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泽贴:氆氇之王“复活记”

2013-11-28 09:32:32   来源:西藏日报   作者:陈敬


  在藏语中,“贴”代表的是贴玛,也就是氆氇;“泽”则代表泽当,雅砻文化的核心地域,也就是今天的山南地区泽当镇。“泽贴”直译过来就是泽当的氆氇。
 
  氆氇是西藏最有代表性的传统织物品种,泽贴被公认是氆氇制作工艺的巅峰,是精品中的精品。但作为历史见证的泽贴制作工艺,却曾一度濒临失传。
 
  新的时代产生了新的价值观和技术,对奢华的需求被效率取代,这是件好事。但同时,这种效率也预示着纯手工所代表的精纯品质追求越来越难以在工业化进程中存活。据乃东县的民族手工业从业者回忆,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泽贴开始慢慢从西藏的纺织品市场上绝迹,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将近30多年的时间。
 
  事实上,在2007年,泽当居委会村民巴桑开始萌发挽救泽贴的念头时,他掘地三尺所能找到的最年轻的泽贴技术工人,都已经80岁了。巴桑要做的事情岂止是和时间赛跑,简直就是和时间“打架”,以图抢夺下即将被带走的泽贴工艺。捻线的秘籍、染色的奥秘,不但要重新梳理掌握,还要试验投产。更重要的,是要把已经断掉的技艺传承给重新接驳上。那么,找谁来接班?合适的人是否愿意?愿意的人是否合适?而一切,在那个时候都只是个设想。
 
  在泽当,人们总是在说“泽贴的巴桑拉”,语气充满尊敬。而作为一个民间画师,巴桑告诉记者,他开始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只是尽力不让泽贴在泽当消失。
 
  当然,如果我们仅仅将这件事情理解成为一个民间画师的个人努力,就无疑有些跑题了。西藏,乃至整个中国,人们开始正视并且珍惜那些随时可能消失而不可复得的族群记忆。这种正确的文化意识直接导致了正确的政策导向。巴桑挽救泽贴的尝试和努力,于是具备了一个合适的语境。
 
  2008年2月,挽救和传承濒临灭绝的泽贴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开始正式进行。巴桑寻访并聘请了5位高龄老艺人,其中最年长者已经年逾90。同时,他们开始寻找和制作编织工具。当然,最艰难的还是回忆工艺流程。这些老人都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没有接触到泽贴了。他们必须凭着已经不再年轻的脑力和体力,去重新记忆起选料、加工、捻线、染色等一系列复杂工艺流程……经过一年时间,第一块泽贴被复原成功……
 
  又经过3年时间。巴桑他们开始招收学员,传授编织技法和技巧。到了今年,学员们已基本掌握了泽贴制造工艺的全部工序技能。古老的泽贴开始小规模生产并且面世。同时,泽贴纺织技能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已经申报国家级非遗。这次行动远远不止是狭义上的文化挽救,最为关键的是它对泽贴制造工艺特点的梳理及归档,包括技能教育等尝试,其实已经使这种传统的秘技成为可操作、甚至可发展的一个新领域。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重生。
 
  至此,古老的泽贴工艺挽救成功。故老相传的“氆氇之王”得以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