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从游牧到定居的历史变革

——阿坝州推进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的实践与启示

2013-02-26 17:23:43   来源:西藏人权网   作者:阿坝州委办


  2009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藏区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决策,有着特殊的政治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阿坝坚持从加快发展新要求、维护稳定新思路、满足群众新期待的高度,集中力量、整合资源,累计投入资金72.69亿元,完成11个县、136个乡镇、527个村、609个定居点的民房及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全州4.2万户、21.4万牧民实现定居;投入资金3亿元,按期完成4.15万顶新型帐篷和9件套生产生活设施、273顶村委会用帐篷的调运发放任务,免费向牧民发放便携式卫星电视机1.66万台,切实做到了“家家有固定房、户户有新帐篷、村村有活动中心”,实现了“居住条件、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生活水平有明显提高,公共服务有较大提升,产业经济有新发展”的目标,圆满完成了“四年任务三年基本完成”的工作任务。

  一、基本做法

  为把定居行动这项涉及千家万户民生、藏区执政基础和政府执政效能的德政工程落到实处,阿坝坚持科学规划与优质建设、示范引领与统筹推进、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强化组织领导、创新机制体制、层层分解任务,全力推进民居建设,统筹推进配套建设。

  (一)健全制度体系,搭建工作平台。牢固树立“厚民生聚民心”的理念,强化思想认识,凝聚干群合力,加大工作推力。及时组建州、县、乡三级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并下设4个职能工作组,形成了“党委政府统筹协调、相关部门牵头实施、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州级领导分区督导、州级部门分区指导、干部包户帮村”制度,积极推行分管领导一线指挥机制,并结合“挂包帮”、“千名干部下基层”等活动,抽派1.2万名各级干部进驻联系乡镇、村蹲点指导,实现了乡乡有领导挂帅、村村有部门帮扶、户户有干部指导。制定并严格执行项目规划设计、项目代建、工程招标、安全质量、资金管理、项目管理及行政问责等管理制度,以及进度通报、跟踪督查、全面审计、考核奖励等工作制度,形成了科学、完整、严密的制度体系。

  (二)科学规划设计,彰显民族特色。按照“适度集中与相对分散、异地搬迁与就地改造、新房建设与旧房改造有机结合”的原则,及时派出工作组深入基层牧户,全面调查了解基本情况,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学编制了行动计划总体规划及7个专项规划,确保行动计划符合群众意愿,满足群众要求。遵循“因山就势、依山傍水、自然布局、错落有致、彰显特色”的理念,以“跳出夹皮沟、打破兵营式、摒弃火柴盒”为目标,多方借鉴、反复修改,设计30套特色鲜明、生态环保的户型让群众选择,形成了具有阿坝地域特色的村庄风貌,有效提升了村庄布局、民居设计和建筑美学水平。把定居点建设作为推进藏区牧民新村建设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平台,借鉴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经验,科学规划、统筹推进“一中心五通六配套”等公共及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形成交通方便、水源安全、通讯发达、有产业支撑的新型牧民定居村落。

