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藏王墓 所属分类:文物考古 > 古墓葬

藏王墓 吐蕃王朝时期赞普、大臣及王妃的墓葬群,为西藏规模最大的王陵。位于山南地区琼结县境内。墓地东西长2076米,南北宽1407米,总面积约305万平方米。墓葬原有21座,今仅存19座。藏王墓不仅反映了1000多年前西藏的丧葬制度和墓葬水平,同时对研究吐蕃王朝的兴起、衰亡具有重要价值。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国家投资4500万元开发建设藏王墓旅游景区,由藏王墓古遗址、展览馆、游客接待中心、旅游商品街、青瓦达孜古遗址五部分组成。展览馆初步设计为四个展区,是整个景区的核心。藏王墓旅游景区将广泛收集整理藏文化、佛教文化等有关素材,通过实物、模型、图片、文字、多媒体现场导游讲解等方式,揭示藏王墓的内涵,重现吐蕃王朝的盛况。藏王墓附近还有青瓦达孜宫、日乌德钦寺、五世达赖故居、琼结宗遗址等古建筑和遗迹。

  主要墓葬 整个墓葬分布在东西两个区,两区相距约800米。西区位于木惹山麓和河谷谷地,共有12座墓;东区位于东嘎沟口,有7座墓。在19座墓葬中,有9座能确定墓主,从北向南分别是松赞干布墓、芒松芒赞墓、赤德松赞墓、都松芒波杰墓、朗达玛墓、牟尼赞普墓、赤德祖赞墓、赤松德赞墓和赤祖德赞墓。其中以赤松德赞墓最大,为方形平顶,边长180米;以朗达玛墓最小,亦为方形平顶,边长仅39米。墓葬均为封土墓,结构大多数是石板夹层或夯土而成。

  ①松赞干布墓。位于藏王墓西区最北部。墓葬为方形封土,边长140米,高13.4米。封土四壁为夯筑土墙,由土、石、白玛草、圆木筑成。墓门朝西,中间墓室放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尼泊尔赤尊公主的遗体以及大量金、银器。围绕正中的其余四室门道互通,藏有松赞干布生前所用铠甲、武器、生活用品以及唐皇帝和邻国赠送的珍贵礼物等。其中南殿主要存放用鹿皮包裹的珍珠35千克,北殿有用纯金制作的骑士和战马,作为松赞干布死后的侍从。

  ②芒松芒赞墓。位于藏王墓西区,松赞干布墓南部,北距松赞干布墓54米。墓葬为方形平顶,封土边长136米,高15米,总面积1.8496万平方米。封土中有0.3~0.4米厚的石板层,上下间距1.3米。墓顶中间有深1米的盗坑。墓顶表面铺盖一层小片石。

  ③赤德松赞墓。位于藏王墓东区。墓葬为方形平顶,封土边长81米,残高11米。东北壁呈斜坡状,壁面较直。墓顶中间有一高台,周围已遭破坏。墓南有赤德松赞墓碑,记载了赤德松赞一生的重大功绩。

  ④都松芒波杰墓。位于藏王墓西区,芒松芒赞墓南。地势平坦,墓葬为方形平顶,封土边长90米,高8.9米,总面积8100平方米。墓顶中间有一坑,四壁呈斜坡状。该墓封土形制与芒松芒赞墓基本相同。

  ⑤朗达玛墓。位于藏王墓东区东侧。墓葬为方形平顶,封土较小,边长39米,高4.3米。

  ⑥牟尼赞普墓。位于藏王墓西区。墓葬为方形平顶,封土边长75米,高12.25米。封土内石墙长22米,高9米。墓顶有一盗坑。

  ⑦赤德祖赞墓。位于藏王墓西区,芒松芒赞与赤松德赞墓之间的第二高台上。墓葬为方形平顶,封土边长99米,残高13米。封土三壁直立,其表层多石片,中间有一深3米的三角形盗坑。南壁中间有宽4米的盗坑出口。结构与赤德松赞墓相同。

  ⑧赤松德赞墓。位于藏王墓西区,赤德祖赞墓后方,规模居藏王墓群中之首。赤松德赞墓依山而建,为方形平顶,封土边长180米,残高14.7米。结构与松赞干布墓略同。封土正面有两蹲伏式石狮,面向封土,通高(带座)1.55米,座长1.2米,宽0.76米。今一狮已残,另一狮除左腿折断外,保存尚完整。墓北有赤松德赞纪功碑。

