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新时代西藏共产党人:精神高地耸立世界屋脊

2013-11-11 08:40:30   来源:新华网   


  西藏,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
 
  内地盛夏时,在西藏海拔最高的边防站,还能用冻得梆硬的鸡蛋砸核桃。
 
  这里的官兵最爱巡逻,因为巡逻才可能看到新发芽的小草。
 
  趴在地上使劲儿闻一口草香,再抬头时,他们一脸的陶醉:“这就是春天的味道!”
 
  西藏,一个特别的地方;扎根西藏的,是一群特别的人。
 
  数十年前,为使西藏各族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老一辈进藏工作者用鲜血铸就“老西藏精神”。
 
  进入新世纪,在这个价值多元、充满诱惑的时代,在西藏有一群人坚守着精神高地:耐得住寂寞,忍得住艰辛,因信仰而忠诚,因使命而开拓,因责任而担当,甚至要付出生命代价。
 
  ——这,就是西藏新一代共产党人群体。在他们身上,融入新时代内涵的“新西藏精神”呼之欲出。
 
  “特别讲忠诚”——维护统一,反对分裂,每个人都是祖国的坐标
 
  这是一份沉重的名单--
 
  强秋、金淑萍、张宇、李江龙、李芬玉、次仁……他们身份各异,或是长期在藏的内地干部,或是西藏本地干部,或是援藏干部,却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共产党员。另一个共同点是,都在2012年因公殉职。
 
  原因并不复杂,或在高寒缺氧环境中突发疾病,或在艰险道路上遭遇意外。一句话,死于高原恶劣的生存条件。
 
  已进藏16年的阿里地区普兰县发改委主任曹志坦言:“每次回内地休假与家人告别,都带着诀别的心情。”
 
  谈到新时期西藏共产党员的共性,记者采访的许多人不约而同提出一点:特别讲政治、讲忠诚。在西藏,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就是最大的政治。为了这一崇高使命,党员干部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只有29人的玉麦是中国人口最少的乡,8名党政干部轮流守护着中印边境1987平方公里的国土。每年8个月大雪封山,吃到新鲜蔬菜成为奢望,更难忍受的是无尽的孤独。
 
  每次换班都是一次死亡边缘的挣扎。要徒步10多个小时,翻越海拔5200多米的雪山。积雪深两三米,随处可能遭遇灭顶之灾。连马都累得躺在地下喘气,他们一手牵着缰绳,一手扒着雪爬行。
 
  为什么不离开?
 
  乡长达瓦说:“不能走啊。这是我们的国土,玉麦每一个人都是祖国的坐标。”
 
  在西藏长达4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数不清的党员干部就这样默默坚守。
 
  辛酸故事不知有多少--
 
  新娘严陶两次筹备婚礼,均因在山南边防支队执行任务的新郎脱不开身而推迟。
 
  日喀则地区公安处副处长王景成汽车抛锚,在亚东边境的严寒荒原上彻夜跋涉,最后体力透支几近极限,眼前出现妻子女儿的幻影。就靠亲情的支撑,才死里逃生。
 
  海拔4500米以上的地方寸草不生。一名边境干部终于有机会走下高原,那天他看到了树,竟抱着大树放声痛哭……
 
  张宇,陕西援藏干部、阿里地区噶尔县原县委书记。2012年初父亲去世,他带着遗像匆匆返藏,轻声说:“爸,您活着的时候没来过西藏,现在带您到儿子工作的地方看看。”
 
  谁料到,半年后的8月22日,同事叫张宇吃早饭,却见他倒在了宿舍门口。
 
  年仅44岁的张宇死于积劳成疾引发的急性心梗。翻看他人生最后十天的工作日志,每一天都排得满满的:谈项目、筹备人工种草现场会、调研高效设施农业、检查国道沿线环境治理、庆贺藏族学生考上大学……
 
  他说过:“我们要加快发展,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出殡那天,噶尔县花圈脱销,许多干部群众流着热泪,自己动手编花篮。出租车司机自发停下车,齐声鸣笛,为这位改变了噶尔“脏、乱、差”面貌的县委书记送行……
 
