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奉献守望安全——记“天路”背后的那些“平民英雄”

时间:2016-07-04 | 来源:新华社 | 作者:李亚光、张大川、王军

  冻土路段550公里、风沙侵蚀路段269公里、盐渍化路段超过100公里、海拔4000米以上路段960公里……当呼啸而过的火车飞驰在青藏铁路上,每个数字都暗含着对行车安全的挑战和责任。

  然而,从2006年7月1日通车至今,青藏铁路已安全运营3000余天,累计运送旅客1.13亿人次,运送货物4.44亿吨。在铁路带动下,10年来青海、西藏两省区年均经济增速达到10%以上。

  作为我国唯一一条穿越风蚀、盐渍化、永久冻土地区的铁路,青藏铁路在运行之初并没有成熟经验可供参照。10年来,众多高原铁路人不断探索、坚守和奉献,在为“天路”保驾护航的同时也使青藏铁路逐步成为世界业界的标杆。

  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察尔汗盐湖路段,由于风沙大,空气中盐分含量高,遇到雨雪天气,铁路牵引供电接触网设备上就会形成盐污,当盐污附着到接触网的绝缘设备上时,容易引发绝缘设备导电,影响行车安全。因此,这一区段的铁路工人肩负着除盐的特殊任务。

  临近中午,26岁的除盐工张信要穿戴好安全带,套上单面乳胶手套,拎着小喷壶和抹布,慢慢攀登到离地八九米的电网支柱上,仔细地擦去电网上的盐粒。张信告诉记者,春节前那段时间除盐的时候,擦拭半小时手就会开始发麻,全身发木。这群特殊的接触网工穿梭在青藏铁路沿线,常年高空作业维护铁路线路,保障列车和乘客的安全,被形象地称为青藏线上的“蜘蛛侠”。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42公里,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多年冻土区段就占48%。“火车行车与铁轨摩擦产生热量,可能会唤醒‘沉睡’多年的冻土区,而近10年青藏高原的气候转暖更加速了这一过程。”青藏铁路公司工务部冻土技术室主任王进昌告诉记者,青藏铁路开通之前,多年冻土区路基下沉、开裂、沉降等问题一度困扰着科研工作者。

  为解决这一问题,科研人员在路基中埋入了通风管、并在路边安插含有液氮的“热棒”,成功散去了路基的热量,使冻土继续保持“沉睡”。据了解,为维护这些散热设施,10年来沿线铁路工人每天都要徒步巡护10多公里,同时监测冻土变化、清除道路积雪。

  “有时遇到大风,人被吹得站都站不住,只能伏在地面上爬着走。”唐古拉车间支部书记许兵说,遇到积雪,无论何时铁路工人都要立即出发、分段清理,置身在最低可达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下,每次至少需要3个小时。

  由于青藏高原气候恶劣,这些长期奋战在一线除盐、护路的铁路人也常会出现缺氧反应。为解决铁路职工的用氧问题,“送氧人”应运而生。

  “2006年刚开始往各站送氧的时候,从格尔木到拉萨共有46个站,一个礼拜下来就没有闲的时候,一个月总计需要往各站送800-1000瓶。”青海青藏铁路劳动服务公司格尔木综合车间氧气配送组的“送氧人”陈玉亮说。该配送组组长荆体钧介绍,目前仅格尔木市需要送氧的就有10个点,每一次送氧,一行3人开着卡车从格尔木出发,卡车上装着100瓶每瓶重达55公斤的氧气瓶,如果天气路况都不错,就需要3天。

  “工作确实辛苦,要是为了钱,我早就不干这份工作了。”陈玉亮说,对青藏高原的铁路人而言,在这里工作充满了使命感和荣誉感,成为一种“信仰”。

  “长期奋战在青藏高原一线、为火车保驾护航的铁路人身处幕后却意义不凡,堪称‘平民英雄’。”青藏铁路公司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王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