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陈云谈实事求是:是毛主席倡导的革命作风

2013-12-19 15:03:08   来源:党史文苑   作者:陈立旭



  核心提示:1977年9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陈云为纪念毛泽东逝世一周年所写的《坚持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一文。文章指出,毛主席倡导的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不是一个普通作风问题,而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根本思想路线问题。
 
  本文节选自《党史文苑》2008年第23期 作者:陈立旭 原题为:陈云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十年动乱结束后,我们党面临着在思想、政治、组织等各个领域全面拨乱反正的任务。但这一进程遇到了“两个凡是”的严重障碍。由于“左”倾思想的长期影响和束缚,许多人还不能正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不能正确区分毛泽东的伟大历史功绩和他晚年所犯的错误,不能从“文化大革命”的指导理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中摆脱出来,因此,党的事业在前进中出现了徘徊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陈云与重新出来工作的邓小平等人一起,突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为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段时间里,陈云利用各种机会讲党的实事求是的传统。有意思的是,陈云讲实事求是的传统,最先是从评弹说起的。1977年6月13日、15日、19日,陈云三次就评弹问题发表谈话,提出对文艺形式、文艺历史、文艺工作者工资政策等问题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强调实事求是是党的传统做法。之后,陈云便结合各方面工作谈实事求是的传统。
 
  同年8月13日,在中共十一大上海代表团讨论华国锋报告的会议上,陈云发言指出,治党要特别注意两点:第一,要对抬轿子、吹喇叭、逆风恶浪袭来时随风倒的人保持警惕。这样的人都不是实事求是的人。第二,要认真做到毛主席历来倡导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做有助于防止不正之风的横行。有了由高度民主而来的高度集中,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局面才能出现。8月15日,他在上海代表团讨论党章修改草案的会议上发言提议,党章中要加上允许党员保留意见一句话。陈云的这些谈话,都围绕一个主题:必须提倡实事求是,必须发扬党内民主以保障实事求是。这些谈话,对党内逐步恢复实事求是的传统,起到了推动作用。
 
  1977年4月10日、7月6日,邓小平两次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认识掌握运用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问题。他指出,毛泽东倡导的作风,最根本的是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邓小平的主张,对于突破“两个凡是”的束缚,起了重要作用。这时,陈云以其对实事求是的深刻理解,从理论上系统阐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配合突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1977年9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陈云为纪念毛泽东逝世一周年所写的《坚持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一文。文章指出,毛主席倡导的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不是一个普通作风问题,而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根本思想路线问题。
 
  坚持毛泽东思想,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是否坚持实事求是,是区别真假马列主义、真假毛泽东思想的根本标志之一。今天还有一些领导机关、一些党员干部,主观主义、形式主义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实事求是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报喜不报忧、靠说假话办事的恶劣作风应当引起我们党的高度警惕。
 
  这篇文章系统、全面、深刻地阐释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于我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起到了重大作用。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首先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公开发表了这篇文章,一场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全国展开了。
 
  在真理标准讨论中,陈云继续宣传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有针对性地转入实际问题。1978年7月31日,他向李先念提出,国务院务虚会最好用几天时间专门听听反面意见。这就提出了在经济工作中实事求是的问题。此外,同年8月和9月,他在谈到对待文艺工作和党的历史时专门强调要实事求是。较为突出的一件事是,他在9月11日致胡耀邦的信中建议,中组部、中宣部对上海文艺界30年代的问题,对创造社,对当时的其他革命文艺团体,要做出实事求是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评价。
 
  作评价时,必须把他们的功过是非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考察。对30年代上海文艺界的问题,过去一直被人们视为禁区。陈云敢于提出这个问题,证明他确实具有为了坚持实事求是而大无畏的勇气。在全党和全国人民已经展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情况下,陈云以自己的表率作用,将这场讨论引向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分析和处理一切重要而又具体的问题的道路,其意义是重大的。
 
  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突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铺好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