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畜牧业 所属分类:经济 > 农业

畜牧业 西藏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全区草场面积约占全国草场面积的1/5,畜牧业是西藏的传统产业,是西藏农业经济的主体,在西藏第一产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影响第二、三产业。牲畜品种丰富,有牦牛、黄牛、犏牛、马、驴、绵羊和猪,具有适应高寒、缺氧、低压等特殊高原环境的能力。畜产品是西藏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出口创汇的主要来源,也是轻纺工业和民族工业的重要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08年西藏畜牧业总产值399629元,占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45.77%,年末牲畜总头数2405万头(只)。
 

\


  发展 封建农奴制度严重束缚着西藏畜牧业的发展,1959年前,牧业生产处于游牧状态,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十分落后。民主改革后,西藏畜牧业迅速发展。1965年全区牲畜总头数1 701万头(只),比1959年增长了77.9%,牧业产值1.75亿元。1973年,西藏加大对牧业发展的财力支持,大搞草场水利基本建设,围建草场,种植牧草,开展草场灭鼠活动和牲畜疫病防治,推广优良畜种,提高牲畜的总增率。1978年全区牲畜达2 349万头(只),牧业产值2.35亿元。1998年,全区畜产品加工、流通产业产值8亿多元,牲畜存栏总量比1959年增长135.5%,肉、奶总产量分别为1.27亿千克和1.9亿千克,改良黄牛存栏和绵羊存栏分别为19.6万头和60万头,选育牦牛7.5万头,完成了“澎波毛肉兼用半细毛羊”和“拉萨白鸡”新品种群的培育。2002年,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 521元,人均肉、奶占有量分别为57.73千克和82.55千克,约80%的牧民实现了定居和半定居的生活,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2007年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788元。全区改良黄牛存栏总数达30万头,改良绵羊存栏48万只。

  建设  西藏自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①肉奶商品生产基地建设。从1988年开始,自治区先后在那曲、安多.、聂荣、类乌齐、江达等5个县建立肉、奶商品生产基地。在加强草场围栏、人工种草建设的基础上,以育肥牛羊为主,1994年该生产基地向拉萨市场提供酥油1.8万千克。从1992年开始,在乃东、白朗、江孜、日喀则等4个县实施乳品工程。到1997年,4个县共有改良黄牛1.1万头,年产鲜奶1.3万吨以上,保障了城镇鲜奶及乳制品的供应。

  ②绒山羊基地建设。国家安排的62个援藏工程之一,基地建设包括阿里地区的日土、改则、革吉和那曲地区的尼玛、班戈、申扎共6个县,以及那曲地区双湖县。该基地建设从1994年开始实施,共投资871万元,1996年完成。共建原种场2个,扩繁场4个,围栏草地4 469公顷,畜圈1.13万平方米,暖棚2 851平方米。同时,建立了绒山羊三级选育体系,完成了对8.64万只山羊种群的鉴定。

  ③牧区开发示范建设。1995年自治区开展了牧区开发示范工程建设,工程建设以县为单位,对县内适宜开发的区、乡或片区进行开发建设,1995-1996年对那曲地区的安多、聂荣县,阿里地区的措勤县,日喀则地区的仲巴县进行开发示范建设。到1997年,共投资1 480万元,开发示范工程主要是建设饲草基地、良种选育基地和建立疫病防治、科技推广体系。

  ④牧业科技示范县。1990年自治区确定那曲、当雄、浪卡子3县为牧业科技示范县,1992年又增加了康马县和拉萨市城关区。建立示范县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利用牧业实用技术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并起到示范带动作用。自治区确定那曲和当雄两县为草地牧业示范县,浪卡子和康马县为半农半牧示范县,拉萨市城关区为城郊牧业示范县。

  ⑤草地建设。20世纪60年代西藏开始草地建设,包括天然草场和人工草地。在牧区,主要是对天然草地进行保护、建设,并合理利用;在农区,主要是对河滩、荒地进行开发,建设人工草地。天然草地建设重点是围栏和水利建设,20世纪70年代西藏开始大规模以围栏为主要形式的草地建设,1979年牧区建土石围栏、树篱围栏30万公顷,这些围栏的建设对草地的保护、产草量的提高以及草地的合理利用起到一定的作用。1982年西藏从内蒙古引进钢丝网围栏,1997年全区共建钢丝网围栏草地135.37万公顷,草地灌溉面积24.71万公顷。20世纪80年代,西藏从内地引进部分牧草品种进行规模栽培试验,1982年开始在拉萨河、年楚河以及雅鲁藏布江的日喀则、山南地区河段沿岸推广人工种草饲草。1991年西藏开始实施“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综合开发规划,其中包括人工种草的建设项目。从2000年开始,国家投资3 256万元,在高寒退化草地面积大的7个县实施了草地植被恢复项目,完成草场围栏1.61万公顷、草场灭鼠3.23万公顷,人工种草5 469公顷。2001年开始,国家“十五”期间给西藏投资1.9亿元,建设草场和牧民定居工程,解决8 000户牧民住宿、人畜饮水等。2007年人工种草213万亩,围栏草场3950万亩。
 
