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桑耶寺 所属分类:宗教 > 寺庙

桑耶寺 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齐全的佛教寺院。位于山南地区扎囊县境内的雅鲁藏布江北岸。桑耶,系藏语“无边”、“存想”之意。桑耶寺已有1000余年历史,是藏族文物古迹中历史最悠久的著名寺院,是吐蕃时期最宏伟、最壮丽的建筑。寺内珍藏着吐蕃王朝以来西藏各个时期的历史、宗教、建筑、壁画、雕塑等诸方面的遗产,是藏族古老而独特的早期文化宝库。桑耶寺是西藏地区重要佛教活动中心,集西藏古代文化、中原文明和印度文明之大成,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简史 关于桑耶寺动工至竣工年代,众说纷纭,说法不一。据《巴协》、《西藏王臣记》记载,767年建寺,771年完工,历时5年;《贤者喜宴》载,763年桑耶寺奠基,774年竣工,历时12年告成;《布敦佛教史》认为,桑耶寺787年奠基,799年竣工;法尊法师认为应建于762年,766年完成。综合上述诸观点,桑耶寺始建于8世纪中叶,由莲花生选定建寺地点,寂护设计结构布局,赤松德赞奠基动工。桑耶寺建成后,赤松德赞在桑耶寺剃度第一批藏人出家为僧,称“七觉士”,在寺内学经、译经,是西藏历史上第一批僧侣,从此奠定了桑耶寺的崇高地位。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灭佛后,寺院曾被关闭。10世纪后,成为藏传佛教宁玛派的中心寺院。17世纪初,萨迦派僧人重加修整,寺院除护法神殿仍属宁玛派僧人主持外,均改宗萨迦派。17世纪中叶,遭大火焚毁,六世达赖仓央嘉措陆续重建。20世纪40年代,热振活佛摄政期间,曾对寺院进行全面维修。桑耶寺建筑规模宏大,殿塔林立,整个寺院布局按照佛教想像中的世界结构设计而成,建筑群呈圆形,直径约336米,占地面积近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中心为一座方形乌孜大殿,象征世界中心须弥山;四周有四殿,象征四大洲;四殿又各有两配殿,象征八小洲;大殿之南北两处又各建太阳、月亮两殿,象征日、月两轮;主殿四角建有白、青、绿、红四色舍利塔,象征四大天王;外有垣墙围绕,象征铁围山。这种以佛教对世界结构的想像,具体化为寺院建筑的艺术形式,对西藏乃至汉地宗教建筑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8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尊崇格鲁派,仿照桑耶寺的形式,在承德兴建了普宁寺。“文革”期间被毁。20世纪90年代,国家拨巨款进行重点维修,逐步恢复原貌。
 
  乌孜大殿 即“祖拉康”,寺院的中心主殿。殿内有塑像78尊,佛教壁图14幅。建筑面积6000余平方米。坐西朝东。乌孜大殿还有两重围墙,外围墙范围最大,最壮观,四面各开一门。墙内有两层建筑,下层是宽阔的回廊,回廊墙壁上满绘壁画,上层是僧舍。内围墙规模较小,两层建筑,上下层皆有回廊,回廊满绘壁画,下层西、南、北三面各有3间密室,上层三面各有1大间库房。大殿为金顶三层楼阁,第一、二、三层分别具有藏、汉和印度三种建筑形式和雕塑风格,故有“三样寺”之称。这种藏、汉、印合璧的建筑风格,在建筑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反映了当时汉族地区与印度佛教势力并存并在文化上彼此吸收的历史事实。①第一层。藏式建筑。分两部分,前为经堂,后为佛殿。经堂面阔7间,进深4间,面积317平方米。悬挂有大小幡幢,两侧各有塑像7尊,左侧为松赞干布、赤松德赞、唐东杰布和四尊祖师像,右侧7尊为祖师像。佛殿的地基比经堂稍高,面积812平方米。天花板上绘有团花图案,绘有千佛像壁画。殿内主供释迦牟尼佛像,石像左右两边各有泥塑菩萨5尊和护法神1尊。殿后部置经书架,其上满置经书。经堂与佛殿之间有三道殿门,门上雕有龙和云纹等。围绕佛殿有一周回廊,回廊满绘壁画。②第二层。汉地建筑形式。殿前有明廊,明廊南壁绘有莲花生传记画,北壁绘有早期桑耶寺全景布局图。大门两侧为板壁夹墙,厚约1.3米。其建筑结构与第一层后部佛殿相似,殿内主供3尊合金刚铜佛像,中间为无量寿佛。殿内绘有“佛传故事”壁画。③第三层。印度建筑风格,上有五顶相峙。殿中主供大日如来佛像,两边陪塑眷属和八大菩萨,四角塑欢喜佛,现已毁。另外,在乌孜大殿东大门前有一高达九层的格古康,意为“展佛殿”,每年藏历一月五日和五月十六日桑耶寺均举行展佛活动,将巨幅释迦牟尼佛像挂于格古康的高墙上供人们顶礼膜拜,是谓展佛。
 
