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藏币 所属分类:文物考古 > 文物

藏币 西藏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约4000多年前)出现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一般等价物,主要有宝石、贝壳、石质串珠、牲畜、哈达和酥油等。历史上,古老的藏民族货币有九眼石。公元前11世纪,西藏开始以黄金、银、铜等金属作为货币使用。16世纪中期,尼泊尔铸造的银币开始流通于西藏。

  乾隆五十六年(1791)皇帝下诏书,允许西藏地方政府制造名为“九松西阿”(九松是13,西阿是45,即藏历第13饶迥的第45年)的章噶银币。“九松西阿”面值、规格均仿尼币,重约5克,直径26毫米,厚1.1毫米。正面中央印有铸造年代的藏文,背面铸有藏族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五十七年(1792),西藏开始大量铸造“九松西阿”。次年,西藏又造出“九松西堆”银币。19世纪上半叶,随着英国和尼泊尔先后入侵西藏,英印卢比开始进入西藏流通。西藏历史上,货币流通不统一,各种外来币种充斥市场。

  藏币发行 宣统元年(1909),西藏地方政府在拉萨城北札什地方创办水动力机器造币厂,开始铸造银币和铜币,其中铸造银元两种、银币两种、铜币四种。

  银元,名“桑冈郭母”,第一种在宣统元年铸造,重19克,直径35毫米,厚约2.25毫米,正面正方形内铸有藏文“宣统元年”,下方铸有“一两”字样,背面为一法轮图案;第二种在宣统元年、1914、1918和1919年铸造,规格与第一种相同,铸有扎西达杰图案、铸造年代及“壹两”等字样。

  银币有“雪阿”和“格桑章噶”两种,其中“雪阿”铸有“宣统元年”、“五钱”字样及法轮图案,重8克,直径28毫米,厚约1.6毫米;“格桑章噶”重4.3克,直径26.1毫米,厚约1毫米。

  铜币有“噶启介”、“噶阿”和“噶启松”等共4种。“噶启介”,简称“启介”,重约10克,直径28.8毫米,厚约1.8毫米,正面铸有雄狮图案,背面铸币名和铸造时间,其面值作藏银七分五厘。“噶阿”图案与“噶启介”相仿,重约7克,直径25毫米,厚2毫米,面值作藏银5分。

  “噶启松”,民间俗称“噶启松”,面值作藏银二分五厘,共两种,一种上铸有“四分之一钱”字样,重约5克,直径26厘米,厚0.14厘米;另一种重4.2克,直径23.5毫米,厚1.4毫米,面值作藏银一分二厘五,图案与第一种“噶启松”同。

  宣统二年(1910),驻藏大臣联豫查封造币厂,重新铸造“宣统宝藏”银币大小两种、铜币两种。1913年札什造币厂重新开业,主要铸造银币“雪阿”,铜币“噶阿”和“噶启松”,以及5种面额的纸币。其中纸币用木刻印模手工印刷,长约14.5厘米,宽约8.5厘米,面额有五章噶、十章噶、十五章噶、二十五章噶和五十章噶。面额都印在正面,上方左右二方框内各印有“tram”字样,代表“章噶”,下方左右二方框内印章噶数目,左方盖有一八角形红印。1917年梅吉造币厂成立,铸造有“雪冈”、“噶启介”、“噶阿”和“噶启松”4种铜币。1918年罗堆金币厂成立,铸造“色章郭母”。1922年夺底造币厂成立,铸造一钱铜币、五十章噶,修版了“雪阿”银币。

  1931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将梅吉、罗堆、夺底三个造币厂合并为札什造币厂,由噶厦直接领导,主要印制五十章噶套色纸币。1933年开始铸造“桑松郭母”银元,同时还造出面值为一两五钱的银币“桑冈雪阿”。1937年开始印制发行一百两钞套色纸币,后成为在西藏纸币中发行量最大、发行时间最长的纸币。1941年开始印制十两和五两套色纸币。1946~1948年发行五两银币,1947年发行三钱和五钱新铜币。1951年造币厂设计出一种五十两银币,重29.5克,直径34.6毫米,厚约3毫米,正面铸有布达拉宫图案,背面铸有法轮图案及“公元1952”、“饶迥925”等字样。1953年为庆贺十四世达赖喇嘛生日,设计了五两银币,并铸出铜质样品,但未铸造发行。

  币制统一 1951年前,西藏流通藏币、外币及内地铸币,其中藏币主要有银币、铜币和纸币等;外币以印度和尼泊尔币为主;内地铸币主要有“炉关锲”、袁币和船洋等。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十七条协议》,协议中规定逐步对西藏地方币制进行改革,在西藏暂时使用袁币。1955年昌都地区改为人民币与银元混合流通市场,机关部门开支均使用人民币。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藏族干部、解放军开始在内部使用人民币。1959年7月,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发出了在全区普遍发行使用人民币的布告。同年,拉萨地区开始流通人民币。随后,中国人民银行西藏分行公布了藏币与人民币的兑换范围和价格。1962年5月,西藏自治区筹委会公布了《西藏自治区金银管理和禁止外币、银元流通暂行办法》。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地区海关正式成立,公布了海关征收进出口税的暂行办法和实施对外贸易管理暂行条例的暂行办法,禁止外币流通。至此,西藏地区币制彻底实现统一。

  推荐书目:《西藏地方货币史》,肖怀远著,民族出版社,北京,1987。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