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芒康滇金丝猴自然保护区 所属分类:自然地理 > 自然保护区

芒康滇金丝猴自然保护区 以保护滇金丝猴及原始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东部芒康县横断山脉中部云岭北段南芒康山脉。

  1993年建立,保护区总面积18.53万公顷。保护区地形特征是相对高差大、纬度较低、强烈深切、地形破碎。山高、谷狭、坡陡,裸露岩石与山底原始森林交叉镶嵌是保护区最为典型的地貌特点。受西南季风影响,冬季气候温暖、晴朗和干燥;夏季,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的西南季风暖湿气流和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暖湿气流相遇,在此形成降水。年降水和温度的分布极不均匀,具有典型的山地气候特点。海拔3500~4500米。气候温凉,森林植被保存较好,森林覆盖率70%~80%,森林类型有阔叶林、针阔混成林、高山草甸等,主要树种有云杉、冷杉、红松、雪松、高山松、高山草甸等。由于地形、地貌的特殊性,造成气候、土壤和森林植被类型的多样性,为滇金丝猴造就了良好的生存条件。保护区内除金丝猴外,还有云豹、雪豹等国家一类重点保护动物及小熊猫、猞猁、马来熊、藏马鸡、鹦鹉、秃鹰等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滇金丝猴又称雪猴,分布于海拔3000~4000米的高山区,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世界上仅存1000多只,而在芒康的自然保护区内就有三个家族的约600多只滇金丝猴。金丝猴属共有4个亚种:越南金丝猴、川金丝猴、黔金丝猴和滇金丝猴,均被列为世界濒危动物。2002年11月,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简介


  西藏芒康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芒康县,中国第二个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滇金丝猴最重要的分布地之一,已发现滇金丝猴种群数量700余只(2013年)。主要保护对象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斑尾榛鸡、马来熊、绿尾虹雉等珍惜濒危动物及其生态系统,是中国山地生物物种多样性较丰富并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地区之一。

地理位置


  西藏芒康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东部昌都地区芒康县境内南北走向的横断山区中部的红拉山,距芒康县城60公里,距金沙江沿214、318国道有102公里,南接滇西北的云岭山脉。地理坐标为东经98°20′~98°59′,北纬28°48′~29°40′之间,属于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以红拉山为主,东西宽约30公里,南北长96公里,总面积185300公顷,共分为2个核心区、4个缓冲区及2个实验区。核心区面积为87090公顷(其中朋波拉核心区面积50740公顷,与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相连;美德核心区面积36350公顷)占总面积的47%,主要是滇金丝猴栖息地及原始针叶林分布区;缓冲区面积为45770公顷(其中日根缓冲区面积18690公顷;麻吉缓冲区面积6460公顷;门巴缓冲区面积8220公顷;小昌都-亚中缓冲区面积12400公顷),占总面积的24.7%;试验区面积为52440公顷(其中盐井实验区面积9620公顷;徐中-普拉实验区面积42820公顷),占总面积的28.3%。

历史发展


  西藏芒康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名西藏红拉山自然保护区,1985年被芒康县列为县级自然保护区;

  1987年至1988年经西藏自治区珍惜野生动物考察队考察,确认为当地百姓称之为“准察”的滇金丝猴是世界濒临灭绝长类;

  1992年被西藏列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

  2002年11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资源


  自然综述

  昌都地区澜沧江、怒江、金沙江等大河奔腾于深山峡谷中,奇特的山水融入独特的高原气候,则更显得风格迥异。由于这一带地形复杂,海拔高度差异明显,山高、谷深、水急,自然景色呈明显的垂直地带规律。
保护区气候温凉,森林植被保存较好,除阳坡有较大面积高山栎灌以外,阴坡及众多支沟中都生长着原始的云杉和冷杉林,并混生有落叶松与大叶杜鹃。 每年四至六月份,红拉山上各种杜鹃花漫山开放,使人叹为观止。

  从自然保护区红拉山景区向西远眺可观览藏区著名的达美拥雪山,还能俯瞰神奇壮丽的澜沧江大峡谷沿线的奇、惊、幽景观。

  地形地貌

  保护区地形特征是相对高差大、纬度较低、强烈深切、地形破碎。山高、谷狭、坡陡,裸露岩石与山底原始森林交叉镶嵌是保护区最为典型的地貌特点。

  植被资源

  保护区纬度高,山高谷深,山高谷深的地形使区内的原始森林保存比较完好。从海拔2300米至4448米,沿214国道线,可饱览“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自然景观,不同海拔分布着不同植被,是植物的王国,也是研究动植物的基因库。

