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旱码头,“破茧化蝶”的华丽蜕变

2013-08-01 13:52:35   来源:格尔木市委宣传部   作者:戴学军


  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格尔木作为西藏“旱码头”的功能逐步消失,作为有着60年光辉历史的格尔木西藏基地也面临着艰难而痛苦的抉择:何去何从,是留,怎么留?是撤,怎么撤?这既是一个摆在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面前的新的课题,又是格尔木重新定位的现实命题。青藏两省区经过长达二十年,数十次的反复探讨、洽谈、论证和研究,漫长而艰难的抉择,才形成藏青工业园区的构想及规划,在西藏基地创建60周年的今天变成现实,开始筹建……
 
  格尔木西藏基地伴随着西藏的和平解放、社会发展和祖国西南边陲的稳定,走过了60年不平凡的光辉历程。然而在改革开放的号角声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加快转型,原有的经济模式和物流形式已不合时代的前进脚步,青藏铁路格拉段的开通运营,内地的物资和人员将搭乘时代的列车越昆仑、跨羌塘,直奔雪域圣地拉萨。格尔木“旱码头”的功能面临着削弱或消失的尴尬境地。格尔木西藏基地要么撤离,要么发展!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非常艰难的抉择。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格尔木办事处副主任李和平说,“从1953年创建格尔木西藏基地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60年。过去有句话说得好‘基地一打喷嚏,西藏就感冒’,的确基地为西藏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格尔木西藏基地的作用已经开始减弱。‘基地怎么发展,如何转型?’实际上,从九十年代起,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就已经着手开始考虑这个问题。”
 
  格尔木是个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交通、电力等各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在战略定位、产业基础、工业布局等方面已经初具规模。格尔木西藏基地在格尔木这片土地上,有着2.9平方公里的土地,三十多家单位。几十年来与格尔木有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渊源,有着双方共同开发合作的市场主体、市场领域以及共同利益。打破区域界限,把双方的政策、资源、地理优势聚合成综合优势,是格尔木西藏基地走出困境、华丽转型的必由之路,也是格尔木市目前乃至今后城市发展及工业强市战略的强力推手。
 
  为此,西藏自治区还专门成立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格尔木西藏基地的职能转换及前景分析”课题研究组,开展专题研究。现任国家交通运输部部长的杨传堂同志,时任该课题领导小组组长。郭金龙、江措、杨松任顾问。
 
  1993年4月20日,西藏自治区政府代表与格尔木市政府就“联合开发格尔木,西藏在格投资兴办资源型、加工型企业”等问题,举行了首次会谈,并达成“格尔木发展,谁也离不开谁”的指导思想。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西藏格尔木基地的留存与发展问题正式提到了政府的议事日程。从当初的设想到现在的藏青工业园区规划,青藏两省区间就进行了长达20年的会商谈判。
 
  1994年6月2日,根据西藏自治区副主席杨松的指示,时任西格办副主任的唐增勋、业务联络处副处长刘钦英一行前往西宁,就西藏在格尔木设立封闭式工业开发区设想向青海省政府办公厅蔡和森副秘书长、刘春耀主任等有关方面负责人进行洽谈,会谈没有进展。
 
  1997年8月,西藏自治区驻格尔木办事处与格尔木昆仑经济开发区就西藏企业入驻昆仑经济开发区,联合开发格尔木若干问题开展洽谈,并签署相关协议。新世纪之初,自治区政府调研组赴格尔木调研后,提出了建立“西藏驻格尔木工业园”的思路。
 
  随着青藏铁路格拉段的开通运营,格尔木作为西藏“旱码头”的角色随着奔驰的列车将不复存在。西藏基地作为昔日的西藏后勤保障基地和格尔木市一样,都将面临着功能重新定位以及发展思路的战略调整和选择。2005年,时任青海省省长宋秀岩来格尔木调研,在格尔木工作汇报会上明确指示:我们能不能成为西藏物资的生产地和供应地,这是对我们的考验;另一方面我们能不能把西藏资源的深加工吸引过来,这也是对我们的考验。2006年,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的张庆黎,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常务副主席、政法委书记杨松,先后在格尔木西藏基地视察调研,对基地转型发展问题进行指导。
 
  2010年11月25日,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常务副主席吴英杰受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委托,率团赴西宁与青海省人民政府签订《关于建立格尔木藏青工业园区协调领导机制的协议书》。协议书的签订是两省区多次会商形成的共识,对两省区的协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也为两省区的战略合作拉开了序幕,开启了新的篇章。2013年7月27日,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又同青海省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建设格尔木藏青工业园区的合作框架协议》,为加快推进格尔木藏青工业园区建设提供了依据。
 
  西藏和青海地理相近,山水相连,有悠远的经济社会文化联系。积极推进格尔木藏青工业园区建设,是藏青两省区多年来的共同愿望,是推动两省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和谐进步,实现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理想途径。
 