  ⑨赤祖德赞墓。位于藏王墓东区。墓葬为梯形平顶,封土长边87米,短边54米,腰长78米,高4.7米。封土顶有一盗坑。

  石碑 藏王墓存有两通石碑,一通为赤松德赞纪功碑,另一通为赤德松赞墓碑。

  ①赤松德赞纪功碑。位于西区墓地最北部,全碑通高5.24米,由碑帽、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均为石榫相连接。碑帽高0.94米,类庑殿顶式样,火焰形宝珠与碑帽连接,碑帽底部一周为连续云纹。碑身高4米,宽0.76~0.9米,厚0.33~0.39米。呈梯形,横截面呈长方形。碑身阴刻藏文34行,碑文记载了赤松德赞一生的伟大功绩。由于年久,碑文字迹模糊。碑身两侧为飞龙图案。碑座为一石龟,高0.2米,长1.5米,宽2米。

  ②赤德松赞墓碑。位于西区墓地东北角。由于地层堆积,石碑下半部已埋入地下,1978、1984年考古工作者两次对石碑进行清理。石碑通高7.18米,由碑帽、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顶宝珠、碑帽、碑身、碑座均以榫合连接。碑帽高0.9米,帽顶莲座宝珠,高0.5米,直径0.43米,上雕一周十六个莲瓣。碑身高5.6米,宽0.78~0.94米,厚0.42~0.52米,略呈长条梯形,横截面呈长方形。碑正面向北,上端东侧刻有太阳,西侧刻有月亮。碑身正面有阴刻古藏文59行,主要记载了赤德松赞一生重大的功绩。碑座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为一石龟,高0.84米,长2.02米,宽1.86米。龟头部微露,四足收拢,背中有脊。下部为一整石,长方形,长2米,宽1.9米。

概况


  藏王墓系公元7-9世纪各代吐蕃赞普的陵墓群,是西藏保存下来最大规模的王陵。墓群背靠丕惹山,前临雅砻河,说明吐蕃当时已很注重“背山面水”的“风水”了。整个陵墓群面积约一万平方米,高大,高出地表约10米左右。墓顶呈平顶形,跟内地馒头形封土显然不同,这与《通典》所作“其墓方正,垒石为之,状若平头屋”的记载基本上是吻合的。封土经夯实,夯层清楚,每层厚度约20-40厘米。整个陵墓群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各墓高出地表约10米左右,远望犹如一座座起伏的小山。靠近河边有一座大墓,说是松赞干布之墓。墓的大门朝西南开,面向释迦牟尼的故乡,以示对佛祖的虔诚。墓上有座小庙,供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也是守墓人的居所。

  据史料记载,墓内共设五个神殿,殿内供有松赞干布、释迦牟尼和观世音的塑像,还有大量的金银、珍珠、玛瑙等随葬品。墓左面埋有他出征时穿的金盔甲,脚部埋有珍珠2.5克(克,是藏族的重量单位,约28斤)。墓右面埋有用纯金作的骑士和战马,作为松赞干布死后的侍从。由于水土流失及流沙的堆积,山坡的几座陵墓已与丘陵相混,隐约估辨为9 座陵墓。藏王墓前,尚有镇墓石狮一对、石碑两方。其中于1984年挖掘出土地赤松德赞碑,高7.18米,碑面有云龙、四蛇、飞天、日月等浮雕图案,并刻有59行歌颂赤松德赞的古藏文。雕刻手法有明显的唐代风格,造型简练生动,因此,藏王墓不仅反映了一千余年前西藏的丧葬制度,同时对吐蕃王朝的兴起、衰落,吐蕃文化与唐文化交流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 藏王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史书确切记载的吐蕃藏王陵墓群。

  根据藏文史书《贤哲盛典》、《西藏王统记》、《西藏王臣记》等记载,吐蕃王朝时期共有三十五代赞普(藏王)陵,即上二陵、六善陵、中八德陵、下五赞陵、吉祥作代陵、吉祥五德陵、底层一陵。这些赞普和后妃陵亦称之为藏王墓。

