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援建夫妻 爱洒玉树

记中国电建集团玉树重建现场指挥部康明、张玉娟夫妇

2013-11-13 09:55: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方莉


  10月底的玉树,艳阳高照,灾后重建工作接近尾声。在康巴风情商街的施工现场,一位戴着安全帽、穿着工作服的瘦高汉子正紧张地检查着工程质量。
 
  他是康明,中国电建集团玉树重建现场指挥部第一工区总工程师。此时,他的妻子张玉娟,也正在工区忙着工程结算。他们二人,见证了一个崭新的玉树在高原崛起的全过程。
 
  集结号,奔赴玉树
 
  三年前的4月14日,7.1级强震重创玉树。那时候,康明和张玉娟还在黄河拉西瓦工地建设水电站。震后的玉树,满目疮痍的画面一直是小两口儿心底深深的痛。
 
  接到援建任务后,没来得及与妻子道别,康明连夜从西宁乘车赶到海拔4200米的玉树。2010年7月10日上午9点,在结古镇的玉树县第三完全小学,康明与其他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灾区群众集结到一起,召开“玉树抗震救灾万人誓师大会”。
 
  九天后,挂念丈夫、心系玉树的张玉娟也主动请缨来到了玉树工地。夫妻二人从此双双投入到紧张而艰苦的抗震救灾中。
 
  “头疼得要爆炸,晚上怎么都睡不着”,到玉树的小两口儿很不适应,头痛、胸闷、失眠等高原反应如影随形般折磨着他们。可是灾情如军令,忙的时候,康明白天黑夜都在工地上,身上脱落一层层黑皮,一不小心还会感冒,打完点滴就上工地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在玉树没多久,原本皮肤白皙的张玉娟黑了,到晚上更是颈椎痛得无法入睡。
 
  抓工期,困难重重
 
  要克服的不仅是高原反应,而且还要克服玉树极度严寒、极度缺氧的气候,每年只有4月到11月是有效施工期。如何又快又好地推进施工进度,也是一个难题。
 
  三年里,康明的足迹踏遍了一工区参建的所有农牧民住房安置点和公建设施项目。他利用多年水电专业经验,针对暴雨天气对板房建设的影响,提出了“逆作法施工,精细化管理,条理化推进”的建议;在城镇居民住宅建设中,他想出了“先做室外后做室内”“先盖屋顶后补板面”的施工办法,实行倒排工期,科学施工,留够作业面,做到了“下雨工不停,雨天照样干,工序自由时差为零”,极大地提高了工程施工进度。
 
  在玉树,张玉娟也遇到了难题。之前她一直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现在要做的是财经合同方面的业务。怎么办?张玉娟带领财经办全体人员来到工区,盯着现场了解工人、设备、材料的配比情况,并详细记录在工作日记里,终于拿出了集团玉树重建指挥部的第一份合同模本,成为各个工区借鉴的范本。三年下来,张玉娟的工作笔记摞起来有一尺多高,她对之前完全不懂的“干戈”“东玛”“帮安”等藏式风格建筑术语也烂熟于心。
 
  在玉树援建的这三年,小两口儿除了吃饭、睡觉以外的时间全被工作占据。可就是在这样紧张的工作环境里,小两口儿也不放松业务学习,今年还一起报考了房建一级建造师。
 
  建家园,舍小为大
 
  在工区营地的简易彩板房里,有一间15平方米的小屋,里面整齐地摆放着办公桌、床,还有脸盆、水壶等简单的家居用品。这是康明的总工程师办公室,也是他和张玉娟在玉树的“家”。
 
  对于这个“家”,张玉娟感到很满意,相较于很多在不同工地上的夫妻来说,他俩已经算是“幸运”。可在张玉娟心里,还有着更深的思念,远在甘肃的老家里有上初中的女儿和年迈的父母。
 
  对于女儿康舒月,康明夫妇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愧疚。十多年来,小两口儿一直在不同工地过着集体生活,女儿生下来才两个多月就被留在老家由父母照顾。好在女儿乖巧懂事,学习、生活都不用两口子操心。现在女儿正值青春期,很多问题都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在身边的康明夫妇只能靠打电话嘘寒问暖。前些日子,小月月在电话里苦苦央求:“妈妈,我马上13岁了,你回来待几天陪我过生日吧!”听到女儿的小小心愿,张玉娟鼻子一酸,她很想回家,可是想着玉树重建正面临收尾,这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大幸福,自己怎能在此时离开?她只能在电话里安慰女儿:“爸爸妈妈很快就会回家!”
 
  在玉树县三完小门外,夫妻俩一起种下了一棵象征着“企地共建、共同为玉树明天祈福”的云杉。小两口儿种下的是一棵树苗,留给玉树的却是一片绿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