  十二洲 即由江白林、阿雅巴律林、强巴林、桑结林4座神殿和朗达仓康林、顿穷拉巴林、达角仓玛林、中珠甲卡林、隆丹白萨林、桑丹林、那措扎扎林、白哈贡则林八座小神殿组成。神殿位于乌孜大殿东南西北四面,代表佛经上记载的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四大洲。8座小神殿位于四座神殿附近,代表提诃洲、毗提诃洲等八小洲。此外,还有日、月两洲。这些建筑周围还修筑了1米多高的方中略圆的围墙,周长1200多米,东西南北各有一道门。“文革”期间,殿内主供的佛像、壁画等被毁,失去本来面目。
 
  四塔 由白、红、黑、绿四塔组成,象征四大天王。分别位于乌孜大殿四角,塔与殿角相距几十米。“文革”期间,四塔被毁(见藏式佛塔)。
 
  壁画 桑耶寺壁画内容广泛,堪称西藏寺庙之首。壁画内容主要包括:西藏历史、桑耶寺史、佛教哲学、佛本生故事、佛经故事、千佛、莲花生传略、各教派高僧传略、十六罗汉、喇嘛宗教生活、友好交往、战争、民风民俗、劳动场面、文化艺术、运动、节日庆典、商旅贸易、医药卫生等。桑耶寺壁画容量可观,如乌孜大殿壁画面积3000平方米壁画。桑耶寺壁画年代大致分为两个时期绘成。早期壁画在明正德元年(1506)桑耶寺发生的大火中荡然无存,寺庙重新修建后,壁画重新绘制,乌孜大殿外回廊东南侧就绘有大火和寺庙重建场面。第二期壁画于1935年由热振活佛主持绘制。桑耶寺壁画表现形式多样,在绘画形式上大体为分三种:①连环画式。用两幅以上画面来描述一个故事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如西藏发展史、桑耶寺发展史、佛本生故事、佛经故事等,该部分绘画约占全寺壁画总量的60%。②排列画式。由数幅壁画排列在一起,但不一定有相互关系,如千佛、各教派历代高僧、舞蹈、赛马、摔跤、杂技表演等,该部分壁画约占总量的30%。③具有独特内容的单幅画式。这些画幅都带有程式化,西藏其他寺庙都有这些内容相同的绘画,如世界形式图、四友图、六寿图、蒙人牵虎图等,该部分壁画约占总量的10%。桑耶寺绘画风格大体上有工笔重彩、水墨淡彩、白描、在单色衬底上线描等。①西藏史画。分布于乌孜大殿内围墙中层回廊,壁面内容涉及远古传说中的罗刹女与神猴成婚,繁衍西藏最早的人类,至九世达赖时期,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的事件。其中有雅砻部落兴起,佛教传人西藏,松赞干布统一西藏,迎请泥婆罗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兴建大昭寺,唐朝金城公主进藏,兴建桑耶寺,莲花生入藏,藏传佛教的前弘期和后弘期,朗达玛灭佛,阿底峡入藏,萨迦、噶玛、帕竹地方政权的兴衰,宗喀巴创建格鲁派等。画面长92米,是西藏壁画宝库中罕见的精品。②桑耶史画。分布在乌孜大殿第一、二层,壁画内容包括该寺的兴建,寺名来历的传说,莲花生筹建该寺,建寺过程中降妖伏魔,“七觉士”出家,赤松德赞主持寺庙开光典礼,寺院在明代遭大火的情景,火灾后重修等。此外还有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四大寺和布达拉宫修建过程的壁画。③莲花生传壁画。分布于大殿第二层的明廊南壁,内容包括莲花生进藏前的情况,进藏沿途征服群魔、修行传教、主持兴建桑耶寺等。④舞蹈及体育活动场面壁画。主要分布在乌孜大殿门内左侧回廊和中层回廊。舞蹈包括三人舞和牦牛舞,三人舞为三位舞女,翩翩起舞,全裸上身,下着短裙,赤足,宝缯束发,肩披飘带,饰耳环、手镯、璎珞、臂钏等,一手执金刚,一手捧颅器;牦牛舞为两位白发长须的老人,前面老人手拿青草招引,后面老人正在追赶,牦牛昂首张口,向前奔驰。旁边有6位舞女击鼓助兴,还有不少围观者。杂技壁画主要内容有爬杆、高空倒立、高空展翅、俯卧钢刀等。高杆上人物姿态各异,有倒立、作弓箭步、双人倒立相连等画面。举重壁画即抱石头,有4人参加,4人动作各异,1人正准备从地上往上抱石头,2人已将石头抱胸,1人已把石头扛上肩部。4人皆秃头,上着长袍,系腰带,下着紧身裤,脚穿长简靴。旁边有2名裁判,头戴盔帽,身着长袍。柔道壁画共有12人参加,两两相对,均穿短裤,一方红色,一方白色,正在搏斗。旁边有2个身穿长袍的裁判。另有2人手捧哈达及一些观战者。长跑壁画共14人参加,穿红、白、绿三色短裤,似三方参加比赛。画面呈一条线分布,动作各异。赛马壁画共19匹马,赛马者身穿长袍,脚穿长筒靴,1名裁判正手拿短鞭指挥。
 
