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立草为业推进西藏现代农业发展

时间:2016-07-07 | 来源:西藏在线 | 作者:(中国)金涛

  摘要:自治区在“十三五”的农业规划中制定了到2020年实现粮食产量100万吨、蔬菜100万吨、肉奶100万吨、建成优质人工牧草基地100万亩的发展目标。本文对四个百万目标对西藏未来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化的影响分别进行了分析,指出立草为业不仅对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活水平有显著的效益,而且对于推进西藏向现代农业和可持续农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指出实现肉奶100万吨的目标取决于以草为核心的相关产业的大发展。提出根据西藏特点,建立起变钱补为草补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分类补偿机制等措施促进以草为核心的相关产业发展。

  西藏是全国特殊的特困连片区域,农牧民占全区总人口八成以上。虽经民主改革后五十多年的发展,到2015年西藏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8244元。但仍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农业产品不突出、特色不明显、增收效益低、自我发展能力差、产业化发展薄弱,严重制约着西藏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一、西藏农业“十三五”四个百万目标发展趋势分析

  1、西藏农业现状与2020年发展目标

  西藏“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西藏农业要实现四个100万的发展目标,即:粮食产量100万吨、蔬菜产量100万吨、肉奶产量100万吨、建成优质人工牧草基地100万亩。2015年底,西藏基已本实现了年产粮食100万吨的目标,蔬菜产量达82万吨,肉奶产量62万吨,优质饲草种植面积约20万亩上下。

  2、粮食业

  西藏年产得100万吨粮食,是各级部门千方百计加大粮食业的投入,并以70%的总播种面积才取得的。进一步提高西藏粮食产量,只有提高单产。西藏农业发展实际走的是“行政”主导“科技”拉动,农民被动接受的路子,实际科技水平不高,传统的“二牛抬杠”在各主要农区仍屡见不鲜,加之也面临着劳动力大幅度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生产投入在短期内难以大幅度增加等问题,因此提高单产也将是长期的过程。从青稞需求看,青稞的主要消费群体在农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农村居民膳食结构中青稞已下降到50%左右,预计将进一步降低;西藏加工用青稞是未来主要缺口,但西藏青稞价格长期高于周边省区20%(0.8~1.2元/公斤)以上,无竞争优势,企业更愿意外调。因此,在未来西藏以青稞为主的粮食产业应以稳粮增效为主,带动农民增收的成效有限。

  3、蔬菜业

  2015年全区蔬菜产量已到82万吨,在蔬菜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大棚温室兴建数量越来越多,相信在未来的2-3年内实现年产100万吨蔬菜的目标应不是难事。目前全区种植蔬菜的主导模式是农民出租土地给外来的懂技术、有资金、有销售渠道的专业菜农建温室大棚,从中收取地租,同时也在蔬菜地中打工获取劳务费。因此蔬菜种植产业的发展应采取政府引导扩大规模,自主发展。

  4、肉奶业

  统计数据表明西藏2015年一季度统计的牲畜存栏数据是1980.50万(头只匹),实际牲畜存栏数量长期高于统计数据。相对于当前62万吨的肉奶产量,100万吨肉奶意味着牲畜存栏量上至少再增加20%,这还是建立在优良畜种与高效养殖的基础上。畜以草为先,依靠当前的传统草地畜牧业难以实现2020年肉奶100万吨目标。首先西藏大部分天然草地的年产(干)草量只有50kg/亩,6加之长期过度放牧、草地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天然草地已不能承担更多牲畜。因此,西藏的肉奶业的出路还是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

  5、草业

  发展草业是实现100万吨肉奶的基础。为此,西藏提出到2020年建成优质人工牧草基地100万亩。按照1头奶牛3亩高产饲料地(青贮玉米最佳)的基本配套条件,这个面积远远不够。目前西藏人工草地面积约180万亩,仅50万亩是优质高产的青饲料。在目前秸秆价格都在0.8~2.0元/kg的情况下,人工种草的直接经济效益高于青稞,增收效果较为显著。草业发展前景广阔。

  二、立草为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无论从西藏的自然生态气候条件、农业生产水平、农民素质,还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发展趋势来看,构建以草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对促进西藏农业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美化农村人居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促进三农发展、精准扶贫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

  1、农牧结合是西藏传统农业的特点

  西藏传统农业就是农牧结合,牲畜在农区和牧区都占有很大的比重。这是由西藏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所形成的,也是客观上农牧民生活的需要。7

  西藏大体以4000~4100m为农牧分界线,以下为农区,以上为牧区,8或农牧垂直分布,或农牧交错分布。海拔低、水土好的地方耕种作物,海拔高、草场好的地方养殖牲畜,经营土地和养殖牲畜都是他们主要的劳动内容。糌粑、牛羊肉、毛、皮、奶及奶制品成为他们的主要生活资料。因此,农牧结合是藏民族在西藏特定的环境下,经过长期摸索、劳动而形成一种适宜的生产生活方式。

  农牧结合为立草为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粮草兼顾是西藏传统种植业的典型特征

  自古以来,西藏粮食和饲草生产一直紧密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粮食中无论是小麦还是青稞,农民最喜欢的品种无一例外都是株高在110cm以上的中高秆品种,而对矮秆品种无论产量再高始终不接受,其根本原因就是粮草兼用,粮食果腹,秸秆饲喂牲畜,缺一不可。

  3、立草为业符合西藏传统农业改进提高的要求

  西藏粮食产量2015年才突破100万吨的实质原因也是“草”,饲草安全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之前,更高产的矮秆青稞品种不可能得到推广。这从西藏麦类秸秆的利用率达100%,没有焚烧秸秆的现象也可以看出来。因此,西藏饲草安全与粮食安全同等重要,过去往往重视了粮食安全而忽视了饲草安全。相对于种粮,人工种草的管理更粗放,使用的人力物力更少、投入也低,符合西藏农村劳动力缺乏、生活水平低和生产投入少等特征。种草养畜可显著增加酥油、奶、肉、毛等畜产品产出,能大幅改农民善家庭生活,还能高价出售,农民更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