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悉补野部落 所属分类:历史 > 史前时期

悉补野部落 原始氏族公社时期生活在山南雅砻河谷的琼结、泽当一带的部落联盟,吐蕃(tǔ bō)早期部落。又称雅砻部落。因以牦牛作为图腾,又称六牦牛部落。

  悉补野,又叫鹘提悉补野。这个部落名称在藏文史料《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汉藏史集》中都提到过,在汉文史料《旧唐书·吐蕃传》、《新唐书·吐蕃传》、《通典》等书中也提到过。据说悉补野部落位于今西藏山南地区乃东、琼结县境雅隆河谷,第一代赞普叫聂赤赞普,他的出现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公元前4世纪或2世纪,悉补野部落联盟在不断征服周边诸部落的过程中,经济、军事均获得极大发展,成为以雅砻河谷为中心的强大部落联盟。6世纪,悉补野部落逐渐强大,其部落的活动和交往范围扩大到青藏高原。悉补野部落在向外发展过程中,逐渐与邻近的羌族和苏毗(pí )、象雄、白兰、党项、吐谷浑(tū yù hún)等其他游牧部落产生联系。
 
  聂赤赞普是悉补野部落的第一代赞普,也是史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他统一了十二小邦。聂赤赞普及此后的穆赤赞普、丁赤赞普、索赤赞普、德赤赞普、赤贝赞普和止贡赞普六代赞普,统称天赤七王。到了第31代赞普朗日松赞时期,大部分卫藏地区基本纳入其管辖范围,赞普徙居雅鲁藏布江北岸。7世纪初,悉补野部落第32代赞普——松赞干布即位后,统一了西藏高原,建立了吐蕃王朝。

  为什么把聂赤赞普及其世系称为“悉补野”,学术界众说纷纭。据西藏著名历史学家恰白·次旦平措先生考证,符合情理的说法应当是,因为聂赤赞普来自今西藏林芝地区波密县的波沃地方(波沃,古代也写作博窝,应即是波密),所以被称为“悉补野”(意即波沃之王)。也就是说,聂赤赞普既不是天神下凡,也不是来自印度或中国内地,而是吐蕃本地的人。

  按照传说中的说法,悉补野部落的赞普从聂赤赞普开始共传了31代,包括所谓天赤七王、上丁二王、地列六王、德字八王、赞字五王、中丁二王等。藏文史料《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红史》、《雅隆尊者教法史》等书中都提到了这些赞普的名字。

  “赞普”是藏文译音,最早为原始崇拜中的一种精灵,苯教徒也把它视为九大教义之一。后转为统治者自称,在吐蕃诸王中多以此字为名,以示崇巍。《新唐书·吐蕃传》中解释说:其俗称雄强为赞,称丈夫为普,所以称君王为赞普。这种解释很接近藏文原意。

  据藏文史料记载,在悉补野部落中,苯教非常盛行,以至达到以苯教治国的程度。在悉补野部落,赞普左右有苯教徒居于高位,参与一部分政治、军事事务的决策,也协助赞普威慑、控制臣工属民,所谓以苯教治国,大概就是在这种意义上说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