  保护区立体气候明显,森林植被保存较好,森林覆盖率70%~80%,森林类型有阔叶林、针阔混成林、高山草甸等,分布着云南红豆杉、油麦吊云杉、云杉、冷杉、红松、雪松、高山松、高山栋、高山柳、红柳、白柳、山杨、云松、高山草甸等珍贵林木。

  保护区有维管束植物79科235属447种,其中蕨类植物4科4属4种;还有种子植物231属,其中裸子植物4科7属14种,被子植物71科224属429种。按资源用途分,区内有经济植物69科130属157种,其中药用植物52科107属132种。

  名贵的药材主要有冬虫夏草、知母、贝母、大黄、胡黄连、红景天、当归、党参、三七等。名藏药珍珠七十丸、二十丸、常觉等饮誉藏东,驰名区内外。

  代表植物:

  ①红松

  红松(PinuskoraiensisSieb.etZucc.)又名果松、海松,是松科松属的常绿乔木,为中国重要的珍贵用材树种。红松是中国东北小兴安岭、长白山林区天然林中主要的森林组成树种,也是当前东北各地分布较广的主要造林绿化树种之一。

  形态:红松为高大乔木,树干圆满通直,在天然红松林内树高多为25~30米,胸9径为40—80厘米,寿命长达300—400年。在生长条件适宜的地方,树高可达40米,胸径粗达200厘米,寿命长达500年左右。小枝密被黄褐色绒毛。红松叶5针1束。球召果两年成熟,成熟球果卵状圆锥形,长约10—20厘米,种鳞先端反曲,种子三角状卵月形,无翅。红松树皮分为细皮和粗皮类型,细皮类型树皮较薄呈鳞状或长条状开裂,碉片小而浅,边缘细碎不整齐,树干分叉较少,高生长较快,材质较好;粗皮类型树皮较厚呈长方形大块深裂,边缘较整齐,树干分叉较多,向上生长较。

  红松是典型的温带湿润气候条件下的树种,喜好温和湿润的气候条件,在湿度适宜(湿润度0.5以上)的情况下,对温度的适应幅度较大。红松的耐寒力强,在小兴安岭林区冬季—50~(2低温下无冻害现象。红松喜湿润、土层深厚、肥沃、排水和通气良好的微酸性土壤。红松对土壤水分要求较严,对土壤的排水和通气状况反应敏感,不耐湿,不耐干旱,不耐盐碱。红松喜光,幼年时期耐阴。是浅根性树种,主根不发达,侧根水平扩展十分发达。红松幼年时期生长缓慢,后期生长速度显著加快,而且在一定时期内能维持较大的生长量。 用途:红松材质优良、纹理通直,抗压力强,富含树脂,耐朽力强,工艺价值高,油漆性能良好,易干燥。木材可做建筑、航空、桥梁和车船材。木材的刨削、车旋性能良好,易于加工,适于做各种模型,也可做胶合板、乐器和运动器械等。红松结实丰富,种粒大,含油量高(多达70%左右),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木本油料,富含树脂,可采脂,树皮可提取单宁,松针可提取松针油。

  ②云南红豆杉

  其它俗名:紫杉、神木,红豆杉属红豆杉科。

  云南红豆杉是中国4种红豆杉之一,是以云南为中心分布区的地方特有种,主要分布在滇西的保山市、腾冲县,滇西北的中甸、丽江、维西一带。

  云南红豆杉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雌雄异株。常生于海拔2000—3500米的亚热带山地。生境在荫坡、半荫坡的中山、亚高山缓坡、沟谷、溪流两岸暗针叶林、中山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中散生或块状生长,常成为下层乔木。

  其材质优良,可用于建筑、家具、器具等,其提取物紫杉醇有抗癌作用。

动物资源


  芒康境内现有滇金丝猴700余只,每群在100只左右。

  自然保护区位于横断山脉中部。南北走向的山脉,由于地形、地貌的特殊性,造成气候、土壤和森林植被类型的多样性,为野生动物扩展提供了通道,使保护区内蕴育了众多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包括珍稀濒危物种滇金丝猴等。区内有脊椎动物19目39科158种,其中两栖爬行类2目4科6种;鸟类11目21科95种;哺乳动物6目14科57种。