  经过二十年的反复会商、谈判,从最初建立西藏经济开发区的设想,到拟建封闭式工业开发区,再从西藏驻格尔木工业园思路的提出,到藏青工业园区的建设,几经波折,终于尘埃落定。两省区在思想认识、利益分配、园区规划、优惠政策等方面达成共识。格尔木又迎来了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格尔木西藏基地也迎来了转型发展的春天。
 
  目前,两省区通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格尔木市为格尔木藏青工业园区一期提供建设用地30平方公里,后期为园区建设预留20平方公里土地。根据2013年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藏青工业园可行性论证报告》:格尔木藏青工业园区第一期投资180.24亿元,主要建设项目:20万吨铜冶炼、10万吨铅、10万吨锌、5万吨铜杆、铜线等,年产值332.57亿元,增加值80.45亿元,利税总额69.64亿元。第二阶段投资430.01亿元,主要建设项目:100万吨铜冶炼、30万吨铅冶炼、30万吨锌冶炼及加工等项目。年产值1199.11元,增加值220.64亿元,利税总额185.29亿元。
 
  格尔木藏青工业园区正式运营后,一方面,需从区内和当地吸纳劳动力3万名左右,实施过程中还将吸纳大量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参与建设,3万名劳动力加上其亲属(每家按3口人计算)将达10万人左右,园区具有良好的乘数效应,可带动格尔木当地建筑、商业、餐饮等二、三产业的发展,间接增加就业人口,对提高居民收入、拉动消费能力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园区产业发展将增加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熟练产业工人在当地人口的比重,人口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需求提升和消费能力增强将有力推进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格尔木西藏基地现有闲置土地按南、北方向初步规划为藏青工业园物流中心和生活后勤保障服务区。南面依托现有的8条铁路专用线和仓储设施以及丰富的管理经验,拟将其改造成为藏青工业园区服务的物流中心;北面结合格尔木市的发展规划和基地地块面积大、交通便捷等优势,利用7块闲置土地分别规划成经济实用房、保障性住房、宾馆区(商务中心)、商品住宅小区、藏青工业园区储备用地(办公区)、藏青工业园区管委会下属局、委、办的办公生活区和大型汽车销售服务中心。
 
  《规划意见》的实施将有力推动格尔木西藏基地现有土地盘活和有效利用,拉动基地仓储、运输行业的发展,为基地劳动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对于实现青藏两省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打开历史,游目驰怀。二十年,在岁月的长河里只是短暂的一瞬。六十年,对于一个在新西藏发展史上有着无限荣光的格尔木基地而言,有着太多太多的依恋与念想。世易时移,昔日的“旱码头”,随着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也宣告了它的历史使命的终结。基于对格尔木西藏基地何处去以及格尔木市发展思路的研判,青藏两省区经过二十年来的多次接触与商谈,终于为西藏格尔木基地的明天描绘了光辉灿烂的画卷。
 
  西藏,素有“世界上最后一片净土”的称谓,这不但源于它原生态的雪域自然风光,还有着几千年源远流长藏传佛教文化的积淀影响。众所周知,西藏是我国几条大河大江的水源涵养地,它的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恢复。另外,出于尊重当地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圣山、圣水、圣土不能动”的原因,以及西藏能源匮乏、成本高昂,“旱码头”格尔木基地由来已久,这种种理由造就了藏青工业园落地在格尔木的原因。
 
  “如果五年内园区达到预想的规模和产值,下一步可能要修建通往中亚的铁路,藏青工业园有望成为中南亚的矿产品加工基地。随着格敦铁路、格库铁路的开工建设和立项,藏青工业园也必将会对我国整个西部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并对青藏两省区向西亚、中亚开展贸易合作和往来产生积极影响。十年后,西藏也将摆脱几十年来的‘输血式’的经济架构,向着“造血式”经济转型。藏青工业园也将成为集高新科技、金融、人才、信息等为一体的以物流、人流、资金流为主的新型‘旱码头’。”西藏自治区政府驻格尔木办事处副主任李和平说。
 
  “旱码头”自始至终一直吸引着人们关注的目光,在它破茧化蝶的过程中,倾注了青藏两省区各级领导的大量心血,也凝聚了几代格尔木基地人的多年的期盼与梦想。藏青工业园规划即将落地生根,建成后它不但辐射带动青藏两省区数百亿的工业增加值,使两省区数百万人民群众从中受益,而且也给国家提供了一个省区在异地建设工业园的模范案例和成功实践。西藏,国家只有一个;雪域高原,地球只有一处。我们既要继续分享大美西藏的独特风光,给我们留下千年的企盼,而且我们也要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更大的生机与活力,踏上时代的列车,共同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在这里我们祝愿藏青工业园早日建成投产,也祝愿青藏两省区的未来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