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听珞巴人算“开心账”

2013-10-29 10:41:30   来源:人民日报   


  车入南伊沟,美景让人眼前一亮:路边秋叶金黄,远山莽莽苍苍。石墙碧瓦的珞巴新居,与部分保存下来的传统低矮木屋,错落有致地隐映在林木之间,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
 
  这里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珞巴族的家园。“珞巴”藏语意为“南方人”,是传统中藏族对生活在喜马拉雅“珞域”地区各族群的统称。
 
  在琼林村委会副主任曲阿罗布家宽敞的客厅里,我们见到了60岁的村民达伊,他是南伊沟近几十年发展的见证人。达伊印象深刻的一次变化是在他十几岁的时候。由于长期地处深山峡谷之中,多数珞巴人仍生活在打猎捕鱼、刀耕火种的状态中。直到1965年,政府出资修房,将散居于南伊各山沟的珞巴族居民集中到南伊、琼林、才召三个行政村,1988年成立了南伊珞巴民族乡,达伊就是琼林村的村民。
 
  “这几年变化更大!以前只种地,生活困难。现在只要肯做事,怎么都能弄得到钱。”性格开朗的达伊说起这些年的变化,时而会兴奋地大笑。原来,根据国家2000年推出的“兴边富民”及扶农支农等政策,许多补贴纷至沓来。同时,从2008年开始,南伊沟的旅游开发正式启动,达伊觉得这些变化令人眼花缭乱。
 
  “最早学会做生意的是大儿子达玛。那是2009年,游客一天天多起来,他就向游客卖珞巴风味的烤鱼、牛肉、猪肉,腰包鼓了起来。”达伊说。这给世代只懂打猎、放牧、务农的达伊家带来了不小的震动。没想到二儿子尼玛次仁变化更大,“他给旅游公司开车,他媳妇当导游,每个月收入有7000多元!”现在两个儿子分开单过,达伊老两口的大女儿和二女儿也学会了卖酥油、卖奶渣,一年下来,仅这一项,就能赚5000多元。
 
  但这只是达伊家收入的零头。他和驻村工作队长张冬燕一起算起了自家的收入账:边境补贴,一年每人1000元;草场补贴,平均一户3000元;公益林补贴,一季度每户3790元;母猪补贴,一头猪100元;粮食直补,一户一年800元;林业局经济林补贴,各户不同,达伊家一年有2000元;村集体经济,每户每年分红5000—6000元……再加上自己放牛、养猪、种地的收入,达伊家每人每年收入有2万多元。
 
  今年85岁的老人达果,最关心的是他作为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珞巴族民间音乐“加音”能否很好地传承下去。珞巴语“加音”意为“唱歌跳舞”,是珞巴民间最古老的曲调,主要叙述民族来源和迁徙历史等。县里为他录音录像加以保护。同样会唱“加音”的妻子还经常出去演出。
 
  25岁的珞巴族大学生尼玛德吉,刚从内地大学毕业,报考了公务员,正在家中等成绩。她的父母虽世代务农,却培养出了她和妹妹两个大学生。曲阿罗布告诉我们:只有42户、192人的琼林村,现在已有13个大学生,有8个人考上了公务员,像达伊的两个儿子以及德吉这样的“现代”珞巴年轻人,有不少呢。(韩俊杰 西藏日报记者 崔士鑫 麦正伟 王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