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通车十年 高原旅游业“长大了”

时间:2016-06-23 | 来源:新华社 | 作者:陈凯 王军 李亚光

  22日清晨,伴着一声汽笛声,又一趟满员的列车驶抵拉萨火车站,不少旅客刚一下车便开始拍照留念。时值盛夏,雪域高原又迎来了旅游旺季,为此,青藏铁路公司也安排加开了多趟列车。

  青藏铁路北起青海省西宁市,南至西藏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沿线经过青海湖、昆仑山、可可西里、念青唐古拉山、羌塘草原等众多世界级景区,串起一条充满神秘色彩的旅游风景线。

  “交通,曾是制约西藏旅游业发展的首要瓶颈。”西藏旅游业商会会长尼玛扎西说,青藏铁路开通前,大部分人很难涉足雅鲁藏布大峡谷、珠穆朗玛峰等景区,因此甚至有“出国容易进藏难”之说。

  2006年7月1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正式开通运行,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坐着火车去拉萨,去看那神奇的布达拉……”就像歌中所唱的,十年间,大批中外游客实现了向往已久的“进藏游”梦想。

  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王松平介绍,近十年来,西藏旅游业得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青藏铁路无疑发挥了强大助推力。同时,青藏铁路自身也成为游客青睐的“旅游产品”,很多游客专门选择乘火车到拉萨,体验这条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及沿途的美景。

  “钢铁天路”的开通运行,有效带动了青海、西藏两省区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一条以青藏铁路为中轴线的“青藏铁路旅游带”逐步形成规模。高原旅游业也逐渐“长大了”。

  数据显示,2015年,西藏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2018万人次,旅游收入282亿元,分别是青藏铁路通车前的11倍和15倍;同年,青海接待国内外游客2315.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8.03亿元,分别是通车前的3.6倍和7.3倍。

  “西藏旅游文化资源极其丰富,然而其脆弱的生态环境,不适宜发展可能破坏、污染自然环境的产业项目。在保护生态前提下,开发旅游资源、打造旅游产业,则是‘无烟经济’,既可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又可以带动当地农牧民参与旅游产业相关服务,促进增收致富。”上海第七批援藏干部领队戴晶斌说。

  2014年8月,青藏铁路延伸线——拉日铁路(拉萨至日喀则)建成通车。近年来,对口支援日喀则市的上海、山东等省市,依托受援地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从硬件、软件等方面加大投入,培植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市场支撑型”援藏模式,帮助当地增强“造血”功能,成效正逐步显现。

  位于日喀则市萨迦县县城的萨迦寺,是拥有悠久历史、远近闻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点。然而,过去由于县城旅游环境及配套设施较差,这里是游客“到此一游”就走的“过境地”。

  近年来,上海第七批援藏队以萨迦古城保护开发为统揽,先后投资6800余万元,建设打造了八思巴文化广场、旅游综合服务区、萨迦北寺遗址游步道及景观台等一批设施、景点,如今,萨迦寺由孤立的景点被打造成一个4A级景区,完成了从过去的“交通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

  依托青藏铁路,一些世世代代靠传统产业谋生的青藏高原农牧民,在政府的引导下纷纷转变观念,当导游、办“藏家乐”(旅店和餐馆)、销售土特产品和民族手工艺品,吃上了“旅游饭”。

  在西藏纳木错国家公园景区,纳木错村329户村民几乎家家都在从事旅游业或者相关产业。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小扎西说,纳木错村地处纯牧区,而如今,从事旅游业的牧户年收入最高的达50多万元。

  位于西藏江孜县班觉伦布村的帕拉庄园,曾是旧西藏十二大贵族庄园之一,也是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旧西藏贵族庄园。如今,生活在班觉伦布村的村民,大部分都曾是在庄园服苦役的农奴和他们的后代。

  庄园解说员、32岁的村民普布次仁说:“青藏铁路通车的这十年,到庄园来参观的国内外游客一年比一年多。我现在每月的工资有4000多元,村里很多人靠旅游收入盖起了藏式小楼。”

  在西藏、青海两省区,像纳木错和班觉伦布村民一样参与旅游业的农牧民越来越多。据统计,2015年,仅西藏从事旅游服务的农牧民就接近10万人,年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

  与此同时,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藏族的唐卡、泥塑,青海土族的盘绣,撒拉族的刺绣等,这些青藏高原传统民族工艺和特色产品也揭开“神秘面纱”,走下高原、走向全国,促进了高原农牧民的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