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喜马拉雅山脉 所属分类:自然地理 > 山脉、山口、峡谷

喜马拉雅山脉 世界最雄伟高大的山脉。

        喜马拉雅,系梵语,喜马意为“雪”,拉雅是“住屋、家乡”之意,意为“雪的家乡”。位于青藏高原南缘,由许多平行的山脉组成,山脉向南突出呈弧形。北纬35º14′~29º37′,东经74º35′~95º03′。山脉西起克什米尔的南迦帕尔巴特峰,东至雅鲁藏布大拐弯处的南迦巴瓦峰。东西长约2 450千米,南北宽约200~350千米,总面积59.44万平方千米。

  主要分布于中国、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境内,中国境内约占1/3。拥有海拔7 000米以上的高峰50余座,8 000米以上的山峰10座。主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海拔8 848.1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喜马拉雅山脉最大特点是山脉高大,山峰陡峭,谷地冰川发育,地质构造复杂,地面切割,峡谷深,富于温带和高山植被。冰川I总面积3.3万平方千米,雪线高度4 500~6 000米,南坡雪线低于北坡。

  地质 喜马拉雅山主脊由前寒武纪结晶岩和变质岩一花岗岩、片麻岩和片岩,寒武一奥陶纪的浅变质岩一结晶灰岩、板岩与干枚岩等组成。北坡白奥陶纪至始新世的海相地层一灰岩、页岩、砂岩等总厚度达1 100米。喜马拉雅山脉是青藏高原上隆起的最年轻山脉,始新世古地中海海退成陆,经数次大幅度断块抬升形成巍峨大山。同时,南北向水平挤压,喜马拉雅山脉强烈褶皱,并具掀升性质,形成向北倾斜的叠瓦状构造,山脉南陡北缓,两坡不对称的形式。喜马拉雅山地壳极不稳定,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地震活动频繁而强烈,是世界上主要大地震带之一。此外,南北走向的断裂构造发育,经河流切割形成纵向深险峡谷,成为西南季风气流北进的通道。喜马拉雅山顶部终年积雪,现代冰川规模较大,著名的有珠穆朗玛峰中国境内的绒布冰川、加布拉冰川及印度境内的热木冰川等。喜马拉雅山脉从南向北,共有四条并行、宽度不等和东西走向的山带,各山带的地形和地质史均不相同:

   ①外喜马拉雅山。包括西瓦利克山脉的丘陵和谷底平坦的构造谷,最宽约100千米,北面高度750米,一般以270米等高线为南界。西瓦利克山脉南坡较平缓,面向印度平原,北坡朝向平坦的广阔平原缓缓下降。

   ②小喜马拉雅山。宽约80千米,高4 500米,谷地海拔900米。走向分歧,附近山峰高度大致相同。有3条山脉,西端为克什米尔构造盆地,长约160千米,宽约80千米,平均海拔1 550米。

   ③大喜马拉雅山。为喜马拉雅山系的骨干,是单独的一条高山脉,耸立于永久雪线之上。山脉最高部分位于尼泊尔与中国边境上,拥有9座高峰。

   ④泰迪斯喜马拉雅山。最宽处在克什米尔,最高点海拔6 791米。

  气候与垂直自然带 喜马拉雅山系制约着南北两侧的大气环流,使南北两侧气候迥异。南侧气候暖热湿润,如墨脱县和樟木最热月均温分别达到22.1℃和17.3℃,年降水量分别为2 300毫米和2 800毫米;北侧温凉干燥,一般最热月均温多低于10℃,年降水量少于400毫米。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南北两侧的地形、水文、生物、土壤及农业生产差异大。山地垂直带有:

   ①热带雨林和季雨林—砖红壤性土壤带,海拔1 100米以下,为低山丘陵;

   ②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黄壤带,海拔1 100~2 300米;

   ③山地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一黄棕壤和棕壤带,海拔2 300~2 900米;

   ④山地寒温带云、冷杉暗针叶林一暗棕壤和漂灰土带,海拔2 900~4100米;

   ⑤亚高山寒带杜鹃、山柳等灌丛和高山蒿草草甸一亚高山灌丛土和高山草甸土带,海拔4 100~4 400米;

   ⑥地衣、苔藓与座垫植物等组成的高山冰缘稀疏植被一寒冻土带,海拔4 400~4 800米,4 800米以上为高山永久冰雪带。

   人文概况 中国西藏境内的喜马拉雅山地区主要城镇有普兰、吉隆、樟木、聂拉木、亚东、定日、墨脱等县。居民以藏族为主,邻近国境地区的少数民族还有珞巴族、门巴族和夏尔巴人、登人等。喜马拉雅山在恒河支流的强烈侵蚀切割下,形成许多深达数千米的峡谷通道,成为西藏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等邻国进行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捷径,主要通商口岸有樟木口岸、普兰口岸、吉隆口岸和亚东口岸等。山区交通艰险闭塞,有中尼公路和拉萨至亚东、拉萨至隆子、拉萨至普兰等公路干线。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