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西藏下好非遗保护三步棋:普查、名录、传承

2013-11-05 11:35:14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作者:冯骥


  藏香、藏药、唐卡、藏戏、格萨尔……这些丰富多样且具有浓郁高原色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越来越被人熟知;这些历史的沉淀、传统文化的基因,也让大众近距离感受到了西藏文化的迷人魅力。
 
  这一切,得益于西藏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展开的保护工作。自2005年非遗保护工程启动以来,西藏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着力在全面普查、名录建设、活态传承上下功夫,全力推进非遗保护工作。目前,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76个、自治区级非遗项目323个。
 
  深入挖掘利用 巩固普查成果
 
  2006年,西藏全面启动非遗普查工作,成立了12支非遗普查工作队,基本走遍了西藏120万平方公里土地,摸清了西藏非遗的种类、数量与分布状况。通过普查,西藏共收集记录稿10万余篇、音像1500余盒(盘)、照片4万余张,发现有非遗种类10个、各类项目近800个,涵盖了非遗包含的所有资源种类。
 
  为切实巩固普查工作成果,把普查成果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资料,2010年,西藏全面启动了“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和音(影)像的出版工作。目前,已出版《中国藏戏史》、《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录》、《格萨尔说唱故事》等普查成果书籍30余本,音(影)像带20多种。同时,还完成了《藏戏传统八大剧目》、《西藏民间舞蹈》的数字化建设工作。
 
  积极申报项目 加大经费投入
 
  为加强非遗名录体系建设,促使更多项目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西藏各级文化部门积极遴选出具有重大历史和文化价值、亟须保护的项目进行申报,建立健全四级名录体系。通过几年的积极申报,目前藏戏、格萨尔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唐卡等76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格萨尔说唱艺人桑珠、唐卡画师丹巴绕旦等68名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西藏先后公布四批自治区级非遗名录共323项和两批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共227人;拉萨市和西藏51个县也相继命名了775个市、县级名录。自治区藏药厂、江孜卡垫厂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为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各级各类财政资金的积极投入,使西藏一批亟待抢救的非遗项目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仅藏戏一项,近6年来,西藏便投入1000多万元,重点开展了对民间业余藏戏队的保护和扶持工作,使近30支濒临解散的民间藏戏队得到恢复重建和发展壮大,极大地调动了西藏藏戏艺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17支民间藏戏队正活跃在西藏广袤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重视活态传承 促进产业开发
 
  一直以来,西藏积极采取签订保护工作量化协议、开展不定期评估督查等形式,加强对项目保护单位和传承人的指导和管理。同时,通过在区内集中培训、赴区外学习交流等各种方式,加大对项目保护单位和传承人的引导、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了项目保护单位和传承人履职的能力与水平。西藏现有的10支专业文艺表演团体、51支县民间艺术团、近600支业余演出队,也成为继承、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骨干力量。
 
  为进一步增强非遗保护工作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近年来,西藏以“文化遗产日”、“雪顿节”等重大节庆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了西藏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首届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大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颁证仪式暨专场演出等系列活动;2013年全国藏戏学术研讨会以及连续两年成功举办的西藏藏戏大赛,使藏戏不仅成为“雪顿节”重要的文化内涵,也成为西藏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此外,西藏结合非遗资源分布和保护现状,命名了31个非遗传习基地,并累计投入近200万元用于完善传习基地的设施,扶持各类传承活动开展。藏药、唐卡、藏香等国家级项目顺应市场需求,积极开展生产性保护工作,不断提升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目前,西藏涌现出西藏自治区藏药厂、西藏唐卡画院、拉萨古艺建筑有限公司、娘热民间藏戏队等集非遗项目保护与生产开发于一体的文化产业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