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我国格萨尔艺人在现代化冲击下寻找新坐标

2013-09-20 13:14:39   来源:新华网   


  36岁的达哇扎巴穿着金色的铠甲站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巴塘草原上,高高的王冠上插着一根老鹰羽毛,身后红、黄、蓝、白、绿的五色彩旗在风中飘扬。
 
  已经3个小时过去了,他丝毫没有停顿,也没有喝一口水,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如痴如狂地讲述着《格萨尔》史诗中最著名的《赛马称王》。慕名而来的百姓将他团团围住,争相一睹这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风采。
 
  与每一个神秘的神授艺人一样,达哇扎巴有着不可思议的“神授”经历:13岁那年,他在放牛时倚着一块岩石睡着后,被梦境中一位老者告知负有特殊使命,并要赐予他超凡的能力——要么听懂百兽的语言,要么讲述格萨尔王的故事。达哇扎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梦醒后,他三天三夜高烧不退,大病初愈后便飞奔至放牛的神山面前,格萨尔王的故事犹如势不可挡的流水,从他口中奔泻而出。那一刻,他意识到自己成了一名“仲巴”(藏语:专门说唱格萨尔史诗的人)。
 
  20多年来,达哇扎巴的足迹踏遍了格萨尔出生、征战过的各地。每逢节日、庆典,他总能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吸引大量“粉丝”。大多时候他的说唱是免费的,只有在被私人邀请时才获得一些报酬。
 
  玉树州治多县格萨尔学者文扎告诉记者,在藏区,民间流传着“仲巴们的福气都在嘴巴上”的说法,过去的格萨尔艺人大多一生漂泊,贫穷到老。
 
  “现在随着交通的发达,社会经济的发展,伴随藏区与外界的交流越来越多,诱惑也随之而来,仲巴们难免受到影响。”文扎说。
 
  据文扎介绍,曾经在治多县名噪一时的“仲巴”索南诺布就因不甘于说唱艺人的清贫生活,到内地做起了生意,直到病逝也没有留下一段录音和文本资料,成为青海省格萨尔文化研究的一大遗憾。
 
  达哇扎巴的意志却很坚定:“上天赋予我这个能力,就是要让我用尽毕生精力去传播格萨尔的故事,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福气的事情。”
 
  为了更好地传颂英雄故事,他从16岁开始学习藏文,如今已经说唱了100多部《格萨尔》,录制出版了28部,他整理了7部《格萨尔》手抄本,并出版了4部。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享受政府津贴,还肩负着在玉树州群艺馆抢救、整理、研究《格萨尔》史诗的工作。虽然已经是学界有名的“仲巴”,他依然保留着朴素的装扮,只在说唱的时候才一改平日的低调,滔滔不绝,自信满满。
 
  据了解,目前玉树州共有12位神授艺人,他们过去都是目不识丁的牧民。“我的研究发现,现在是玉树历史上格萨尔艺人最多的时期。”文扎说。
 
  “飞机让我一天就能走过祖辈们一辈子也走不完的路;电话一秒钟能把祖辈们一年也带不出去的话传到任何地方;光盘、mp3把格萨尔的故事流传得更广”,达哇扎巴说,“在这个时代做一名仲巴真的很幸运,但也给我们带来更大的考验,保持传统,抗拒诱惑,清净地做一个传承者才配被称为真正的仲巴。”
 
  他告诉记者,正上小学的11岁儿子很喜欢《格萨尔》,他期待着儿子将来能成为一名格萨尔学者。
 
  如今在玉树州格萨尔艺人最多的治多县,政府每月为7个艺人发放1000元的补贴,以解决其生活上的后顾之忧。玉树州目前也在积极争取资金,为艺人们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让他们潜心格萨尔文化的传播。
 
  “除了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保护文化生态。毕竟,格萨尔文化的根在民间,离开了传播的土壤,它只能成为博物馆里的展品和书本里的文字。”文扎说。
 
  《格萨尔》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它于公元11世纪诞生于藏区,依靠格萨尔说唱艺人的口口相传在藏、蒙古、纳西、裕固、白等民族中广泛流传。目前中国共有130多名格萨尔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