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公路通达“幸福地”

2013-05-14 10:21:06   来源:西藏日报   作者:杨正林 张晓明 谢伟 白晓丹 彭月圆


\
图为从嘉黎县藏比乡央隆村旁静静流过的麦地藏布河。 次旺 摄 
 
  嘉黎县藏比乡央隆村,地处拉萨河上游——麦地藏布河畔,以高山峡谷为主,四周高山环绕,平均海拔4500米。村民喜爱赛马、唱歌、跳舞,民族服饰具有藏北西部特点,藏袍、帽子、靴子等必备,腰间悬挂银饰,每年都举办赛马艺术节,以赛马、唱歌、跳锅庄等形式,以歌会友,共同歌唱和谐美好新生活。
 
  麦地藏布河的美,只有在嘉黎县藏比乡央隆村才能感悟得到——
 
  她那松耳石般的蓝色雪浪花,从云山雪谷奔涌而来,在所有人的心里留下了一片永生难忘、挥之不去的蔚蓝。她,蓝得那样晶莹,那样剔透,那样纯粹,像一匹刚刚抖开的蓝缎子,像满河跳荡不息的蓝色水晶,像融化了一大片高原初夏的湛蓝天空。
 
  于是,我们都向这条蓝色的“圣河”顶礼致敬,用她清凉的雪水洗涤我们身上的尘灰和整个身心的疲惫。
 
  在麦地藏布河大拐弯,采访组一行尽情地拍照,尽情地高歌,十分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大家都说,如果到达央隆村的路没有修通,我们是不可能如此零距离接触麦地藏布河的,也是不可能有如此诗意般的感悟的。
 
  2012年10月前,央隆村还没有通公路。当地牧民要到13公里外的藏比乡政府办点事,要骑马走上大半天的路程,出门、回家都是“两头黑”。
 
  没有路,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央隆村的发展。村委会主任索巴介绍,之前,全村没有一位村民出去打工,没有一位村民出门做生意,村里没有开办一家商店……所有人都过着“日出而牧、日落而息”的游牧生活。
 
  “吃不上蔬菜,日用品几乎用不上,群众几乎没有走出过山沟,大部分人的思想观念极其保守!”随同采访组的嘉黎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戚万辉也如此形容。
 
  为促进央隆村的发展,2012年6月,国家投入资金140余万元,于当年10月修通了13公里的通村道路;自治区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驻央隆村工作队(那曲地区气象局派驻)争取资金10万元,修通了16公里的放牧道。从此,央隆村一改旧貌换新颜——
 
  路修通后,村里购买大型车辆的牧民已有5家,购买小车的牧民已有10家,半年来的运输收入已超过12万元。村里已开办了2家日用品商店、菜店,酸奶、风干牛肉等畜产品再也不愁卖,新鲜蔬菜等陆续运到村里来,村民再也不为买一包盐巴而发愁。
 
  59岁的牧民丹央与两位牧民合伙,投资3万元到藏比乡政府附近开办了一家甜茶馆,今年2月投入运行以来,每天都有200多元的收入。
 
  作为全村第一个走出去做生意的人,丹央感受颇深:“像我们这样的地方,没有虫草资源,气候恶劣,不走出去,生活永远只能停留在温饱状态。”丹央说,通过学习,他学到不少做生意的经验,将来带动更多的牧民致富。
 
  正如丹央所说的那样,地理环境的恶劣,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央隆村的发展。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央隆村总是大风凛冽,温度在零下10度以下。
 
  “54年前,村里发生雪灾,大部分牦牛都被冻死、饿死,我家的牦牛就被冻死30多头;24年前,发生雪灾,村里的大部分牧草被风吹走,我家的牦牛被冻死54头。”提起当地气候条件的恶劣,67岁的村民桑顶历历在目。
 
  党和政府是不会忘记央隆村村民的,当他们遭遇自然灾害的时候,党和政府及时给他们运来了饲草料等救灾物资,并通过多种渠道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困难。提及过去的往事,桑顶的双眼噙满泪水。
 
  为了让牧民过上好日子,近年来,国家为央隆村每家每户投入资金1.5万元,实施牧民定居点建设项目,对全村22户人家的房屋进行新建、改建,如今,所有村民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
 
  央隆村,意为“有福气的地方”,如今已经变成现实。村民们利用麦地藏布河的水,灌溉9000多亩草场,大量饲养牦牛、绵羊、山羊和马等牲畜,从传统的游牧而居转变为定居转场放牧。
 
  住上安居房,喝上自来水,用上太阳能,看上电视,听上广播……央隆村的群众想都想不到变化有那么大。“我们正在积极筹备今年的赛马艺术节,力争用牧民特有的舞蹈、歌声展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欢迎大家到央隆村来旅游观光!”索巴这样邀请道。
 
  索巴还说,央隆村的旅游景点还有很多,历史文化也颇为浓厚:如有200多年历史的格鲁派寺庙多崩寺,是藏北高原少有的尼姑寺;麦地藏布河大拐弯,在央隆村境内就有10公里长;有100多年历史的白塔和经幡阵,有数千具牦牛头骨堆砌的玛尼堆,有距离村委会10公里能治疗关节炎、胃病等疾病的察龙察曲温泉……绝对会让所有的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正在采访中,一场大雪不期而至,央隆村四面的高山峡谷全被白雪所笼罩。那时那刻,我们顿然想到,如果作为一名游客,除了看风景之外,会更愿意看到央隆村人那一股不安于现状、敢于同恶劣自然环境抗争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