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中国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文物古迹保护

2013-04-23 10:32:39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作者:李惊亚 于嘉


  最近一段时间,36岁的李飞有点忙碌,因为再过几天,对贵州遵义海龙囤遗址的第二波发掘就要开始了。
 
  “我们正在紧张编制海龙囤的申遗文本,预计今年六月底结束。”身为贵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的李飞说:“我们在做各种准备,初步预想2015年参加申遗,能尽量提前最好。”
 
  海龙囤被称为土司制度的“活化石”,土司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对西南少数民族进行间接统治的方式,明代后期开始对土司改土归流。作家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就活灵活现地描述了土司的历史。
 
  2012年4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启动了对海龙囤遗址的大规模科学发掘工作。经过7个月考古工作,海龙囤遗址规模和内部格局得到初步揭示。
 
  “我们严格按照申遗的标准发掘,既保护又要具有观赏性,让所有人能感受到文化遗产的价值。”李飞说:“我们在发掘区内设计了游客参观线路,为了避免雨季遭水淹,我们设计了完善的地下排水系统。”
 
  迄今已评选了23届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日前在京揭晓,贵州遵义海龙囤遗址、新疆温泉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内蒙古辽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遗址等少数民族地区文物遗迹入选“2012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么多的少数民族地区文物入选,这在过去是很少见的。
 
  “近年来,中国对少数民族文物考古和保护的投入力度日渐加大。”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永志说。
 
  在贵州,过去考古机构主要配合基础设施建设做抢救性发掘,一个考古发掘项目政府投入在二、三十万元,而近年来,由政府出资的主动性发掘项目越来越多,此次海龙囤遗址发掘政府已投入100万元,为贵州近几十年来投入最大的考古项目。
 
  与此同时,中国启动了大规模的少数民族地区文物修缮保护工作,甘肃拉卜楞寺、内蒙古定远营古城等一批文物古迹借此重焕生机。
 
  陈永志认为,针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发掘、研究和保护,有利于进一步奠定和捍卫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也为保障这些地区的文化安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物支撑。 (文章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