  保护区内除世界上濒临灭绝的同大熊猫一样的珍贵的灵长目类动物滇金丝猴外,已发现国家重点保护动物60种,其中有云豹、雪豹、斑尾榛鸡、绿尾虹雉等国家一类重点保护动物12种;及小熊猫、猞猁、马来熊、藏马鸡、鹦鹉、秃鹰等国家二类保护动物48种。区内其它珍贵动物还有苏门羚、林麝、岩羊、白腹锦鸡等。野生动物药材有麝香、鹿茸、牛黄、雪蛙等。

  代表动物:

  ①滇金丝猴

  保护区内有三个家族的滇金丝猴。滇金丝猴与大熊猫几乎同样珍贵,是堪称第二国宝的中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金丝猴属共有4个亚种:越南金丝猴、川金丝猴、黔金丝猴和滇金丝猴,均被列为世界濒危动物的红色名单中。

  据统计,保护区内有三个家族的滇金丝猴,以滇藏公路214线为分界线,可分为两个片区。西指小昌都境内红拉山的一个家族,东指徐中乡的比拉卡、卡拉、那弟贡、玛龙普、重重普等地的两个家族。1985年以来,芒康县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保护措施,加上当地百姓保护意识的提高,即将灭绝的滇金丝猴在芒康得到了有力的保护,该保护区的滇金丝猴已从1992年底的50只左右发展到2013年的700多只,每群在100只左右。呈岛屿状分布。春秋、春初、春末,走入红拉山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森林中常能看到滇金丝猴觅食的喜人景象。

  滇金丝猴,又称黑抑鼻猴,也因背部黑褐色,腹部白色,于是有人又称之为黑猴或花猴。仅分布南北长约200公里,东西不到40公里的云南德钦县、芒县非常狭窄的区域内,滇金丝猴结群生活,每群均在100只以上,各群的领地比较固定,方便人们接近,它们主要靠吃果及云杉、桦木等树的嫩芽、幼叶,松罗秋贝母成熟时它们也挖食贝母、蘑菇。冬季,每当大雪封山后也转到村边农田或家畜草堆上抓食麦秆,也偷吃晾晒的干玉米。嬉闹玩耍大多在原始森林里,其群猴吵闹声响彻山林,对坡观望,遍山树梢摇动,甚为奇观。

  ②绿尾虹雉

  别名贝母鸡,属于鸡形目雉科,拉丁学名LophophorusIhuysii,英文名ChineseMonalPheasant。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绿尾虹雉体型比棕尾虹雉稍大。全长约76厘米。雄鸟上体大都呈带金属光泽的铜绿色,羽冠覆盖着颈项,后背至腰纯白,尾蓝绿,下体黑色。头顶有一簇青铜至红铜色的羽冠,翼上覆羽色似背羽,飞羽黑褐具绿缘。雌鸟体羽暗褐色,具近白色细纹,背白色,尾棕具10余条褐色横带。

  平时喜结成小群,在海拔4000~5000米高的高山草甸,灌丛或裸岩地区活动。冬季迁到2000米左右的中山地带。主要以植物的细根和球茎为食物。因嗜吃贝母的球茎,故又名“贝母鸡”。在人工饲养下,四、五月间产卵,每窝产卵3~5枚。卵呈暗棕黄色,具大小不等的紫褐色斑点。每窝三至五枚。

  中国特产种。分布在青海东南部,四川西部定兴、康定、汝川、平武以及甘肃交县迭部,舟曲等地。为留鸟。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

  ③斑尾榛鸡

  别名花尾飞龙、飞龙,属于鸡形目松鸡科,拉丁学名Tetrastessewerzowi,英文名HazelGrouse。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体长约36厘米,体重0.4~0.6公斤。上体栗色,具明显的黑色横斑。头顶和枕部深栗色,杂以黑灰色点斑。颏、喉黑色,周缘为白色。胸部栗色,向后渐淡而近白色,整个下体均具明显的黑色横带。外侧尾羽黑褐色,上具许多白色横斑,末端白色,中央一对尾羽栗棕色,布有7~8条黑色与棕白色相间的不规则横带。
栖于海拔3200~3800米的高山针阔混交林及灌丛地带。以植物种子为主食,兼食昆虫。
中国的特产种。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的局部山区。为留鸟。

旅游特色


  保护区植物垂直带与自然垂直景观明显,生态系统独特,它是中国罕见的低纬度,高海拔的保护区之一,是中国高原林区宝贵的生物多样性的物种基因库。具有很高的自然保护和科研旅游价值。

  保护区内地势险峻,但因滇藏公路贯穿于内,故而是西藏境内交通相对便利的一个保护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