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用民族语言为各族患者架起“健康桥”

2013-05-14 10:28:58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王大千


  “我是撒拉族,用本民族的语言拉近与患者的距离,能取得更好的服务效果,这让我有成就感,我希望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帮助更多的人。”青海省红十字医院妇二科护士韩玉珍说。
 
  “我从小在果洛藏族自治州长大,藏语的安多、康巴语系都是我的母语,在日常的基础护理工作中熟练运用藏语获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为患者和医生之间‘搭桥’促进治疗,这是我最欣慰的事。”青海省红十字医院骨科副护士长李恒吉说。
 
  韩玉珍、李恒吉都是青海省红十字医院少数民族护士志愿者服务队成员,在第101个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笔者走进青海省红十字医院,倾听这支由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各民族护士组成的志愿者服务队队员们发表各自的节日感言。
 
  这支成立于2010年的志愿者服务队有60名队员,由于青海省红十字医院是省内有名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许多边远农牧区的少数民族群众慕名而来。为方便他们就诊,医院推出了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服务,并针对患者语言不通的实际需要,组建了这支少数民族护士志愿者服务队。
 
  26岁的韩玉珍当护士已经6年了,她告诉笔者,面对环境不熟、语言不通的少数民族群众,导诊带路、打水打饭都要随时帮助,除了要掌握过硬的业务本领,更多的还是需要耐心。
 
  在已有20年护理经验的李恒吉看来,护士工作中最重要的也是心理疏导。“很多牧区的藏族群众第一次来大医院看病,在陌生的环境中没有归属感,心情抑郁,这时就需要我们用藏语和他们唠家常,多沟通,使他们重拾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半个月前,科里收治了一名骑马摔伤的藏族男子,伤情十分严重,情绪也不好。在做基础护理时,我们帮他擦身子,剪指甲,护士蹲在地上用牙刷帮他清理脚上的污渍,还把他的头发编成小辫。”李恒吉说,是母语的沟通让他有了家的感觉,接下来的手术也很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