  寺藏文物 桑耶寺珍藏着自吐蕃王朝以来各个时期的历史、宗教、建筑、雕塑等多方面的遗产,主要有兴佛盟誓碑、铜钟、砖瓦等。①兴佛盟誓碑。立于乌孜大殿东门外右侧,由碑身、碑座、碑帽三部分组成,通高4.9米。碑座呈束腰圆形仰覆莲座,直径1.84米,部分镶人大殿外墙内和周围的石块护座里。碑身呈长方形,上宽0.84米,下宽0.88米,高3.6米。碑身刻藏文21列,碑文内容反映吐蕃王室压制苯教,大力扶持佛教的历史。碑身与碑座采用榫卯相套,其缝隙灌注铜水。碑帽呈长方形,四角上翘,边长1.56米,高0.6米,素面无饰,碑顶原为石狮,后石狮被毁。碑帽顶部四角各留有一小圆坑,后在其中部加有铁皮太阳和月亮图案。②铜钟。共三口,一大二小,皆铸于吐蕃时期,为西藏现存最古老的铜钟。大钟悬挂于乌孜大殿东门门廊上,为赤松德赞王妃没卢氏供养桑耶寺而献,系青铜所铸,有半圆形钮,钮下为覆莲纹,口呈钮齿形,钟体微有裂缝,口径0.69米,高1.2米,上体周长1.8米,下体周长2.1米,厚0.05米,钟体顶端有古藏文两圈,阳文;小钟原有8口,现存2口,小钟皆高0.35米,口径0.24米,亦为青铜所铸,有半圆形纽,口呈锯字形,钟体外表有三组由7个梵文和3个图案联合组成的图案,藏文为“朗穷旺单”,意为“十相自在”。③石狮。位于乌孜大殿大门两侧,共一对,形制大小完全一致,通高1.23米,嘴鼻突出,额部后缩,双目有神,背披螺吉,顶系宝铃,长尾上卷,两耳下耷。石狮在西藏寺庙中实属少见,明显表现出汉文化的痕迹。④砖瓦。桑耶寺现存数量最多的文物。烧制于吐蕃时期,现存三种颜色砖瓦,分别属于红、黑、绿三座塔的建筑材料。砖的形制有方形、长方形、梯形、子母口形等四种,大小型号不一,砖面刻有“内”、“外”等古藏文,系烧制前模印而成。瓦有板瓦、筒瓦两种,大小型号不一,皆施绿釉,瓦面有藏文火印,内容与砖文相同,瓦内有很细的布纹。⑤匾额。悬挂于大殿二门上,上书“大千普佑”,为清代文物,长2.92米,宽1.38米,四周金龙框边,蓝底金字,图章与落款已毁。正门门楣外原挂有清代皇帝所题“格鲁伽兰”匾额,今已不存。⑥金银酥油灯。供奉于桑耶寺佛堂前,为建寺初期制造,有1200余年历史。金银酥油灯共3盏,中间为铜座金灯,两侧为银灯。
 
