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茶马古道 所属分类:历史 > 明朝时期

茶马古道 中国历史上中原内地农业地区和边疆游牧业地区之间进行茶马贸易所形成的古代交通路线。

  茶马贸易是以中原地区的“茶”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马”为载体所开展的贸易活动。茶马古道贯通川、滇、甘、青和西藏之间的民族走廊地带。在中国历史上,茶马古道是中原与西藏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最重要的渠道。20世纪60年代后,茶马古道被滇藏公路、川藏公路取代。2002年5月,川、滇、藏三省区已正式将包括茶马古道在内的川西北、滇西南、藏东南区域命名为“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

  形成 云南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最早饮用茶并培植茶树的地方。川茶也有着悠久的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南方就已普遍种茶,饮茶习惯盛行大江南北。但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茶叶仅作为贡品奉献给朝廷。唐天宝年间,普洱茶开始在澜沧江两岸大量种植,并闻名于世。宋代,在云南、四川就已有“茶马互市”市场。

  7世纪,吐蕃在青藏高原崛起。唐初,吐蕃南下,在云南中甸境内金沙江上架设铁桥,打通了滇藏往来的通道。随着生息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古代藏族逐渐兴起,向东发展的一支到达喜马拉雅山南麓、四川西部和云南西北部。据藏史典籍记载,他们在唐代已经获得许多中华内地的名茶。

  茶叶一经传入西藏,它所具有的助消化、解油腻的特殊功能,很快成为食肉、饮乳的藏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上至王公贵人,下至庶民百姓,饮茶成风。于是,一地产茶,一地出马,联系两地之间的茶马古道便应运而生。元朝,进一步打通了滇、川、藏间的道路,加强了各民族的经济和文化联系。

  明清两代,茶马互市有了空前的发展,仅清康熙五年(1666),滇茶销往西藏就达3万担。清末民初,茶商大增,大约在1930年以前,云南商人组成马帮,每年形成几千匹骡马的运力,将茶叶贩运到西康和西藏。四川的商人则雇佣大量廉价的背夫,把大量的川茶背运到当时的西康首府康定,再由马帮和牦牛帮转运至西藏各地。

  抗日战争中后期,茶马古道成为大西南后方主要的国际商业通道。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和传播,这条道路便成为名副其实的茶马古道。

  古道路线 茶马古道延伸在海拔500~5000米的广大区域内,纵占10余个纬度,横跨20多个经度,沿途分布有20多个民族。由于沿途河流切割、山脉纵横交错以及气候垂直分布,构成世界最奇特的地形地貌。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主要有两条,即滇藏道和川藏道:一是自云南的普洱茶原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经大理、丽江、中甸、奔子栏、德钦,到西藏的左贡、帮达、然乌、察隅或昌都、洛隆、边坝、嘉黎、工布江达、拉萨,再经由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另一条是从四川的雅安,经泸定、康定、理塘、巴塘、昌都,与上述线路重合,到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

  在古道两条主线沿途,分布无数条大小支线,蛛网般密布在这一地带的各个角落,将滇、藏、川区域紧密地联络在一起。古道上马帮集中驻足停留进行商品集散的驿站,就成了后来的城镇。

  滇藏茶马古道沿途有:昆明德胜桥、安宁、老鸦关、禄丰、舍赀、广通、楚雄、吕合、镇南、沙桥、普朋、云南堡、白崖、大理,从昆明到大理共14站;大理以后有沙坪、邓川州、三营、观音山、剑川州、九河关、阿喜渡口、黄草坪、咱喇姑、桥头、螺师湾、土官村、一家人、它木郎、小中甸、大中甸,由阿喜经黄草坝、土宫村等地到大中甸为旧路,另有新路自阿喜渡口、天吉、沙罗、喇毛、坡顶、喇嘛寺、箐口、大中甸,共230千米;由大中甸前往洛隆宗的路程途经:大中甸、箐口、汤礁、泥西、桥头、奔子栏(卜自立)、杵臼、龙树塘、阿墩子、多木、桥头、梅李树、甲浪、喇嘛台、必兔、多台、欲台、临米、喇嘛寺、江木滚、札乙滚、热水塘、三巴拉、浪打、木科、宾达、烈达、擦瓦冈、天通、塔石、崩达、雪坝、鲁体南、瓦河、马里衣、晓叶桑、山桥边、洛隆宗。从昆明到洛隆宗共67站,1961.5 千米。