  畜牧区  西藏牧区以草原畜牧业为主。1996年全区牧业人口68万,占全区农村人口的32%。牧区总面积87万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71%。全区共有当雄、仲巴、萨嘎、那曲、嘉黎、聂荣、安多、申扎、班戈、巴青、尼玛、革吉、改则和措勤14个纯牧业县,另有林周、工布江达、昌都、江达、贡觉、类乌齐等24个半农半牧县。根据自然条件、地区差异和农业部门结构特点,西藏可分为4个畜牧业区域:

  ①藏北草地畜牧区。自治区纯牧区。位于聂荣、那曲、当雄、萨嘎以西及藏北地区,该地区大部分土地为天然草场所覆盖,畜牧以牦牛、绵羊居多,牲畜饲养量约占全区60%以上。畜牧所产羊毛、肉类和酥油等占有重要地位,区内耕地极少。

  ②藏南农区畜牧区。位于雅鲁藏布江、年楚河、拉萨河、尼洋河流域,包括23个县(市)。该地区普遍具有农牧兼营的特征,海拔4 100米以下的谷地和湖滨平原是区内耕地集中的地方,海拔4 100~4 500米的高寒湖滨和谷地为农牧交错分布地带,而海拔4 500米以上地区则属纯牧区。该地区草地资源相对贫乏,人工饲养比例大,牲畜饲养量占全区存栏总量的25%,牧业产值约占全区的35%。

  ③藏东南半农半牲畜牧区。位于索县、比如、嘉黎县以东和藏南的部分地区,包括25个县。

  ④藏东南林区畜牧区。位于错那、朗县、工布江达、波密、察隅县以南地区,包括9个县。

   资源 西藏畜牧业资源主要包括草资源、牲畜资源、畜产品资源、牧业劳力资源等。

  ①草资源。西藏草场面积大、类型多,共有各类天然草场81.1万平方千米(不含门隅地区草场),占全国天然草场总面积的1/5以上,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首位。其中有人区草场66.4万平方千米,无人区草场14.7万平方千米。按区域划分,农业区草场13.34万平方千米,半农半牧区草场20万平方千米,牧区草场46.7万平方千米。全区共有可利用草场55万平方千米,已利用40万平方千米,可利用草场平均亩产草量6.96万千克。区内草地类型有高寒草地、温性草地、热性草地三个类型。其中以高寒草地为主,共有77万平方千米,占草地总面积的94.92%,主要包括高寒草原、高寒草甸、高寒荒漠、高寒草甸草原、高寒荒漠草原等5个草地类型,以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分布最广,分别占草地总面积的38.9%和31.3%。温性草地6099.64万亩,占草地总面积的5.01%,包括温性荒漠、温性草原化荒漠、山地草甸、低平地草甸、暖性草丛、暖性灌草丛和沼泽等10个草地类型,其中温性草原和山地草甸面积最大,分别占草地面积的2.2%和1.64%。此外,农区也为畜牧业提供大量人工饲料。1999年,农区共提供粮食作物和豆科作物的茎秆8亿多千克,可饲养牲畜400多万头(只)。青稞约0.8亿千克,可酿酒糟约1.2亿千克,补饲牲畜6万头(只)。小麦约13 000万千克,出麦麸3 250万千克,补饲牲畜35万头(只)。

  ②畜产品资源。到1999年,全区共建成牦牛品种选育场6个,牦牛冷冻精液站1座。同年年底,又先后建成畜产品基地、防抗灾基地和牲畜良种繁育基地29个,实施肉食工程、乳品工程县51个,牧区开发示范工程县15个,累计人工种草600余平方千米,围栏草场1.1万平方千米。同时逐步形成牦牛产业化经营模式,生产牦牛绒衫、牦牛乳品加工以及牦牛皮革制品、牦牛头骨等旅游工业品。2008年,全区存栏牲畜2405万头(只、匹),其中牦牛696万头,羊1678万只。
 

\


  畜禽疫病防治 西藏和平解放初期西藏牛瘟流行,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军西南兽医大队进行救急防治,形成西藏最早的畜牧兽医队伍。1951~1953年,以部队兽医大队的畜牧兽医人员为基础,先后建立了昌都兽医院、拉萨家畜门诊所、日喀则兽医门诊所和那曲兽医组。20世纪60年代开始,逐步建立起全区各级兽医防治机构。1963年建立地市、县、区三级兽防站(所)121个。同年,成立西藏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1966年目治区畜牧兽医大队成立。1979年全区建立四级兽防机构441个。到1989年,全区兽防机构达528个,其中自治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总站1个,地市畜牧兽医总站7个,县畜牧兽医站74个,乡镇兽防所446个,自治区动植物检疫总站1个,地、县设立动植物检疫站。全区四级兽防体系基本形成。到2002年,全区共有动植物检疫监督机构82个,专业技术人员350人。全区兽防队伍共有专业技术人员1 100入,半脱产畜牧兽医人员997人,村防疫员7 000余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