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10年纪行:把“天路”穿在身上刻在心里

时间:2016-07-27 |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 作者:王晓莉 周波 麦正伟 王雅慧

  蓝蓝的天空下,伸展的铁道上,正在挥动镐头的人群中,一个工装背面印有铁路和火车飞驰画面的身影格外引人注意。穿这件衣服的小伙子名叫洛松,今年30岁,是格尔木工务段唐古拉线路车间的职工。

  洛松告诉我们,像这样画着铁路、火车的工装,他总共有两件。而这两件工装服背后,包含了他对这条“幸福路”的热爱。

  “这条铁路给我们家乡带来了幸福。”洛松的老家在昌都市察雅县荣周乡,距离县城有30多公里山路。乡里只有小学,上中学要到县里住宿。每次放假回家,洛松都要往返于一条山路。对于洛松来说,这条山路承载着太多艰辛的记忆。

  洛松告诉我们,有一次,骑着摩托车走在山路上,骑到半路没油了,一时间没有把握好车头,重重地摔倒在地上,最后实在没办法只好在原地过夜。“到了傍晚还下 起雨来,没地方躲,只好在山里坐了一夜,把书包放在头上挡雨。”回忆起自己的辛酸往事,对畅通大道的盼望深深地扎进了洛松心里。

  然而,洛松第一次见到火车,是在他上初中的时候。“那时电视上正在播放电视剧《铁道游击队》。”那时起,洛松就开始对剧中的火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个车这么长,这么大,怎么拉人,感觉太神奇了。”采访间,一说到火车,洛松的眼睛炯炯有神。看着电视里的火车,洛松想将来要是自己的家乡也有火车就好了。

  很快,机会就来了。

  2003年,得益于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教育政策,洛松成为包头市一所铁路学校定向招考的学生,4年后他被分配到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工作。

  于是,洛松成了全乡唯一一个在铁路上工作的人。每次回家,乡亲们都带着一大堆的问题围着他问个不停,眼神里充满了好奇。

  “乡亲们会问我,车怎么在铁上跑呢,铁路就两根铁轨,火车怎么不会出轨呢,如此种种。”洛松十分耐心地向相亲们解答说:“轮子和那个铁连接在一起了,把那两条铁轨修直,车就稳稳地在上面跑了。就这样一说,他们觉得厉害着呢。”乡亲们也都似懂非懂地听着。

  带着乡亲们对铁路的热爱,2012年,洛松毕业主动申请,来到条件艰苦、海拔4800米的唐古拉段,每天都和同事们一起,背着镐头行走在125公里的养护路段里。

  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洛松回答说:“这个格拉线虽然海拔高、条件比较恶劣,但是我内心的想法就是——这条铁路线承载着运人、运货的重要‘使命’,为了家乡发展进步,再辛苦也是高兴的。”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在平均海拔4800米的铁路上从事养护工作十分辛苦。不管春夏秋冬,每天五点半就要出发,一天要在线上走12个小时。

  “因为养护距离远,每天的午饭都要大家自己带,馒头、饼子、酥油茶还有酸奶。冬天,气温低至零下20多度,所有的干粮都冻成了冰坨子,饼子硬得像石头一 样。眼下是一年里唐古拉最舒服的时候,巡线路上多了许多欢笑。”在洛松的内心深处,说起那些艰苦的事情很坦然,一点儿也不觉得苦。洛松美妙的歌声常常飘荡 在养护段上。

  “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场,看到神鹰披着那霞光……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说唱就唱,一首《天路》,唱乐了养护段的工人们,却唱哭了记者一行……

  洛松不仅把铁路“穿”在了身上,还刻进了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