  此后,滇藏公路基本上沿着这条茶马古道所修筑。滇藏茶马古道到达洛隆宗以后,与另一条茶马古道,即从成都经打箭炉、理塘、巴塘到拉萨的通道汇合。洛隆宗至拉萨的驿站有:洛隆宗、紫驼(曲齿)、硕般多、博密喇嘛庙(中义沟)、巴里郎、拉子、边坝、母达庙、察罗松多、朗吉宗、大窝、阿南多、阿兰卡、甲贡塘、大板桥、多洞、擦竹卡、拉里汛、阿咱、山湾、常多塘、宁多塘、拉松多、江达汛、柳林里(顺达)、鹿马岭塘、推达塘(磊达)、乌苏江、仁进里、墨竹工卡、南摩(拉穆寺)、占达塘、德庆、菜里、拉萨。从洛隆宗到拉萨共有34站,933千米,普洱距昆明615千米,加上昆明到洛隆宗的距离1961.5千米,滇藏茶马古道共计长3509.5千米,为“西南丝绸之路”中最长的一条通道。

  茶马古道同时也是转经朝圣的道路,在路边的岩石上、玛尼堆上绘制和雕刻了无数的佛陀、菩萨和许多高僧的形象,还有一些神灵与动物的形象。今天,在茶马古道上仍处处可见难以计数的玛尼堆和大小寺庙。

  古道马帮 茶马古道上经济物资的大量交流,必然带来文化的传播和相互影响。由于行进在茶马古道上“马帮”这种极特殊的载体,使茶马古道逐渐形成了联系沿途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由于古道沿途地处中国大西南,具有山高水急的独特自然条件,无法水上航行,而山道的险峻曲折,又根本无法行走车辆,只适合马帮徒步运输。于是,丰厚的经济利益使马帮们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翻越干山万水,不辞辛劳地往来于茶马古道。

  在茶马古道上,专门从事大宗货物长途运输的马帮,其骡马多者有数百匹,有的甚至多达数千头。在一些小范围区域之间,更有无数小马帮营建蛛网般的运输线,物资运输交流几乎覆盖沿途各个村寨。于是,古道马帮形成了有特定组织形式和营运管理制度的专业化运输集团。一队马帮一般来说由“锅头”、赶马人和一定数量的骡马组成。“锅头”,即马帮首领的俗称,他既是经营者、赶马人的雇主,又多是运输活动的直接参与者。

  行走于茶马古道上的马帮大多属于家族式的马帮组织,骡马均为自家所有,而且多以自家姓氏命名,头骡身上插有自家旗帜的标志,一般一个赶马人负责七八匹骡马。在茶马古道上,人们习惯将赶马人叫“马脚子”,藏语称“漴巴”,其助手称“腊督”。每个马脚子都必须具备全部赶马人应该具备的能力,既懂天时地利,还会选宿营地,同时还要粗通各民族语言,识别骡马性情,掌握各种马帮生活的技能,诸如支帐做饭,砍柴生火,上驮下驮,钉掌修掌,找草喂料,乃至医人医畜。

  正是由于这些马帮,千百年来贯穿了茶马古道。

  历史价值 现代交通的兴起使这条自唐宋以来延续达1300多年,并在汉、藏之间发挥过重要联系作用的茶马古道,丧失了昔日的地位与功能。但它作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的一个历史见证,作为今天中华多民族大家庭的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益显示其意义和价值。

  ①茶马古道是青藏高原上一条古老的文明孔道。西藏昌都地区是茶马古道上一个重要枢纽,它不仅是滇藏道和川藏道两条道路的必经之地,而且也是这两条道路的一个交汇点。早在唐宋以前,这条起自卫藏,经林芝、昌都并以昌都为枢纽而分别通往今川、滇地区的道路就已经存在和繁荣,并成为连接和沟通今川、滇、藏三地古代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通道。它不仅是卫藏与川、滇地区之间古代先民们迁移流动的一条重要通道,同时也是川、滇、藏三地间古代文明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孔道。