  因痛风拄着双拐的书记,心脏畸形肥大的乡长,尿酸、血压、血糖、血脂均不正常的干事……采访中,记者不知见过多少身患高原综合症的党员干部。
 
  人们都说西藏美,雪山大河,蓝天白云,美得动人心魄。可是常人怎么想象得到,守护这片美丽国土的人,每日却在挑战生存的极限。
 
  在这里,一场普通的感冒都可能致命。在藏工作10年以上的人,基本上都会发生脏腑器质性病变。同样痛苦的还有亲情的缺失。
 
  在市场经济时代,选择西藏的人常被看成“傻子”。对比内地优越的环境、条件、待遇,他们不是没有羡慕、抱怨、牢骚。
 
  然而,只要上级组织一纸调令下达,他们便从五湖四海赶来了;只要听到祖国和人民的召唤,每个人都绝无二话:“因为我是共产党员。”
 
  “特别能创新”——勇于开拓,攻坚克难,推动雪域高原跨越式发展
 
  身材魁伟,面庞粗黑,嗓音低沉深厚,站在记者面前的藏族大汉孙宝祥当曲水县县长已经7年了。
 
  2006年,他一上任就去走访村民。在一户黑乎乎的小屋里,看见一个生病的老人,端上来的是清茶,而不是酥油茶。去厨房看看,糌粑罐眼看就要见底了。
 
  恶劣的自然条件、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摆在面前,西藏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孙宝祥认为,唯有开拓创新、攻坚克难。
 
  曲水是个传统的农业县。孙宝祥分析,这里海拔高、气候差,守着一亩三分地,难以大幅增加百姓收入,只能另辟蹊径。他力推曲水成立了西藏最早的县级工业园区之一--雅江工业园。
 
  一无资源,二无经验,还要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难度可想而知。可孙宝祥从来不是一个轻易服输的人。他带队招商引资,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来,靠“最真的诚意和最厚的脸皮”打动企业家。
 
  2010年夏天一个深夜,一场山洪危及工业园区。孙宝祥火速赶到,汽车陷进水坑,他推开车门跳进了齐腰深的积水,在雷电交加和倾盆大雨之下指挥抢险,一片混乱的现场很快稳定下来。
 
  就靠一股子雷厉风行的精神,7年间,曲水县财政收入翻了10倍,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翻了10倍。
 
  新世纪以来,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背后是一场以现代化为取向的大规模开拓创新实践。
 
  从基础设施改善到农牧民增收,从特色产业培育到经济总量连破百亿元大关,从传统文化弘扬到教育、医疗、养老事业的进步,一点一滴都凝结着西藏党员干部的心血和汗水。
 
  罗瑜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村庄--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查布村的党支部书记,他为地处海拔5500米的村里修路而奔波。有一次,喉咙一痒,一口血喷了出来,却仍不退缩。他说:“大部分乡亲连县城都没去过,我希望他们能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2001年秋天,二三十个人在拉萨西南郊一片乱石荒滩上安营扎寨。他们连食堂都没有,大家轮流做饭。12年创业,艰辛备尝。如今,这片以“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闻名遐迩的新城区,已成为带动西藏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的强劲引擎。
 
  让一块刚摆脱封建农奴制50多年的土地快速步入现代文明,堪称举世罕见的创举,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是前无古人的开拓者。
 
  创新,需要胆识、勇气、毅力,更需要智慧。
 
  大棚蔬菜刚刚推广时,不少农牧民拒绝接受:“人是吃糌粑和肉的,怎么能和牛羊一样吃‘草’呢?”
 
  白朗县巴扎乡彭仓村村支书边巴顿珠有“高招”。他和村里的党员带头承包大棚,年底赚了钱,他们在大街上公开数钞票,从村东数到村西,从村南数到村北。
 
  第二年,村民纷纷主动申请承包大棚,彭仓村成了全县第一个万元村。
 
  “青稞脱了皮,做的糌粑才会香。”这是农牧民常说的一句话。
 
  正是靠着“脱一层皮”的苦干精神,靠着除旧布新的改革锐气,西藏党员干部不断开辟出跨越式发展的新天地。
 
  现代意义上的创新,新视野、新理念往往比金钱更可贵。
 
  扎红挂彩,额缠哈达,耕牛、农民在地头精神抖擞地站成一排。一声令下,群牛奋发,黄尘滚滚,四周男女老幼欢呼呐喊,吉祥的桑烟弥漫田野……
 
  --2010年,白朗县农村一年一度的春耕仪式,让县委书记李季孝看得如醉如痴。转过身来,李季孝却陷入了深思。
 
  作为传统文化,这种传承千年的民俗理应保护;作为农业生产,“二牛抬杠”的耕作方式实在太原始了。
 
  李季孝带领当地干部,尝试大面积推进农牧业现代化。
 
  3年间,白朗的产业形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观:引进现代化农机具,成倍提升春种秋收效率;绿色蔬菜远销尼泊尔;曾经廉价的糌粑成为广受追捧的高端营养品;牛羊开始集约化养殖……
 
