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手工业 所属分类:经济 > 工业

手工业 西藏民族手工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唐代藏汉民族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使西藏的民族手工业获得较大发展。旧西藏民族手工业基本上属于家庭副业,地方政府对手工业者的原材料供应、资金、技术和产品销售等不重视,加之差税过重,使得西藏民族手工业长期处于设施简陋、生产规模不大、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

  西藏的民族手工业具有独特的工艺,产品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江孜的地毯、杰德秀的围裙、扎囊的氆氇、浪卡子的藏被、加查的木碗、拉孜的藏刀、拉萨的金银器、仁布的玉器等都具有较高的声誉。在全区30多个手工业中,卡垫、地毯、氆氇、围裙、藏被、民族服装、民族鞋帽、民族家具、木碗、金银首饰等工艺美术产品被列为全区民族手工业的重点。民族手工业是西藏历史上三大传统产业之一。

  发展 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大力扶持西藏民族手工业,使长期处于困境中的民族手工业有了转机。1953年成立了拉萨市地毯厂,为西藏第一个民族手工业企业。民主改革后,西藏民族手工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60~1965年全区民族手工业行业发展到33个,企业发展到近百个,手工业互助组238个,从业人员6770人。

  “文革”期间,民族手工业基本停滞。1980年后,党中央和自治区人民政府为西藏的民族手工业发展制定了休养生息政策、扶持政策、调整生产关系,实行“自找门路,自购原材料,自销产品,自定价格”的方针,并对老艺人落实政策等措施。1984年全区民族手工业总产值2432万元,产品品种增加到1360余种。1989年底,全区民族手工业发展到118个集体企业,从业职工6700余人,实现产值4070万元,产品品种发展到1600余种。另外,全区个体手工业户发展到1000余户,4000余人,产值近300万元。20世纪末,西藏手工业生产企业有200多家,花色品种1600余种,年创产值1亿元人民币,手工业三资企业20多家,吸引外资近2000万美元。

  特点 手工业具有区域性、特需性、市场狭小、文化构成低、职工流动性大、救济性、依赖性等特点。

  ①区域性。手工业原材料来源于本地区,各企业的人员主要为当地的藏民族。

  ②特需性。手工业产品展现藏民族的生活风尚、独特审美需求及宗教意识。在产品结构中,民族特需品占50%,宗教、工艺美术品占30%,旅游纪念品占20%。

  ③市场狭小。手工业产品中,除部分地毯用于外销,其他产品的销售市场和加工市场多数局限在藏区。

  ④文化构成低。手工业集体企业中从业人员文盲和半文盲占70%以上。

  ⑤生产技术落后。手工业集体企业仅个别在生产活动中使用现代机具,多数企业尚处于相对原始落后的生产阶段。

  ⑥职工的流动性大。手工业企业的职工多为附近的农民,农闲时从事手工业,农忙时回乡务农。

  ⑦救济性。轻纺业是西藏民族手工业中的主要企业,该行业女工占职工总人数的70%,且多是拖儿带女工作,并有50~60岁以上的老妇及孤寡老人。⑧依赖性。民族手工业对国家的依赖性较大,独立发展的能力差。自治区民族手工业集体企业的厂房从更新到固定资金的投入均依靠国家。

  主要手工业 西藏手工业主要有卡垫、地毯、氆氇、围裙、藏刀、藏被、民族服装、民族鞋帽、民族家具、木碗、金银首饰及各种工艺美术产品等。

  ①卡垫业。卡垫是藏族人民喜爱的生活必需品,具有结构紧密、花色鲜艳、经久耐用、色泽不褪等特点。面积多为18平方英尺以下,而大于18平方英尺的称为地毯。西藏的卡垫生产遍布各个城乡,以日喀则地区江孜县最为著名,江孜素有“卡垫之乡”的称号。江孜地毯厂是西藏卡垫生产的重要厂家,其品种已由原来的8种发展到50多种,年产量每年递增56%。

  ②地毯业。西藏织造地毯已有600多年历史,其织法独特,纹样以龙、凤、鹿、山水、花草为题材,古朴大方,民族特色浓厚,图案丰富,色泽鲜艳,不褪色,经久耐用。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藏地毯由自行设计织毯,发展到由外商提供图案生产加工。这些图案既继承了西藏民族传统风格,又具有现代国际流行特点。拉萨地毯厂是西藏地毯生产的重要企业,1953年建厂,拥有职工347人,其中藏族职工占95%以上。年完成产量2230平方米,出口地毯1765平方米,创汇15.2万美元。西藏刚坚地毯厂位于日喀则市珠峰路,1998年由十世班禅大师亲自倡导组建。固定资产225万元,流动资金50多万元,员工250多名。主要生产出口地毯、藏式卡垫、靠背、马垫、氆氇等,年产量2000多平方米,年创汇20多万美元。1998年西藏与尼泊尔共同投资兴建中外合资布达拉地毯厂,其地毯、挂毯销往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

