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心向善良 心向太阳——普布的文学梦

2013-05-17 16:36:28   来源:中国西藏之声网   作者:王淑 梁丽明


\
西藏大学青年女教师普布昌觉  王淑摄
 
  “永远不要让你的心灵向着黑暗的方向生长,阴暗的东西只会让你往下走。让你的心向着善良、向着阳光,就如同向日葵总是向着太阳的方向生长。你就会感到快乐。”这是西藏大学教师普布昌觉时刻提醒着自己的话。
 
  眼前这位朴实、侃侃而谈的藏大青年女教师,是鲁迅文学院第三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的学员。交谈过程中,她总是面带微笑、温文尔雅,让人倍感到亲切,随着对她的深入了解我们不禁佩服起她的文学素养,更羡慕她所教的学生,她不仅是学生知识的导航人,也是学生精神上的灯塔。
 
  普布昌觉,1992年7月毕业于西南师大中文系文学专业,毕业后分到日喀则师校,1993年7月调到藏大教文学,研究生时专攻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任教于西藏大学文学系,从事文学授课十几年,是一个对文学怀有敬意的文学爱好者,用她自己的话说“我不经意间与文学早已结下了至深的情缘。”
 
  她更热爱教师这一职业,教师让她感觉自己学习多年的文学知识有了用武之地。“大家对老师特别尊重,这让我很有成就感,老师永远跟年轻人在一起,接触到的永远是新的思想。学生的求知欲很强,在学习中遇到一些新问题,会及时地向老师咨询。我也有懒惰的时候,长时间不看书,就会跟不上新的形势和更新的知识,学生的提问会督促我学习,这也是学生对老师的极大帮助。”普布老师说到。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普布老师对西藏文坛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她认为,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西藏文坛的发展和西藏文学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中国作协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近年来,西藏文坛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青年作家,少数民族作家连获国内各类文学大奖,如次仁罗布、尼玛潘多等,次仁罗布获得了鲁迅文学奖,令国内的作家对少数民族作家刮目相看。西藏文学的广阔天地成为培育文学爱好者的一方沃土。就拿我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值青春年少,有较浓的文学情怀,他们的小说、诗歌、散文发表在区内外文学专刊上,在校园里也常常共同探讨当代西藏文学的发展。校园里这浓浓的文学氛围,使我们深感文学的后继有人和文学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文学园地不仅陶冶人们的情操也记录着一个民族文学的发展史。文学的美好犹如泰戈尔,在他眼里世界都是美的,因为对世界、对生活有他独到的理解,他的作品更容易感动人。”普布老师感慨到。“我也常常告诉学生,今天生活中我们是健康的,我们就是幸福的。”
 
  “西藏是艺术的天堂,是艺术家们寻找灵感源泉的好地方。这里的歌曲、舞蹈、诗歌、绘画、唐卡等等各种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各具特色。《格萨尔》被称为“活着的史诗”、内地很多人都知道“仓央嘉措”,到西藏来旅游的人都要去八角街去看看古老民族的特色文化,和去了解世界最长的史诗《格萨尔》。”普布老师的言语中充满了对西藏这座艺术殿堂的热爱。
 
  “西藏的藏族孩子天性活泼,喜欢唱歌跳舞,自然而然的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与艺术家的气质比较吻合,最容易接触艺术。”“因为工作的需要和对文学的热爱,这些年我自己也写过一些评论文章,但写出来的东西水平离理想总有距离,我十分渴望新的知识充电来修正自己、提升自己,此次培训的机会,对于我来讲真的是期盼已久。”普布老师诚恳的说。“此次培训是中国作协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他云集了国内许多著名学者和文学界知名作家的授课与面对面的交流,培训时间只有短短二十多天,但每一个学员都想借助高端培训班的平台,了解最前沿的文学理论与研究世界文学动态,学习掌握新颖的创作方法与技巧,更新知识结构,提升自我文学素养。”
 
  普布老师坚信,无论社会怎么发展,文学创作对今天的人们由衷的需要。她说,一个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还有文化的发展,如果只是经济的发展,文化却衰退了,是不完美的是有缺陷的发展。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美好的东西绝不能丢,城市需要建设,心理健康也需要建设。鲁迅弃医从文,讲人的文学,不光是要四肢健全,还得心理健康,文学反映的就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文学作品是可以穿越国界、穿越时空的,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实质上是相通的,中国需要发展,西藏也需要发展,我们一定要往前走,文学也是一样,文学创作在任何时候都不可缺少。
 
  中国梦,即人民的梦,普布老师就怀揣着一个文学梦,我们相信,她的梦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