  大量农牧民摆脱了土地的束缚,走向附加值更高的产业,腰包迅速鼓了起来。白朗成为西藏第一个农机示范县、第一个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区。
 
  与现代对接,必然要打破当地群众祖祖辈辈习以为常的高原农业传统,谈何容易?李季孝曾一个月瘦掉20斤,曾在现场会上突然休克。
 
  记者问,为什么这么拼命?
 
  他回答:“为了西藏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我们必须努力作为,才无愧于党和祖国,无愧于党性和良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2011年5月,经过200多个日夜的努力,白朗试种成功西藏第一批樱桃树。摘一颗樱桃入口,酸甜清香沁上舌尖,李季孝喜极而泣……
 
  “特别能担当”——旗帜鲜明,敢作敢为,挺起共产党人的脊梁
 
  李素芝的办公室里堆满了锦旗和哈达。这位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西藏军区副司令员,被西藏老百姓亲切地称为“门巴(藏语:医生)将军”。
 
  1978年,李素芝刚调到西藏军区总医院时,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18岁藏族姑娘卓玛的去世,让他久久不能释怀,“那双美丽而绝望的眼睛,至今仍时常闪现在我的面前。”
 
  之后的大规模病例普查结果更令人揪心:西藏高原先心病发病率是内地的2至3倍,而在海拔3500米以上地区做心脏手术,全世界尚无先例。
 
  李素芝连续20年艰苦攻坚。在丰富的技术数据和临床经验积累下,他决心勇闯高原医学“禁区”。
 
  无影灯打亮,一颗鲜红的心脏搏动在手术台上。右手执刀,李素芝神情凝重。这是2000年11月10日,在海拔近3700米的拉萨,世界首例高原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即将开始。
 
  没有人能保证成功。一旦失败,李素芝将面对的不仅是医学上的挫折,而且注定会陷入终生自责,因为躺在面前的患者,是他的侄女莹莹。他也曾犹豫纠结,但是家人的理解增添了他的信心和勇气。
 
  带着沉重的使命和期待,李素芝一刀划下。
 
  这一刀,划破了国外专家“海拔3500米以上不能做先心病手术”的断言,给雪域高原带来了福音。手术成功的消息传出,震动世界医学界。
 
  李素芝说,医生是党和农牧民之间的天然桥梁。经他倡议,总医院党委毅然决定,所有困难群众免费就医。10余年来,总医院仅先心病手术就为西藏群众免费达9000多万元。而医院内部则勒紧腰带过日子,节约、节约再节约。
 
  特别能担当,体现的是西藏共产党员以天下为己任的大爱情怀。
 
  2011年,西藏自治区党委根据区情,在全区启动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加强和创新寺庙管理两项重点工作。这是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时间最长、覆盖面最广的干部下基层活动。
 
  两年多来,全区先后选派4万多名干部入驻全区5459个村,与农牧区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听民意、解民忧、帮民富;先后派出近万名干部入驻全区1700多座寺庙和宗教活动场所,实施一系列利寺惠僧举措。
 
  事实胜于雄辩。4万多名干部“接地气”,夯实了基层基础,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确保了大局和谐稳定,赢得了民心。
 
  传承“老西藏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贡献,永远和人民在一起
 
  1951年,阿里荒原,新疆进藏先遣连行军途中。
 
  掉队战士杨天仁冻饿昏倒,被牧民救了。苏醒后,他死活不住帐篷,只睡羊圈,因为部队有纪律:不得侵犯民宅。
 
  归队前,他留下两块银元。那不仅是他唯一的财富,还是他母亲的卖身钱。杨天仁自幼讨饭流浪,几次差点饿死,都没舍得花掉母亲这最后一点纪念,只因严守“不拿百姓一针一线”的纪律。
 
  记者在阿里采访时,时任札达县委书记的李建华讲起这个故事,泪湿衣襟。
 
  半个多世纪前,老一辈进藏党员干部胸怀坚定的信仰、神圣的使命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怀,扎根边疆,扶危济困,和西藏各族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
 
