种,细目类2294味,为历代藏医药典籍收载药物数量之首。

  ③《密诀补遗》。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由著名藏医天文历算学家第巴·桑结嘉措撰写。全书共有133章,均为病因分析及其病症治疗方法,为藏医临床学的主要著作。

  科研 1974年拉萨市藏医院成立了藏医藏药研究小组。1980年9月,在自治区藏医院组建的同时,藏医药研究所也随之成立,并开始对藏医药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挖掘和整理。在继承、整理藏医药文献方面,西藏自治区藏医院搜集、整理、抄写、绘制、复制、雕刻、出版藏医名著700多种,各类藏医书籍数万种。其中由著名藏医学家、国家级专家强巴赤列主持研究整理绘制的《四部医典系列挂图全集》,译成多种文种发行,1987年获中国图书奖,1989年获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获首届全国优秀医史文献图书及医学工具金奖。1980~1994年,藏医研究所和有关研究人员整理编写了《新编藏医学》、《甘露本草明镜》、《十二种藏药研究》、《藏成药介绍》等。与此同时,藏医院根据西藏高原自然环境特点,把医治常见病、多发病作为科研工作的另一项主要任务。1988年通过运用现代化诊断手法和藏医治疗萎缩性胃炎临床随访研究获得国家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藏药红景天和茅膏菜抗低氧、抗衰老的研究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

  1998年西藏自治区藏医药专家应邀赴台湾参加传统医学学术交流会。2000年在拉萨召开首届国际藏医药学术会议,来自德、美、法、俄、日等国的18名专家和中国包括台湾、香港地区的582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收到论文500多篇。到2003年,全区藏药共有30余个课题被列入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其中13个项目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推荐书目:《中国的藏医》,强巴赤列著,中国藏学出版社,北京,1996。

藏医起源


  藏医藏药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代,生活在西藏高原的居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逐步认识到了一些植物的性能及其用于治疗的经验;在狩猎过程中,又逐渐知道了一些动物的药理作用。相传在公元前三世纪,就有了“有毒就有药”的说法。据《玉妥·云登贡布传》记载,西藏最早流行的一种医学叫《本医》,当时还没有系统的理论,主要靠三种疗法,即放血疗法、火疗法、涂摩疗法来治病。同时,还用酥油止血,用青稞酒治疗外伤等等原始简单的办法。公元四世纪,天竺的著名医学家碧棋嘎齐和碧拉孜入藏,传播了《脉经》、《药物经》、《治伤经》等五部医典,对《本医》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公元六世纪以来,从内地传来了医学和天文历算;七世纪,文成公主入藏,带来了“四百零四种病方,五种诊断法,六种医疗器械”以及四种医学论著如《门介钦莫》(即《医学大全》)等。八世纪,金城公主入藏时又带来了许多医药人员和医学论著,并把其中一些著作译成了藏文,如《索玛拉扎》(即《月王药珍》)等等。赤松德赞时期,藏医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九大著名医学家,即玉妥·云登贡布、碧棋列贡、吾巴曲桑、齐齐谢布、米娘绒吉、昌提杰桑、聂巴曲桑、冬门塔杰和塔西塔布。其中玉妥·云登贡布最为有名。

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 藏医学的主要医典是《居悉》(即《四部医典》),相传为玉妥·云登贡布编著。但据《玉妥·云登贡布》记载,又说此医典是译师白若杂纳翻译的作品,云登贡布对它进行了补充和注释。如今见到的几种版本,已不是原来版本了。相传了十一世纪时,云登贡布的后裔玉妥·萨玛吸收《月王药珍》的精华,对《四部医典》的内容作了进一步充实。五世达赖喇嘛时期,著名学者第司·桑嘉措对《四部医典》进行了校对和修订;十三世达赖喇嘛时,又组织人员对《四部医典》的文字进行修订。 《四部医典》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各种疾病的分类以及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药物配方等等。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正在研究藏医学。前苏联艺术家出版社曾出版《藏医图集》,他们认为《四部医典》和《藏医图集》是举世无双的藏医文献,对它所引起的兴趣远远超出了医学范围。