  石刻造像 桑耶寺不仅以其古老的历史、宏伟的建筑闻名于世,而且还有众多的珍贵文物,特别是石刻造像,数量庞大,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工艺技巧精湛,可谓西藏石刻造像之最。在乌孜大殿内围墙回廊南面的两殿内,石刻造像琳琅满目。这些造像皆雕刻在长0.4~0.82米之间的长方形石板上,有半浮雕和高浮雕两种,题材多为释迦牟尼像,还有四大天王、菩萨、观音菩萨、罗汉像等,其中乌孜大殿内的释迦牟尼佛像高4米,系用整块巨石雕刻而成。这些造像均经后人涂彩设色。①千佛像。约900余尊,皆雕刻在O.4~0.5米的长方形石板上,造像风格、服饰等基本相同。有圆形背光,面方圆,著袒右肩袈裟,结跏趺于仰莲座上。②四大天王像。共4尊。四大天王是西藏壁画中与内地佛教绘画最为相似的形象,他们作为佛教的护法之神,一般被醒目地绘制在寺庙山门和主要佛殿的门廊,而雕刻在石板上却很少见。四大天王为东方持国天王,西方丑目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北方多闻天王。③菩萨像。1尊。头戴塔式宝冠,袒裸上身,上著长裙,腰间系带,饰耳环、手镯。造像姿态优美,比例协调。④观音菩萨像。共2尊,皆高浮雕。其一为四臂观音,其二为八臂观音菩萨,两者造像风格相同。⑤罗汉像。共有6尊,皆为高浮雕,造型、衣饰等均与内地寺院的罗汉像相同。这些造像以云、莲花纹为边饰,秃头,著袒右肩袈裟或袒上身,结跏趺或瑜伽坐,右手中持宝瓶、法器等。⑥裸体男像。1尊。造像面目狰狞,似为护法神。此外,桑耶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殿内,还保存有部分石刻造像,这些造像均为高浮雕,其题材主要是西藏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有莲花生、阿底峡、米拉日巴、唐东杰布,还有绿度母、塔等。桑耶寺石刻造像是石刻艺术的精美杰作。除佛像外,在达角仓玛林周围还有数尊狮子和大象,大小不等,这些狮子和大象的雕刻风格和工艺水平明显不同,前者雕琢粗犷古朴,后者造型生动,结构准确,工艺精细,体现出精湛技艺,这些石雕是桑耶寺的艺术佳品和文物珍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