  现存最大的一组藏王墓区位于雅鲁藏布江的南岸,宗山西南,雅隆河畔,西藏自治区穷结县境内木惹山上下。这里附近的地面开阔,气候宜人,土地肥美,山川秀丽,自然条件很好。因此,在很久以前就是古代藏族的发祥之地,是创业藏王松赞干布的老家。自从定都拉萨之后,这里又成了吐蕃王朝的兴基立业的基地,受到高度的重视。自然条件之外,松赞干布还有一些怀念家乡故土之情吧,于是就把他的陵墓选择在这里了,其后不少的藏王都葬在这里。

  在木惹山上下,保存尚可辨认出的藏王陵墓共有九个,占地方圆达3公里。每个陵的形状是一个方形的平顶垒石夯土高丘,还保存了中原地区早期封土“方上”的形式。《通典》中所记载的“其墓正方,垒石为之,状若平头屋”的描写相同。现存九个陵墓的形制大体相同。由于一千多年来长期受到自然风雨的侵蚀,有的陵墓已成了圆形平顶,大小不尽相同,排列也不规则。

  藏王墓究竟有多少座?众说不一,由于长年水土流失及流沙的堆积,位于山坡的几座陵墓已与丘陵相混,不易辨认,可以看到的封土堆似为九座。

  据藏文史料记载:“君死,赞普之乘马、甲胄、珍玩皆入墓”;“墓内九格,中央置赞普尸,涂以金”;“墓内设有经堂五座,藏各种珍宝”等等。另据唐朝官员刘元鼎记述:当时吐蕃赞普死后,不仅有随葬品,而且还用活人殉葬,其方法是:用二根削尖的木棍刺进殉葬人的左右二肋骨放血,血尽致死。

  在藏王墓前有吐蕃时期的石碑二方。与松赞干布墓邻近的据说是赤德松赞(798-815年在位)之陵,在此陵东侧坡地上矗立着赤德松赞墓碑一方。碑上覆宝珠翘角盖顶,顶的下面浮雕流云,四角为飞天,刀法精简,线条流畅。正面上宽78厘米,下宽86厘米,两侧均雕云龙纹。碑身下面已被流沙掩埋,露出地面部分为2.3米,有关部门曾下挖3米,仍不见碑座。正面刻古藏文,碑文内容主要记述了赤德松赞一生的业绩,称颂他是一位“足智多谋,宽宏大度,勇毅不拔,骁武娴文”的赞普。

  另一块石碑立在离藏王墓不远处的桥头边。此碑形制与赤德松赞墓碑相似,唯碑顶略为不同。顶为重珠,盖下有承柱,亦雕流云,但无飞天,两侧为云龙纹。碑身露出地面为3.56米。碑的南面刻古藏文,碑文已多风化剥落。有人考证,此为赤松德赞(754-797年在位)之墓碑。赤松德赞为吐蕃王朝第五代赞普,他的文治武功仅次于松赞干布,故碑文全是歌功颂德之词:“赞普赤松德赞,四方诸王,无与伦比……”

  在藏王墓前,尚有镇墓石狮一对。一狮已残,一狮除左腿断外,还较完整。石狮通高(带座)1055米,座长1.2米,宽0.76米。刻工简练,形象生动。

  藏王墓不仅反映了1000多年前西藏的丧葬制度墓葬水平,同时它对于研究吐蕃王朝的兴起、衰落具有重要价值。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记载的吐蕃藏王陵墓群,陵墓修建年代约从公元七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公元九世纪末,历时三百多年,是吐蕃第二十八代赞普拉托托日年赞至末代赞普朗达与及其王子沃松等共十六位藏王及王子、王妃的墓葬群。位于琼结县城以南的平坝上,墓群分布范围是东起顿卡沟口,南靠穆热山脚下,西低琼果沟口,东西长2076米,南北宽1407米,总占地面积达305万平方米,墓区平均海拔为3700米。是1961年全国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从第二十九代赞普赤年松赞起,修建陵墓的地点方位、墓名都有较详尽的记载。初步确定的陵墓有二十一座,分东区和西区两块,东区顿卡沟口有六 座,西区在穆热山北麓和琼果沟口有十五座。能够确认墓主的有九座,分 别是松赞干布墓、芒松芒赞墓、赤德松赞墓、赤松德赞墓、赤德祖赞墓、赤都松芒波结墓、牟尼赞普墓。松赞干布墓是整个墓群的主墓,墓门往西南开,这是表示面向释迦牟尼的故乡,对佛教的虔城。墓边长100米,墓高13米。墓顶上建有佛堂,十三世纪宁玛派著名的伏藏大师娘们隆巴修建的,那时佛堂以十二柱面积的主殿为中心,配有三世佛堂、护法神、僧舍等附属建筑组成 。在墓顶边和 墓脚分别修筑了里外中三睹围墙,采取了重点保护措施。佛堂于80年代进行重修,供奉着松赞干布及二王妃、二大臣、三世佛等塑像。