藏医原理


  藏医把人体的生理功能概括为“隆”(指气、风)、“赤巴”(指火)、“培根”(指粘液)三大因素。

  隆分五种

  在人体中的功能是维持生命、气血运行、肢体的活动和分解食物等等。“隆”基本分为五种;即:“持命隆”、“下泄隆”、“上行隆”、“平住隆”和“通行隆”。[4]

  赤巴胆汁

  就是胆汁,在人体内的功能是产生和调节体温、保持气色,生智慧、助消化等等。“赤巴”基本分为五种,即,消化赤巴、容光赤巴、行动赤巴、视力赤巴和增色赤巴。

  培根诞液
 
  即诞液,在人体内的功能是供营养、长脂肪、调皮肤、正常睡眠等。“培根”也基本分为五种,即:根基培根、研磨培根、尝味培根、餍足培根和粘合培根。

  藏医认为,以上三种因素的机能如果在人体内维持了平衡,就出现正常的生理现象。反之,就会产生各种疾病。 藏医还认为,人体是由七种物质组成的,即:饮食的精微及血、肉、脂、骨、髓、精。人体的五脏六腑,不是孤立的存在物,通过经络与其他器官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人体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有密切关系,各项生理功能随着自然界的变化而受到影响。藏医的诊断,采用“望、摸、问”的方法,切脉时,同样以“寸、关、尺”配属五脏六腑,而且十分重视“尿诊”。治疗时,除使用植物、动物、矿物等药物外,还配以穿刺、放血等疗法。胚胎学是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公元七世纪,藏医就开始了对胚胎学的研究,并初步记述了人体的胚胎发育,《四部医典》中详细记述了胚胎发育的整个过程。《五部遗教》之一的《洛本嘎唐》中也记载:“胚胎首先要经历鱼期,其次要经历龟期和猪期”。藏医对人体发育的研究,在许多方面要早于外国学者。

分支与发展


  随着医疗实践的发展,十五世纪以后,藏医逐渐形成了北方和南方两大派。北方派稍早于南方派,以强巴·南杰查桑为代表,南方派则以舒卡·年姆尼多吉为代表,他们分别总结了北部高寒地区和南部河谷地带的多发病及其治疗的经验,各有特点。十八世纪以后,著名医学家第玛·旦增平措广泛收集药物标本,编著了《晶珠本草》,收载藏区药名两千余种,对药物的形态、性味及功能等均讲述得十分详细。公元一九一六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创办了“门孜康”(医算局),广招门徒,教授医药理论,对藏医藏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藏医医德


  藏医学除了具有悠久的历史之外,还有着十分丰富发医学道德.大致有以下几点,如:

  一、对病人要一视同仁

  《玉妥·云登贡布传》中说:“把六方俗世的众生,视为自己的父母”“爱护他人胜于爱护自己,不论是敌人还是朋友,不加敌视”。

  二、医生要有高尚的品质

  应该对贵贱使药无别,扶贫济困,不论男女,美丑,不贪女色,不得谋取私利,要舍弃自私和贪婪、狡诈。

  三、对病人的病情要保守机密

  如《玉妥.云登贡布传》中说:“医生不应在没有进行适当的诊断时,就猜测是什么病,只有在诊断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才向病人透露疾病的情况,应该告诉病人他是否能复之。”

  四、医生在技术上要精益求精

  云登贡布曾经指出:当还不甚了解病情时,就想试掌握病人的生命而去进行操作,是可鄙的;缺少知识而又没有有关的经验,却对病人提出许多劝告和解释的人,也不是好医生。用治寒的药去治疗热病,或者相反的人,都是江湖医生。老玉妥常说,作为一个好医生,如果你轻易伤害一个病人,你的罪过和杀死一个人是一样大的。

  五、医者之间要互相尊重

  《臧医学·誓约》指出:“正在接受医药训练的人,对自己的老师应当给予极大的关心,把他当成一个神来看待。与同学必须保持良好的关系,互相友爱、互相尊重、互相关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