  从考古文化遗迹看,远在四五千年以前,昌都就出现了卡若遗址。这说明至少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昌都一带以卡若文化为代表的古文化已相当繁荣。昌都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发达的古代文化,其原因正在于昌都是位于川、滇、藏三地之间古代文明交流与传播的一个重要孔道上。从卡若文化中,既可见到川西、滇西北地区原始文化的因素与特点,又可见到黄河上游地区马家窑等原始文化的某些影响,同时亦能发现其自身的特点,说明卡若文化具有浓厚的复合文化特点,是与周邻地区诸原始文化之间存在广泛的联系和交流。卡若文化的这一特点,正好说明当时的昌都一带不仅是卫藏与川、滇西部地区原始文化发生交流联系的一个通道,同时也是各种原始文化因素传播和荟萃的一个重要枢纽地区。

  此外,在川西高原的甘孜、阿坝自治州境内和滇西北横断山区一带,发现了大量的石棺墓葬。这种石棺葬在岷江上游地区、雅砻江流域和金沙江流域地区均有较为密集的分布。川、滇西部地区的石棺葬虽存在某些地方性差异,但其主要特征和文化面貌在总体上趋于一致,其时代则是从商周一直延续到东汉。石棺葬不仅在昌都地区的芒康、贡觉、昌都有发现,而且在林芝,山南隆子、错那、乃东乃至日喀则地区的仁布、萨迦等地也均有发现。学者们从石棺葬形制和出土器物上明显发现西藏石棺葬同川、滇西部地区石棺葬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特别是昌都和林芝一带的石棺葬,基本上与川、滇西部地区的石棺葬属同一个文化系统。川、滇西部是石棺葬最流行、最集中和发现数量最多的地区,而西藏所发现的石棺葬绝大多数集中分布在由川、滇西部高原进入西藏的主要通道的沿线范围。茶马古道正是沿着这一通道行进的。所以,由石棺葬可以证明,以昌都为枢纽的茶马古道路线很早以来就是一条藏、川、滇三地原始居民进行沟通往来的重要通道。

  ②茶马古道是人类历史上海拔最高、通行难度最大的高原文明古道。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被称作“世界屋脊”或“地球第三极”。所以,茶马古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文明古道,主要表现在:其一,茶马古道所穿越的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地区是世界上地形最复杂和最独特的高山峡谷地区,沿途皆高峰耸云、崇山峻岭、河流湍急。其二,茶马古道沿线高寒地冻,氧气稀薄,气候变幻莫测。千百年来,茶叶正是在这样人背畜驮历尽千辛万苦而运往藏区各地。如此漫长艰险的高原之路,使茶马古道堪称世界上通行难度最大的道路。

  ③茶马古道是汉、藏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的象征和纽带。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因此中国历史很大程度上是多民族逐渐聚合在一起的历史。茶马古道所见证的正是汉、藏乃至西南其他民族逐渐聚合的历史过程。通过历史上的茶马古道,汉、藏之间在经济上的互补性和相互依存,使藏族成为今天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茶马古道的意义显然并不仅止于历史上的茶、马交换,事实上它既是历史上汉、藏两大文明发生交流融合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促成汉、藏两民族进行沟通联系并在情感、心理上彼此亲近和靠拢的主要纽带。

  ④茶马古道是迄今中国西部文化原生形态保留最好、最多姿多彩的一条民族文化走廊。茶马古道所穿越的川、滇西部及藏东地区是中国典型的横断山脉地区,也是南亚板块与东亚板块挤压所形成的极典型的地球褶皱地区。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6条大江分别自北向南、自西向东地从这里穿过,形成了世界上最独特的高山峡谷地貌。

  由于高山深谷的阻隔和对外交往的不便,使该地区的民族文化呈现了两个突出特点:第一,文化的多元性特点异常突出。茶马古道沿途民居式样、衣着服饰、民情风俗、语言、宗教信仰均显示了这种多元文化特点,使茶马古道成为一条极富魅力且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走廊;第二,积淀和保留着丰富的原生形态的民族文化。茶马古道所途经的河谷地区大多是古代民族迁移流动的通道,许多古代先民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踪迹,许多原生形态的古代文化因素至今仍积淀和保留在当地的文化、语言、宗教和习俗中。

  千百年来,不仅是汉、藏之间,藏族与西南其他少数民族乃至藏族内部各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均在这里默默地、不间断地进行着,这里既有民族文化的冲突与碰撞,也有各民族文化之间积极的互动、融合与同化。事实上,正是这条东西横跨数千里,穿越青藏高原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地区的茶马古道将他们有机地串连起来,使他们既保持自己的特点,又彼此沟通和联系并协同发展。所以,茶马古道既是民族多元文化荟萃的走廊,又是各种民族文化进行交流、互动并各自保留其固有特点的一个极具魅力的地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