  据史书记载松赞干布的陵墓里共有5个神殿,殿内有松赞干布、释迦牟尼和观音菩萨的塑像。此外,还有大量的金、银、珍珠、玛瑙等随葬品。据说,墓本身位于中央的那座神殿里,墓的一侧埋有他在世时出征的金盔甲一副,脚步用缎子包着的珍珠两克半,这是松赞干布的财份;头部埋有珊瑚制成的亚杰姆神像,这尊像能给松赞干布带来光明。墓的右侧埋有用纯金做的骑士和战马,他们是松赞干布死后的待从。

  吐蕃赞普把陵墓建在琼结的原因:一是琼结是块风水宝地、人杰地灵,从吐蕃第九代赞普布德贡杰到第十四代赞普伊肖列在琼结先后修建了达孜、桂孜、杨孜赤孜、孜母琼结、赤则崩都六座宫殿,成为自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之后第二座吐蕃王宫,当时吐蕃的都城也在琼结,因此,琼结是吐蕃王朝的大本营,是吐蕃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活动中心之一;二是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后虽然政治中心从山南迁到拉萨,但旧王族仍然居住在琼结一带,而迁到拉萨的赞普们为缅怀祖先创业的功勋及不忘掉哺育自己祖先的雅砻河谷,他们经常回来居住,为了永远不忘根本,吐蕃历代赞普去世后到这里来埋葬。

  史书记载中藏王墓区共有三处石碑,已经发现的两处,两只石狮子,石碑与狮子造型风格基本与唐代一致,说明吐蕃陵建造风格吸收了唐代的特点,也反映了藏汉文化密切交往和融和的真实历史。

藏王陵石狮


  位于木惹山的半山腰,有一规模宏大的土石高台,据《历史明鉴》等藏文史籍记载,这里应是都松芒布结的陵墓。这里的地面建筑除了高大封土之外,最有价值的要算是陵前的一对石狮。石狮高1.55米,座子为长方形,长1.2米、宽0.76米。石狮面向陵丘坐立,挺胸昂首,形象雄健生动。鬃毛成列垂于脑后,头顶平整无鬃,一看而知是早期石狮的风格。整个石狮的雕刻技法高强,线条流畅圆润,在全国唐代石雕中也属上乘,在西藏更是难得。

  除了以上三陵比较可靠认出墓主人之外,这一陵区的其他墓主,据《西藏王统记》等历史文献记载,还有芒松芒赞、姜擦拉木、赤德祖赞、赤松德赞、牟茹、牟尼等。其中牟茹和姜擦拉木因是王子还未正式即位,所以封土的规模较小。根据一些学者调查,陵墓分作东西两行自北而南,基本上按藏王世系排列。西侧的一行是松赞干布、芒松芒赞、都松芒布结、赤松德赞、赤德祖赞;东侧的一行是赤德松赞、牟茹、牟尼和姜擦拉木。

  各陵封土高台的结构形式基本相同,都是用土石夯筑,夯土层厚度在10-20厘米之间,也有间以薄石板者,有的还露有木骨的痕迹。工程之艰巨不严于秦、汉诸陵。

  吐蕃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历代藏王曾经聚集了大量的财富,建筑了雄伟的宫殿、寺庙和宏大的陵墓。而今地面建筑大多已不存在,但是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每个藏王陵墓中也都殉葬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和金银珠宝。尤其值得庆幸的是,这些藏王陵大都未被盗掘过。它们也是研究吐蕃历史文化的珍贵实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