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三江源生态移民晒出心中的梦想

2013-05-03 13:50:43   来源:新华社   作者:何伟


  4月,三江源地区还时不时飘起雪花,一些地方依然是白茫茫的一片,“雪域”是大家对这片独特而美丽土地的称呼。

  为守卫“中华水塔”安全,已经有近5万藏族牧民响应移民政策离开世代居住的草原,搬迁到城镇生活,力争将三江源核心区变成“无人区”。这是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的关键工程,目前已完成建设任务。由于在“世界屋脊”进行大规模移民搬迁,没有经验可循,眼下生态移民的生活和发展依旧多艰,但他们认识到不能光靠政府补助过日子,希望有事干、有钱赚、有学上,他们心中还有“梦”。

  【生态梦】尕查 61岁 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昌麻河乡血麻村原支书:我在黄河岸边长大,见证了黄河源头生态变迁的历程:上世纪60年代,远山白雪皑皑,河水清澈流淌,草场长得好,牛羊吃得饱;80年代、90年代,一些山脉逐渐变成黄褐色,光秃秃的,河床多次干涸,我们守着源头没水吃,也没地方放牧;近几年草场尽管禁牧了,但沙化、退化、鼠虫害起来了,种草效果不明显。

  八年前,我村162户藏族村民作为黄河源区首批“生态移民”,搬迁到260公里外的果洛州府大武镇生活。我几乎每年都会回血麻村看看,村上共计草场50万亩,冬季草场占四分之三,而沙化面积占冬季草场四分之三,沙化一年比一年厉害。夏季草场沙化好一些,而岩羊、野鹿、野驴等趁虚而入,经常二﹑三百只一齐出动,把牧草快吃完了。

  希望政府加大投资力度,科学实施黑土滩综合治理、沙化治理、鼠害防治等项目,并扩大覆盖范围,同时对草场加强管护,严禁超载过牧,达到禁牧预期效果,全面实现草畜平衡。

  【培训梦】扎西多杰 36岁 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上拉秀乡加吉娘移民社区移民:由于禁牧减畜政策,2004年我将家中的40头牛、25只羊全部卖掉,搬迁到移民点。在草原上吃肉、喝奶、用燃料都不用钱,而现在花钱的地方太多了,但挣钱却不是容易的事。我们是以肉类为主食的民族,现在一家6口一年到头也吃不了几次牛羊肉。

  我家几辈子都是牧民,唯一的技能就是放牧。现在只好靠挖虫草了,完全是靠天吃饭,不稳定。政府部门也组织过技能培训,但涉及工种少、项目单一,主要是藏毯编织、玛尼石雕刻、摩托车修理等,我不太感兴趣。我一直想跑运输,客运、货运都行,期待政府能给培训一下,拿到驾驶证,再给点贷款买辆车,这样基本能解决一家人的吃饭问题。

  【住房梦】强智 54岁 果洛州玛沁县大武镇河源新村移民:我家共有12口人,包括岳母、老两口、3个女儿、2个女婿和3个外孙子、1个外孙女,但只有政府统建的一处60平方米的房子,只好委屈94岁的老岳母搬到院子里的帐篷里住。

  按照规划,政府是以搬迁前草原上的户数确定住房、补助政策,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村上产生95户新组建家庭,不享受移民政策,建房相当艰难,只好与父母挤住在一起。

  希望相关部门重视“新增户”现象,核实具体户数和生活情况,尽快解决他们的住房、补贴等问题。否则会因家庭人口众多,引发家庭关系不和睦,离婚率上升,也将产生新的贫困群体。

  【教育梦】才让桑周 17岁 玉树州称多县称文镇白龙村学生:阿爸经常对我说:“我们搬迁进城,就是为了你们好,要把你们都送进校园。”城镇的教学条件比草原上好多了,我还有3个兄弟姐妹也在县民族中学上学,最大的20岁,最小的16岁,比班上其他孩子年龄大。我的成绩最好,在班上40多个同学中排在第12名。

  现在我们到学校要走5公里的路,不太安全,如果能有通勤车就好了。另外,学校缺少音乐、美术、计算机教师,希望多招些这样的老师,或从内地沿海请进来支教老师。我逐渐适应了城镇生活,不想再回到草原上。我要好好学习、多长本领,长大以后考北京的大学,到大城市去工作。

  青海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孙发平认为,与三峡移民的特征不同,三江源生态移民搬迁后面临的最大困难是适应性问题,包括生产、生活、文化和语言等方面难以适应,就业没渠道、发展没门路,一些生态移民甚至演变为“发展难民”、“城镇游民”。三江源生态工程归根结底是“民心工程”,实现生态移民的梦想,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个方面长期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