  今天,“老西藏精神”已成一种精神基因,融入了西藏党员干部的血脉。孔繁森、祁爱群、李素芝、强秋、次仁、彭燕……在一代又一代西藏英模身上,这种基因生根发芽,传承不息。
 
  2012年3月18日,嘉黎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忠义村驻村干部李芬玉和乡亲们一起修水渠。
 
  同事发现,她弯腰用锹把紧紧顶着胃部,豆大的汗珠从蜡黄的脸上往下掉。
 
  同事很担心:“回去休息吧。”
 
  “没事。”李芬玉低声说,“不能让乡亲们看到,影响不好。”
 
  同事劝她赶快请假到医院看看,李芬玉再次选择了坚守。
 
  她不是没有时间。偶尔回县城办事,她给乡亲买了体育用品,给村里的孩子们买来糖果、衣物、文具,就是没抽空去检查一下自己日益严重的胃病。
 
  一周后,病痛再次发作,她猝然离世。
 
  李芬玉去世那天,她丈夫紧咬牙关,一滴泪也没有,一整天抱着她的遗体,谁也不让碰。
 
  全村群众自发点起了酥油灯为她祈祷。她救助的低保户、她谈过心的村支书、和她一起劳动过的小伙子们,都哭了。
 
  最伤心的是白玛旺杰。这个常年在山里放猪的老人,曾被全村当作“哑巴”。只有李芬玉注意到,老人耳朵没有全聋,应该不是聋哑人,也许是缺乏与人沟通吧。
 
  从此,李芬玉没事就找老人聊天,还给他买新衣服和日常用品。
 
  几个月后,老人嘴里突然冒出一个词:“谢谢!”全村震动!
 
  听到李芬玉去世的噩耗,老人的眼泪擦干又淌出来,怎么也止不住。他竖起大拇指,用依然不太连贯的话念叨个不停……
 
  当年,“老西藏”们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赢得了各族群众的信任和尊重。如今,新一代党员干部继续扎根基层,艰苦奋斗,和群众打成一片。
 
  比如县查曲乡多托村驻村工作队进村第一天,许多村民赶来看热闹,却没一个伸手帮助卸车。工作队队长万嘉反省:群众感情疏远,问题出在干部身上。
 
  百姓心中有杆秤。你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了什么。
 
  大雪天,工作队员同村民一起修路。村里用电不便,工作队用太阳能设备,24小时为村民提供手机充电等服务。民兵夜间巡逻,工作队提前做好饭菜招待巡逻队员……
 
  不到3个月,村民的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变:有困难,主动跟工作队说;逢年过节,抢着请工作队员去家里吃饭;驻村结束时,全村人来欢送,一条又一条洁白的哈达几乎把队员们埋了起来。
 
  你掏给群众一颗真心,群众就会把你捧在手心。
 
  在与群众的交往中,年轻的党员干部们在不断地感悟和成长。
 
  次仁白珍和东达拉姆,安多县机关两个“80后”女干部。她们冬天进驻玛曲乡二村时,住的是漏风的土坯房,烧着牛粪炉还冻得脸颊生疼。每天要走几百米到小溪边凿冰取水,一遍遍过滤掉牛粪渣才能喝。一次,住处还遭到了棕熊的洗劫:窗框被掰开,大门也不见了,干粮糟蹋了大半,剩下的被撒上了熊尿。
 
  驻村几个月,这两个城里长大的女娃迅速成熟起来。
 
  “比以前坚强多了。还学会了珍惜,珍惜身边的人,珍惜现在的生活。”次仁白珍说。
 
  “和老百姓交朋友,心里那么敞亮,那么踏实,就像种子回到了泥土里。”东达拉姆说。
 
  在党员干部感召下,西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
 
  林芝县米瑞乡色果拉村,全村36户村民中,除了两个五保户外,户户有党员。
 
  谈到入党动机,汉语不太流利的新党员索朗次仁说了六个字:“跟党走,有奔头。”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老西藏精神”鼓励着全区各族干部群众斗志,而新世纪西藏共产党人群体之中孕育生成的“新西藏精神”,正在各族百姓心中树起一座新的丰碑。
 
  珠峰屹立,雅江奔腾。
 
  在世界屋脊之上,一棵棵精神之树栉风沐雨,蔚然成林。(张晓华 李柯勇 杨三军 薛文献 杨步月 边巴次仁 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