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主编信箱
首页 > 专题荟萃 > 2014年 > 第四届西藏发展论坛 > 议题三 西藏的生态与环境保护

喜马拉雅山——第三极圈 建立在北极经验上的对话

时间:2014-08-08 | 来源: | 作者:斯文比约松

  喜马拉雅山——第三极圈

  建立在北极经验上的对话

   (冰岛)斯文比约松

  引言

  本文由三部分组成。首先,它明确了喜马拉雅作为第三极需要更广的科研投入,因为数据的有限利用度,只是一个“白点”。然后以这项发展的合作是如何开始和进展为重点,概述了北极经验的基本系数。最后,介绍了“喜马拉雅山第三极圈”——为加强合作,并进行对话。

  第一部分 “白点”

  亚洲是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大洲。至少有两点原因:首先,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再者,受该地生态系统变化影响的人数远超过地球其他地区。科学测量显示,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的气候变暖程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倍。不难想象,气候的极大改变对于该地众多环境因素,会造成深层的后果,最后会影响无数人的生计。

  关于冰川和水资源的科学研究非常有限,让人警醒。喜马拉雅被称为“白点”就是指它基本没有数据,原因是喜马拉雅冰川很难接近的,而且积累数据代价高、难度大。同样由于包含冰川流体动力学的复杂性和空间分集,单一标准不适合这个地区。

  有必要指出,只开展科研调查获得信息是不够的。

  除了加强喜马拉雅冰川及生态系统和对下游的影响的科学分析,设计机制来巩固科学界与决策人的交流也很必要。它包括冰川变化影响该地的水文、环境和无数人生活的有用信息。

  为了说明这种科学知识,最近的有巨大发现。集中研究冰川和水融化,我们知道雪融水占喜马拉雅东部的总流量的30%,喜马拉雅中西部的50%和喀喇昆仑山的80%。如果喜马拉雅所有的冰川消失,相比1990年西部地区每年平均流量有33%的减少,而东部地区的减少量为4-18%。

  困难很多,需要跨国界开展并维护该项工程。确保知识在该地和决策机构会被普遍有效地接收也很必要。为了开展、促进和维护该工程,北极的经验,尤其是近10-15年内的,可以提供大量的灵感和有用的实践指南。

  第二部分 北极模型

  数十年来北极是军事敏感、外交复杂之地。它确实是有潜水艇、洲际导弹、强烈的安全隐患和高军事怀疑的军事区域。它处于世界军事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中。冷战期间,北极国家的集体认同的合作和审议是不可能的。宽阔的海洋地区的关系冻结到了冰点。

  1987年秋天戈尔巴乔夫在摩尔曼斯克的演讲打破了僵局。戈尔巴乔夫为北极资源的发展呼吁和平合作,并指出经验和知识交流的重要性,他把实现北极地区的合理开发概念形容为共同努力。在这方面,演讲强调了苏维埃共和国分享自己科学探测经验,跨北冰洋开展国际合作的意愿和想法,这对全人类而言至关重要。戈尔巴乔夫指出北方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合作的特殊的重要性。演讲中苏维埃领导者强调北方本地人的利益,对北方人的种族差别及文化发展纽带的研究要求特别关注。 

  面对生态系统飞快戏剧性的变化时,戈尔巴乔夫的开展行动和国际合作号召很快迎来共鸣。增加科研调查的呼吁很快得到该地区其他国家的附和,并愈加急迫。如果没有地区合作的正式安排,这个广袤且地理挑战极大的地区的研究主导权,和紧接着的知识及成果的告知都会失效,更不用说最后提出的政策力度。冷战的逐渐复苏为科学探测提供可能,当它结束时,全新的合作形式应运而生。

  北极理事会建立的前奏是,北极国家以保护北极环境为目的,针对合作措施开展会议和约定。

  以下有三个例证:在02至04年北极理事会冰岛主席任期中,开展了一项以北冰洋气候变化后果和通识含义为努力的研究。结果在一份2005年的授权报告中披露:北冰洋气候影响评估,该报告对在后几年地区中,对气候变化挑战有组织和同步做出反应至关重要。同时北极理事会在2004年发表北极圈的人类发展报告,解释并强调了气候变化对400万居住在北冰洋9的居民的后果。在09至11年理事会丹麦主席任期中,开展了一项大型科学调研,“气候变化和冰雪圈:北极圈的雪,冰和永久冻土”。这项研究首要着重点是格林兰岛冰盖的研究,精确测定大冰块对预计的温度变化作出反应的方式。最近的报告显示,格林兰岛的冰川融化速度比先前认为的要快。

  北极理事会的建立,被称为是后冷战时代的主要政治成就。2013年5月,理事会在基律拉的内阁会议,将参与者的身份扩展至亚欧的领导国,那么从今往后,20国集团的主体不管怎样,将围绕北冰洋进行谈判。

  第三部分  喜马拉雅--第三极圈

  确立喜马拉雅第三极圈为一个非正式的动态开放性论坛,是北极管理的经验。北极理事会在很多方面可以给喜马拉雅地区提供合作借鉴。

  第三极环境计划的第三场研讨会,是通过地区和国际机构,促进国家间科学合作为的国际项目,早在2011年秋季的冰岛就已举办。第一场在北京召集,第二场在加德满都于2010年举行。喜马拉雅的科学家就该地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各式各样的讨论,展示了各自的研究成果。经讨论,商议和外交演练,第四场研讨会于2013年4月初在印度的德拉顿召开。

  在研讨会中,印度,中国和其它喜马拉雅地区的合作领导人代表进行有组织的讨论。

  喜马拉雅山第三极圈通过系统确立地区各国关系,努力应对上述以确认的三种挑战。外交关系以现在的科学机构为基础,如印度科学院,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和中科院。决策者和政策影响人可与科学家,地区机构领导人和其他参与者会面。

  在科学和政策领域和合作方面,以建立有识别和影响力的实体为目标,为计划者,决策者,私营部门和其他能为国际合作出力的使用者提供消息平台

  喜马拉雅山第三极圈的下次会议将于2014年秋天在不丹举行,由不丹王国政府承办。重点是能源,水,和食物安全的关系。会议中有一个特别邀请会,就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地区的自然和气候变化后果做出的综合评价报告,设立研讨会。里面的内容已由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公布,部分也是受几年前的北极气候影响报告的启发。

  随着喜马拉雅山第三极圈的不断发展,它也要在与高水平外交相连的地面研究和政策制定上发挥作用。因此它响应大卫维克多在2012年春天,于外交事务上的建立国际基金网络的呼吁,以联系世界各地的地方当局。这样就能在最佳实践后分享信息,联系国际专家,对地区气候脆弱性作出评估和反应。

  这项意见实质上是北极情况的描述,基本上为喜马拉雅山第三极圈和定义操作的美景提供了一个模型和指导原则。

  (斯文比约松,冰岛气候研究基金会主席)

  

责任编辑:

  

相关链接>>