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绿色发展研究

时间:2016-07-07 | 来源:西藏在线 | 作者:(中国)张广裕

  2015年8月,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谈到西藏生态环境时强调,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采取综合举措,加大对青藏高原空气污染源、土地荒漠化的控制和治理,加大草地、湿地、天然林保护力度。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确立为“十三五”规划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西藏是我国自然生态环境极端脆弱的地区,也是经济欠发达和少数民族集聚地区,开发—减贫—生态关系极为复杂。同时,西藏又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绿色发展战略是西藏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一、西藏绿色发展形势

  (一)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屏障建设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特征

  西藏是自然资源富集,而经济资源如资金、信息、人才等相对匮乏的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解决温饱仍处于首要地位,加之人口、资金、技术、信息、交通等经济资源限制,环境保护难度十分艰巨,生态环境改善也相对困难。

  从2010-2013年的统计数据看,可利用草原面积的面积是固定不变的,是70846.78千公顷,所以我们也假定2005年至2009年的可利用草场面积也是70846.78千公顷。废水排放总量从2005年的4555万吨增加到2013年5004.68万吨,增长了9%,年增长率为1%;二氧化硫排放量从2005年的2000吨增加到2013年的4191.66吨,增长了109%,年增长率为12%;生活垃圾清运量从2005年的44.5万吨下降到2013年的24.1万吨,减少了45%,年下降率为5%;草原鼠害危害面积从2010年的5933.33千公顷增加到2013年的7410千公顷,增加了24.9%,年增长率为6%;森林面积从2005年的1389.61万公顷增加到2013年的1471.56万公顷,增加了5%,年增长率为0.6%;森林病虫鼠害发生面积从2005年的9.1万公顷增加到2013年27.44万公顷,增加了202%,年增长率为22%。几个主要指标变化见图1

  

  (二)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小,财政自给率低

  虽然西藏从纵向上处于发展状态,但从全国来看,西藏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弱势,在全国的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较小。如表1所示

  财政自给率低是西藏各地区面临的共同问题,大部分县市全靠财政补贴过日子,赤字严重,困难的财政状况对政府的调控能力形成极大的限制,政府无力进行投资和调节经济运行。

  (三)畜牧业基础薄弱,特色产业范围过窄

  西藏土地辽阔,草场面积大,但由于高寒、干旱等气候条件限制,草场的产草量低,载畜量小。再加之雪灾、冰雹等自然灾害频发,西藏牧业发展的基础十分薄弱。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青藏高原生态地位的日益重视,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生态环境保护,西藏的畜牧业生产基础也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是西藏还是缺乏全国知名的畜产品品牌,整个产业处于市场低端,未能充分发挥高原畜产品无公害、无污染、纯天然等优势。旅游业、畜牧业、藏药业等虽是西藏的特色产业,但与区外同类产业相比较,优势并不十分明显。西藏特色优势产业的范围十分狭窄,在竞争性产业领域没有一席之地,既反映出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竞争力不强,也表明该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整体经济发展过分依赖于自然资源的消耗[1]。

  (四)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及服务功能有待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西藏发展的瓶颈制约,也是国家投资的重点领域,随着国家投资力度的进一步加大,西藏交通、能源、水利和通信等基础设施仍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建设公路、铁路和航空运输综合运输体系,开发和利用能源资源,改善水利设施和通信网络设施,必然占用更多空间,甚至不可避免地占用一些耕地和绿色空间。西藏市场主体弱小,社会组织发育不完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有相当的比例。市场导向作用乏力,致使社会服务环境差影响了绿色经济发展后劲。从产业组织建设方面来看,主要表现在经济合作组织和产业协会发展滞后或功能缺陷影响了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形成,对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接受能力差以及推动西藏绿色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惠民等政策措施落实效率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吸引投资、抢抓机遇、挖掘潜力和创新发展等各方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