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甘南7万游牧民从逐水草而居到安居乐业

2013-12-11 17:35:02   来源:甘南日报   作者:马云


  一排排整齐的红砖瓦房,一条条干净整洁的巷道,一行行笔直矗立的太阳能路灯……这是记者日前在玛曲县阿万仓乡沃特村牧民定居点采访时见到的景象。
 
  数百年来,藏族牧民在广阔草原上过着四处漂泊的游牧生活,被称之为“马背民族”。几匹马驮着一家老小及帐篷、锅碗瓢盆等全部家当,两三条牧羊犬照看着羊群,哪里水草丰美就去哪里,夏天遇到冰雹、暴雨是常有的事,一到冬天就更辛苦了,如若碰到暴雪天气,大部分牛羊就会冻死饿死。传统的生活方式束缚着经济的发展,大部分游牧民生活贫困。
 
  随着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游牧民定居工程目标任务的完成,甘南已有7万多名世代逐水草而居的藏族牧民跃下马背,搬进城镇及周边新房,过上定居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游牧民在国家的帮助下,开始从游牧向定居过渡。自2008年甘南启动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以来,牧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至2012年,甘南共有14524户7.37万人实现了定居。共建设定居点168个,建成住宅14524套,建筑面积117.16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13.33亿元,其中玛曲县定居4259户21832人,碌曲县2445户12798人,夏河县1607户8148人,合作市1478户7159人,临潭县3345户16071人,卓尼县1390户7146人。为解决定居点群众行路难、用电难、吃水难等问题,州县多方整合资金,配套建设了定居点生产设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定居点暖棚28624平方米,硬化巷道、村道141.98公里,人畜饮水管道189.2公里,架设农电线路462.8公里,新建和改建学校47所、卫生院(室)82所,新建村委会35处、敬老院3所。
 
  游牧民定居工程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和生态保护工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甘南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把游牧民定居工程与推进城镇化进程结合起来,以县城和乡镇定居为主,首选县城。游牧民定居工程的实施,使牧区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改变了千百年来牧民逐水草而居的历史,解决了牧民最重要最迫切的居住难、行路难、用电难、吃水难、通讯难、上学难、看病难等民生问题,广大牧民充分享受交通、供电、供水、通讯、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提高了牧区社会发育程度和牧民素质。项目全面完成后,通过发展舍饲圈养将转移超载牲畜116.19万个羊单位,使77.46万公顷草场减轻载畜压力,基本实现草畜平衡。通过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和草原生态保护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有力地促进了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定居给牧民们的生活带来了可喜变化,太阳能光伏电源、热水器、新潮家具、摩托车、拖拉机、小汽车等进入了牧民家庭,长期以来困扰牧民的就医困难、子女受教育比例低等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定居后,牧民有更大的自由度选择生产生活方式,很多人通过饲养奶牛、外出务工、跑运输、个体经营等方式成功转换角色,融入城镇生活,其中不少人已经尝到了“甜头”。夏河县甘加乡牧民交巴一家定居后,家里的剩余劳动力全部从事第三产业,日子越来越红火。
 
  来到玛曲县尼玛镇定居点的索南家中,幸福洋溢在一家人脸上。4年前,索南一家为了两个孩子上学方便搬到了这里的定居点。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索南满面笑容:“原来放牧住帐篷的时候,一家人是风里来雨里去的,一年四季都过着冷暖无常的漂泊生活。现在搬进定居点新房后,4间房屋都有玻璃暖廊,既防风又保温,学校、卫生院都在附近,看病、上学很方便。”
 
  和索南家一样幸福的还有夏河县科才乡定居点的牧民。乡纪委书记赵文哲介绍说:“这里的定居点每户占地面积180平方米,全部实现了通水、通电、通路、通广播电视、通电话,还配套修建了会议室、文化室、卫生室等,现在牧民的日子也像城里人一样方便舒适了。”
 
  从游牧到定居,从草原到城镇,从潮湿阴暗、简陋寒冷的帐篷、地窝子到崭新明亮、宽敞温馨的砖瓦房,游牧民定居这一生态保护基础性工程和民生项目的实施,使藏族这一世代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群体,终于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历史巨变。新房新居新生活,受惠于这一民心工程的农牧民群众无不欢欣雀跃,无怪乎无论走到哪个定居点,听到最多的便是:“感谢共产党,社会主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