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帕巴寺 所属分类:宗教 > 寺庙

帕巴寺 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位于日喀则地区吉隆县吉隆镇。约建于640年,相传为松赞干布采纳文成公主建议,建立的镇边寺院之一。为尼泊尔寺庙建筑风格,整体形状为一楼阁式石木塔,塔中心有楼梯可盘旋至顶。共四层,层层出檐,逐层收分,每层均设有壶门、小窗,建有挑檐、檩枋、椽子、飞头、瓦垄等。从寺庙建筑及壁画来看,历代曾进行过修葺,但其主体建筑却依然保存了历史旧貌,具有浓郁的南亚风格。“文革”期间,寺院被毁,80年代重建后,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佛殿 帕巴寺底层,寺庙的主体部分,由门廊及主殿两部分组成。①门廊。门道设于南面,宽4米,有两层石踏道。门楣两端有圆雕木狮一对。门廊4柱,左右各有密室一间相通。②主殿。位于门廊北面,门道朝南,宽约2米,有石踏道四层,最上两层尚存护铁,钉有铁钉。门楣上方为5尊护法狮子,其间绘有头戴黄色尖帽的格鲁派祖师法像。佛殿平面呈正方形,进深3间,面阔3间,现存立柱14根。在南端东侧第一柱上有模糊不清的墨书藏文题记。殿堂南壁的东、中、南段上方各开有采光小窗。主殿北壁原放置主尊释迦牟尼8岁身量的檀香木像,俗称帕巴瓦第像,帕巴寺也因此而得名。东、西壁各置佛像4尊,东壁西侧放置十三世达赖的泥塑像,高约10米,西壁角上原放置有莲花生大师泥塑像,高8~10米。殿堂内悬挂有五色缎子制作的庄严胜幡,木柱四周皆用锦缎围裹,东西两壁经橱内分置有《甘珠尔》、《丹珠尔》经书各1部。主殿南侧原有僧舍9间,已改作他用。佛殿内、外有环廊环绕,以供信徒转经之用,外环廊木柱上原安置有一周转经筒,今已不存。
 
  壁画 寺内壁画有早、晚期作品,分布在门廊、佛殿及外环廊。

  ①门廊壁画。北壁右侧绘莲花生像,下方为其弟子像,上方分别绘制密宗双身欢喜菩萨及白度母,以山水、云朵为底饰图案;左侧绘十一面观音,身披天衣、条帛,有光头及背光环绕,在其上方左右分别绘有释迦牟尼坐像,下方左右绘制供佛仙女,中央为神山冈仁波齐峰。东壁现存部分壁画为释迦牟尼小像,均结跏趺坐于莲花之上,作各种印相,皆有背光。南壁自东至西分别绘有三世佛、罗汉图、护法神、观音、度母像等。西壁绘有三尊护法神像。
  
  ②佛殿壁画。南壁东段壁画上方为释迦牟尼像,中心绘宗喀巴师徒3尊,下方为5尊并列的护法金刚像;西段壁画中心部位为观音法像,四周以雪山、云彩装饰,上方绘绿度母,下方绘曲班拉姆,西端为神山冈仁波齐峰,东端绘三尊护法神像。其西壁与东壁原绘制有壁画,现已毁。

  ③外环廊壁画。四面满绘壁画。南壁正上方门楣处绘释迦牟尼像,左右分别绘有度母、护法神像。西段为西方广目天王与东方持国天王,两天王之间绘有坛城,中央为无量光佛,西侧绘有化佛小像。东段绘制南方增长天王与北方多闻天王以及供佛仙女像;西壁从南至北绘有护法神、十六罗汉、历代高僧大德像等;北壁从西至东绘有释迦牟尼、供佛仙女和藏传佛教各教派的高僧大德像,如米拉日巴、噶玛巴法王、德敦嘎旺多杰、哈蒙居马.仁尊次旺罗布、切洛桑扎、莲花生及妃子康祖·益西措杰和拉坚门德拉娃、赤松德赞、药师佛及其弟子、喜金刚、观世音菩萨、强巴佛、白伞盖佛母、多吉申巴、恰那多杰、绿度母、宗喀巴师徒三尊、拉罗娃、吉尊强准等各种人物肖像。东壁下层壁画属早期壁画,大部分为上层画所覆盖,仍可辨识出菩萨像、赤松德赞像、法师像三个局部图案。南段上层壁画年代晚于下层,题材内容包括释迦牟尼传记、松赞干布时代宫廷生活、削发剃度等不同的场面。其中《宫廷生活图》反映松赞干布时代的宫廷生活情景。北段上层壁画的年代较晚,与下层壁画叠压。从北端开始,绘有布达拉宫、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琉璃桥、扎谷嘎林三塔及药王山等建筑群,长9米多,绘有官员谒见布达拉宫的场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