  ③围裙业。围裙,藏语称“帮典”,是藏族已婚妇女普遍喜爱的装饰品,系羊毛织品,一般限于已婚妇女系带,当今西藏青年未婚妇女也非常喜爱。主要产于山南、日喀则、拉萨等地,以山南地区贡嘎县杰德秀镇生产的围裙最为著名。杰德秀镇是闻名遐迩的“围裙之乡”,已有500多年的生产历史,杰德秀围裙很早就畅销印度、尼泊尔、不丹及西欧一些国家。杰德秀镇已有4家乡镇手工业企业,年产值60多万元。其中1976年创办的杰德秀围裙厂生产围裙花色品种已发展到30余种,2003年收入130.48万元。

  ④氆氇业。氆氇系藏语音译,意为“手工织成的毛呢”。因结实耐用、保暖性能好,是做服装、鞋帽的主要材料,深受藏族群众的喜爱。氆氇生产几乎遍及农区、半农半牧区,山南的扎囊县、浪卡子县,日喀则的江孜县、芒康县等地产的氆氇最为著名。历史上,氆氇曾作为贡品,进贡朝廷。氆氇品种很多,总体分为普通氆氇和细氆氇,普通氆氇,藏语称“朗布”,细氆氇中以“协玛”为最好。全区年生产氆氇能力在35万米以上。

  ⑤绘画、雕刻和金银首饰。西藏民族绘画、雕刻和金银首饰既是民族特需品,又是旅游纪念品。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使西藏的手工业产品得到较大发展。昌都地区有众多的从事绘画、雕刻、金银首饰生产的工匠,有各种流派的唐卡,而且还有技艺精湛的金银铜铁等制成的各种民族工艺品。丁青县珠宝工艺厂位于丁青县甲林塘大街,建于1994年,拥有固定资产86万元,技术工人38人,已开发出的玉石品种有:丁青象牙玉、丁青碧玉、水晶玛瑙、彩石等。丁青象牙玉质地高洁细腻,风格独特,象牙光泽,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丁青县珠宝工艺厂开发出独具西藏特色的六大系列,上百个品种的产品,创产值120万元。

  ⑥藏刀、木碗、藏被、藏靴。藏刀既具有装饰作用,还有自卫、生产、生活用途,主要产于拉萨、拉孜、当雄、易贡、昌都等地。拉萨藏刀是传统的民族手工业品,刀口锋利,坚固耐用,畅销国内外,拉萨城关区光明藏刀社生产的腰刀,在铜质的刀鞘上镂刻各种图案,精巧细致。

  木碗是藏族人民使用的一种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产品,藏语称“泼巴”,是以桐树、桦树、成巴树等树根和枝干上巨瘤以及葡萄、杜鹃花等的根瘤加工而成。木碗制作工艺大致要经过选料、采伐、水煮、阴干、上漆、烤晒、打磨等工序。木碗的品种多样,有喝茶的小碗、抓糌粑的大碗以及储存物品的盖碗等。门巴木碗是久负盛名的木器工艺品,以墨脱达旺桑结林村的制作水平为最佳。门巴木碗木质细密坚硬,花纹别致美观,不变形、不皲裂、不褪色、经久耐用、便于携带,深受藏族人喜欢。特别是以岩柏、白青和桦树的树根树瘤制成的木碗还有防毒的功能。根据品质的不同,门巴木碗中最著名的是“察牙”和“纳抛”。其中“察牙”分西藏错那“察牙”和云南中旬“察牙”。上等“察牙”色泽漂亮,木纹细腻,以磷火纹、猪鬓纹、猫头鹰眼纹最为名贵。1959年前,西藏木碗产量低,不能满足藏族人民的需要。1959年后,相继在错那、加查、察隅等地建立了藏木碗生产厂,产量增加,产品远销内地省市和南亚等国。错那县门巴族地区有“木碗之乡”的美称。

  藏被是藏族人民生活中的一种特需品,用羊毛编织而成,主要产地在山南、日喀则、昌都和拉萨等地,1997年藏被产量约6万床。

  藏靴主要有“松巴鞋”、“嘎洛鞋”、“多札鞋”,其中“松巴鞋”以花纹美丽而著称;“嘎洛鞋”美观、结实,为牧民和澎波、工布等地农民所喜爱;“多札鞋”产于昌都地区。藏鞋手工业者大多集中于拉萨、日喀则、昌都、泽当等地,1997年藏鞋产量约10万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