  (三)强化宣传发动,发动群众参与。准确把握宣传导向,切实加大宣传力度,着力营造舆论氛围,努力发挥广大牧民的投资主体、受益主体和建设主体作用。采取专栏报道、发放资料、展板巡展等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多渠道、全覆盖宣传定居行动的新精神、新思路、新要求。据不完全统计,3年内全州共召开各类群众大会1000余场次,发放藏汉双文宣传资料6万余份,开辟专栏150期、刊发刊播新闻100期,广大牧民群众参加定居房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实现了由“要我建”向“我要建”的转变。先后组织2000余名宗教界代表人士、离退休干部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深入各定居点视察调研,以直观、生动的形式,激发他们建设美好新家园的热情。同时,积极组织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基层,走村入户、逐一宣传,并帮助牧户联系参与建设的施工队伍、落实贴息贷款、筹措建设资金、督促工程进度、监督工程质量,充分调动了广大牧民参与定居行动计划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整合各类资源,搞好政务服务。坚持把整合资源、搞好服务作为推动定居行动的重要保障。坚持“早计划、早准备、早落实”,立足建设项目多、建材供应紧的实际,坚持“区别对待、因地制宜”原则,编制建材特供方案,建立特供机制,加强建材储备。每年初,全州钢材储备量达到需求量的80%,水泥达到85%,木材达到70%以上,90%的建房户自备了地方建材。针对广大牧民群众收入低、投入能力弱的现状,综合利用财政贴息、信贷担保等手段,切实解决牧民群众“筹资难”,多渠道筹措资金,尽量减轻群众负担。目前,共发放财政贴息贷款6.3亿元,按照户均2.5万元的标准,兑现建房补助金10.36亿元。完善项目推进机制,采取统规统建、统规自建、统规联建、公建代民建等方式,提前确定施工队伍,全面落实施工人员,确保了在建设时间紧、任务重的前提下,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五)培育特色产业,确保安居乐业。按照“定得下、能发展、快致富”的原则,坚持强化公共服务、注重帮民致富作为实施定居行动的重要保障,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定居点公共服务管理,支持定居牧户转变生产方式,发展产业经济,确保定居牧民既“安居”又“乐业”。立足牧区实际,着力打好“绿色、生态、特色”三张牌,大力发展优质蔬菜、特色水果、道地中药材、高原马铃薯基地建设。全州新建、改造特色农业基地70余万亩,新建棚圈1.8万平方米,种植优良牧草6.8万亩,建成标准化示范养殖小区2334个。结合“全域旅游”建设,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积极支持定居点牧户兴办“牧家乐”、“藏家乐”,从事餐饮娱乐、民俗体验等第三产业,并切实加强牧民职业技能培训,有序转移牧区剩余劳动力,走经商、务工及多种经营的致富道路。同时,坚持建管并重,将定居工程后续管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配齐配强村社干部,做到了公共设施“有人管、有人护”。将定居点设施设备管护纳入村规民约,建立长效管理、综合监督、责任追究、经济赔偿等制度,做到“建好一个定居点、健全一套好制度”。

  二、主要成效

  通过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和帐篷新生活行动,全州20余万牧民群众告别了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生活质量节节攀高,生产方式极大改善,实现了从草原到城镇、从帐篷到楼房、从牧民到居民“一步跨千年”的历史性重大转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民生改善,群众生活质量提高。牧区村落从零散走向聚集、群众从游牧走向定居、教育从蒙昧走向文明、医疗从简陋走向规范、生活从贫穷走向富裕,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甚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卫浴设施、厨房设备、现代家电等普遍购置,牧民群众昂首步入崭新生活。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观,公式服务设施更加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健全,农牧民幸福感大幅提升。

  (二)民安祥和,社会稳定基础更牢。定居行动的实施,增强了群众的民族团结意识,促进了社会文明新风的形成,提升了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实现了“以实施民生项目推进群众工作、以强化公共服务深化群众工作、以兴办实事好事提升群众工作、以建强基层组织服务群众工作”的目标,不断夯实了反分裂维稳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

  (三)民富在望,群众增收后劲增强。牧区“两个聚集”稳步推进,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向明晰、步伐加快,草原旅游呈井喷式增长,群众增收门路得到拓宽。新的生活方式正在推动群众观念悄然发生变化,群众求发展和奔富裕、财富积累和享受现代文明意识显著增强。

  (四)民心向党,执政之基得到夯实。牧民定居行动如春风化雨,润泽藏区群众心田,深受群众拥护,极大地凝聚了人心、赢得了民心。绝大多数群众更加明白,只有党和政府在真正促进藏区发展进步、真心造福藏区各族人民,党组织的号召力、祖国的向心力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得到极大的增强。

  三、经验启示

  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和帐篷新生活行动,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和开创性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必须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配套实施,整体推进。通过三年的探索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科学规划是前提、群众主体是保障、培育产业是根本、示范先导、辐射带动是目标。

  (一)科学规划、彰显特色是前提。只有站在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立足当地自然资源、地理环境、优势产业、风俗习惯等,科学规划,超前谋划,才能使规划从群众的需求出发,成为促进牧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

  (二)政府主导、群众主体是保障。只有坚持政府主导推动,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组织、协调、动员、引导作用,才能确保建设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只有坚持群众主体,充分调动其自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其意愿和首创精神,才能确保定居点建设取得实效、让群众满意。

  (三)培育产业、增加收入是根本。只有把拓展增收渠道、增强群众致富能力作为落脚点,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首要任务,根据产业区域规划布局,坚持最佳适宜和效益优先原则,科学选择、大力发展有特色、有市场、有潜力的产业项目,才能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实现持续、稳定、快速增收。 

  (四)示范先导、辐射带动是关键。只有坚持示范先行、逐步推开原则,在抓好示范点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总结行之有效的建设方式、运作机制、带动模式,大力推广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才能充分发挥示范点的辐射带动功能,真正实现“推进一个、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