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盐井天主教堂 所属分类:宗教 > 其他

盐井天主教堂 西藏境内惟一的天主教堂。

  位于昌都地区芒康县纳西民族乡上盐井村。1819年由法国人丁玉神父创建,历时13年落成,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教堂顶上竖立十字架和耶稣像,顶结构为三联圆弧形拱顶,系典型的罗马式建筑。1969年教堂被拆毁,成为盐井小学及中学的校址。1986年西藏各级政府先后拨款10万余元,在原有的墙基上重新修筑盐井教堂,其建筑结构为平顶式藏房,面积约1000平方米,有22间房。教堂原隶属康定天主教教区分堂,后改为云南维西茨中教堂的分堂。

  教堂内有圣母玛丽亚、基督耶稣等圣灵的画像。1996年鲁仁第在西安天主教教堂晋升为神父后,任盐井教堂的第一位藏族神父。盐井教堂有1位神父、2位修女,当地信徒有70余户600余人,外地信徒100余人。到1950年,盐井教堂先后有毕天祥、丁成莫、吕伯恩、彭茂美、蒲德元、穆宗文、叶葱郁、杜仲贤等17人任神父或传教士,其中大部分来自法国、德国和瑞士,也有来自四川康定、巴塘,云南维西、德钦等地。

由来


  天主教1865年传到盐井,至今已有近一个半世纪了,自1865年至1949年历经17位外藉本堂神父。首次打开这种局面来到盐井传教的有两位神父(邓德亮神父和比神父)。两位传教士经过长途跋涉,翻山越岭从之南贡山的朋卡来到现在盐井的根拉村,并在根拉村住了一段时间,当时群众中已有信教的人,1865年从贡格喇嘛手中买下了上盐井的这块地皮,并盖起了教堂,有十五间的住宿。据说那时候盐井并没有多少户人家,很多地方是未开垦之地, 至此这两位神父在上盐井有了自己的栖身之处,这也成了二位神父传教生涯中的里程碑和转折点。

  后来又盖起了非常壮观的西式教堂(当时用英文传教),从此教徒们慢慢聚集在上盐井落户,教堂也随之逐步扩大,但在文革期间教堂原貌被毁。传教士们不仅在灾难之中度过难关恢复了教堂,而且还解决了群众住房等问题,让群众安居乐业, 使他们逐步了解了天主教的文化内涵。经过岁月的蹉跎,盐井不仅在传教上取得了成果,而且与巴黎教会区域的教士取得了联系 。

  因当时四川甘孜的康定、道浮、芦霍、巴塘等都有了属于巴黎教会的传教区,也有他们的同道,这样他们就得到了人员和物质上的帮助,后来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终于把三省一区(藏区一带)所有的教堂 融合为一个教区,教区设立在巴塘,后因多种原因教区搬到康定,教区专门设立藏文学校,让传教士上学学习藏文,这样可以更好地为藏族同胞传教。上盐井教堂第四位本堂神父叫尼德龙,他的成绩最显著,他不仅翻译了大量的藏文经书,而且设立了夜校,聘请本地的老师为信徒授课,让他们认字,自己翻译藏文经书,他的这一行动不仅提高了信徒的素质,而且增加了信徒的数量,从而天主教在本地的地位和影响越来越大,信徒越来越多,天主教在盐井蓬勃的发展起来了。[1]

  参考资料

  1.盐井天主教堂 .中国西藏旅游网[引用日期2013-01-1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